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去编制从三甲医院开始!

 

定了!去编制从三甲医院开始!...



关于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去编制的改革,无疑是近年医疗圈最热的话题之一。从实际推行看,也仅限于各地局部探索。但这一次,国务院给出了明确的路径。

国务院在刚刚印发的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明确提出:在部分大中城市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实行人员总量管理试点。

让人意外的是:国务院在规划中并没有说要按照近年各地在探索中所遵循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进行改革。国务院规划原文,在三甲传真后台设有链接,预查看,请关注之后在后台回复关键词“规划”。

这样一来,在去编制改革中首当其冲的三甲医院面临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有编制的老人保留原有编制不变,新进入的新人则没有编制。第二种可能:试点的三甲医院所有医务人员全部去除编制。

不管哪一种可能,能够把三甲医院去编制写入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彰显了国务院的态度和决心,清晰地向外传递出两个信号:

信号一:打破三甲医院对人才的垄断。编制是三甲医院虹吸人才的一个重要筹码。很明显,国务院此举意在引导医疗人才下沉,向基层医疗机构聚集,补齐分级诊疗体系中基层人才和技术不足的短板。

信号二:加速促进医务人员市场流动。关于这一点要和规划中所提到的另外一句话连起来看。国务院在规划中提到:推进国有企业所属医院分离移交和改制试点,原则上,政府所举办的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职业病防治院、妇幼保健院和妇产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等不进行改制。而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除了上述七类医院外,其他任何一家医院原则上都可以改制。

可以预见,未来会有大量公立医院被政府卖掉改制。但需要警惕的是:避免国有资产被贱卖。去年十一月,公立大型综合三级医院鄂钢医院被一家药企以三亿四千万元价格收购,彻底改姓。而在鄂钢医院之前,鄂州市第二医院就曾以五千万元卖给了浙江私人老板。去年八月,被私人老板买来的鄂州二院再次被转手卖掉,而这一转手就是三亿六千万元,赚得盆满钵满。

公立医院改制更需保障医务人员利益不受损。前段时间吉林大学第四医院被华润收购,就是最好的教训。吉大四院全体职工打横幅,联名抵制收购,闹得沸沸扬扬。这起闹闻的详细经过,在三甲传真后台设有链接,预查看,请关注之后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改制”。

吉大四院职工之所以反对医院改制,我想原因不外乎有三个。第一,目前国内改制后的公立医院的发展境况,还没有一家能拿到台面上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让体制内的人向往、能够说服医务人员效仿的医院。第二,吉大四院在改制后如何保障职工的利益不受损,缺少有效的举措。第三,吉大四院领导班子在推行医院改制中,职工民主参与不够,征求职工意见不够,倾听群众呼声不够,职工没有话语权,决策过程不够透明,医务人员不买账。

这就是公立医院去编制与改制的内在联系:卖掉部分公立医院,有利于去促进民营医疗的快速发展;民营医疗发展,有利于医务人员在公立医院去编制后有更多的出路选择,加速医疗人才的市场流动。

三甲医院去编制和部分公立医院改制,已成大势所趋。但在去编制和改制中,如何保障医务人员的利益不受损,如何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国务院在规划中并没有明确说明。

这种情况下同样会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国务院会在后续中出台相关规则规范三甲医院去编制和公立医院改制。第二种可能:国务院不会去出台相关的规则,而是由各地政府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

按照既往改革的路径,这两种可能中,各地政府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去编制和改制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届时,我希望地方政府能充分考虑医务人员切身利益和感受。因为医务人员是改革第一推力,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保障医务人员的利益不受损,势必会像吉大四院那样:第一推力变成第一阻力。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三甲
传递百万医护的酸甜苦辣


    关注 三甲传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