每日一题之隋唐美术(二)

 

关于,昨天的小考题目答案:1A2C3C4×5√第四题应是“唐画之祖”。(由于题目有字数...



关于,上次的小考题目答案:1 A 2 C 3 C 4 × 5 √  第四题应是“唐画之祖”。(由于题目有字数限制,不好再做成投票形式。每日一题的内容在资料中有所整理,大家直接回复“资料”便可获取。还有一些题目哦。)

☆唐代敦煌莫高窟艺术

与前代相比,唐代敦煌莫高窟艺术有哪些发展变化?

唐代是莫高窟艺术发展的极盛时期。与前代相比,敦煌莫高窟艺术有了巨大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开窟造像、壁画、彩塑及整体艺术特征上。

①莫高窟开窟造像之风至唐代达到鼎盛,现存三百余个隋唐窟。其中典型窟的艺术特点多表现为:平面方形覆斗顶窟或盝顶窟,正面开一龛,或沿三壁设“凹”字形低坛,坛上塑像,并且出现了大像窟。

②莫高窟唐代壁画与前代的明显区别是: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独特的经变画样式。经变画种类多至数十种,尤以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维摩变等为多,反映出大唐盛世人们对西方极乐世界生活的向往。在这些经变图中,人物造型、绘制技巧及画面场景的营造都达到空前水平。

③莫高窟彩塑达到技巧上的高峰。因莫高窟开凿于砾石壁面,石质松散,无法就岩雕凿,因此,造像采用泥塑加彩形式,形成独特的莫高窟彩塑艺术。其与莫高窟壁画相结合,形成塑绘统一的完美效果。莫高窟彩塑菩萨像是其中的典型,作为本土化了的佛教人物形象,在唐代莫高窟彩塑中体现出了更多的女性气质,而这种气质的体现往往是通过各种细致的变化、不同的质感和色彩的对比,将整个彩塑雕像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塑造。

④综合以上内容,比较前代敦煌莫高窟艺术特点,唐代的敦煌莫高窟艺术整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1艺术风格明显地走向世俗化。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例,北朝的莫高窟造像、壁画和彩塑创作中,人物形象多呈现为西域人的特点,从人物着装到人物面相,都有西域地区特色。而在唐莫高窟的人物形象中,现实性因素逐渐增多,根据经典创作的佛像、菩萨天女形象直接来源于现实人物,其体态丰满,容貌端丽,具有动人的风貌,所以出现“菩萨如宫娃”的现象,反映出佛教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也曲折地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2创作技巧成熟。北朝流行的“张家样”和“曹家样”至唐代逐渐被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吴家样”和以周昉为代表的“周家样”所取代,这种风格的流行在唐莫高窟彩塑及壁画中都有表现。这是融合中原与外来因素形成的两种中原地区新的艺术样式,成为更加受人们普遍喜爱的道释画流派。

总之,莫高窟的开凿,其初衷是为弘扬佛法,但却由千百匠师创造出非凡的艺术成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社会现实的面貌和高超的艺术水准。

☆奉先寺造像

龙门唐代洞窟中最为杰出的是皇室具名营造的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

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的南部,面宽约33米,进深约40米,高约35米。主要造像九尊,以本尊卢舍那大佛为中心,两侧有二罗汉、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左右对称侍立。本尊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是龙门唐代洞窟及各时代洞窟中规模最大者,堪称盛唐时期石窟造像中的的杰作。大佛面相丰满慈祥,细眼修眉,表情含蓄和善,雕刻技艺高超。

☆昭陵六骏



名词解释:指昭陵北阙前的六骏浮雕,保存比较完整。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开国战争中曾先后乘骑过的六匹骏马。他登基以后,为了表彰自己的丰功伟业,追念曾经与他同生死共患难而受伤、牺牲的六匹战马,于贞观十年十一月,特命优秀的雕刻匠师把它们制成石屏式浮雕,列于昭陵北阙前。后世将其移嵌于两庑的壁间。六骏的姿态有站立、徐行和奔驰三种,原先的排列顺序为:东侧——飒露紫、拳毛騧(gua一声)、白蹄乌;西侧——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一石上表现的是丘行恭为其拔箭的动人心弦的一幕。丘行恭镇定沉着地握住箭柄,作拔箭之前的准备状态;飒露紫前腿挺立,肩颈紧张高耸,身躯微向后倾,头部与丘行恭的肩额相贴,微妙地表现出他忍受着剧烈疼痛与拔箭动作相配合的神态。

☆唐三彩

名词解释:唐三彩是唐代盛行的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产地以洛阳为代表,所以亦称洛阳唐三彩。采用经过精炼的白粘土制胎,首先用1000℃左右的高温烧陶胎,挂上黄、绿、褐等色,后经900℃左右焙(bei四声)烧,在器皿上构成各种纹样,为色彩斑斓的色釉纹饰,便形成为三彩(实为多彩)。其制品不变形、不开裂、不脱釉,唐三彩的产品种类丰富,包括各种形象的人物,动物俑以及建筑模型,生活器皿等。其中以马的塑造表现最为出色。多用作冥器。盛唐是唐三彩的极盛时期,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


    关注 天天美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