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的这一方面,优于今年国内大多电影

 

电影《驴得水》在豆瓣评分高达8.3分x0a得到了多数观众的欣赏与认可x0a但是它好在哪里,许多观众却说不出...





鄙人毕业于BFA导演系,是所谓的24K纯“学院派”。虽然部分影评人对我们有些独特的见解,但仍然奢望大家兼听则明。

书归正传,闲话少说。

电影《驴得水》在豆瓣评分高达8.3分,得到了多数观众的欣赏与认可。

但是它好在哪里,许多观众却说不出,有些人甚至认为是它批判讽刺了社会的丑陋,赢在主题。

本文虽然不重点探讨主题,但还是要插上几句:

伟大电影的主题不要提前暴露,否则难以达到警人or醒人的效果。

有些电影的主题甚至要派生于观众的心中。

电影主题的表现,需要导演把握好“显隐”的分寸。

书归正传,闲话真的不说了。

本公众号叫“电影本体”,这是一个专业术语。

在所有艺术中,电影独有的东西,就是电影本体的东西,比如蒙太奇与长镜头……

电影《驴得水》的优秀不在对电影本体的运用与表现,而在内容,在剧作。

用我们电影学院老一辈教师与“五代导演”常说的话讲,这部电影中,有很多“结实”的戏。

什么是“结实”的戏?

是时间很长的戏,一波三折的戏,充满矛盾冲突的戏,在编剧时需要投入大量智慧与时间写作的戏。

这样的戏,电影《驴得水》中出现很多,而且不是打戏,是吻戏,哦不对,打错了,是文戏。

充满“结实”的戏,是《驴得水》优于今年国内多数电影的主要原因,同时是很多普通观众真切感到但没能总结说到的影片优点。

那么“结实”的戏有什么好?

“结实”会让人产生情绪。

这里讲个“学院派”的知识:

“单一刺激产生情感,情感的累积产生情绪”。

《驴得水》中结实的戏,让观者产生了情绪,而且这种情绪不只是单纯的大喊大叫刺激出来的,其中夹带对人性丑陋遮掩不住的表现,为观者在“叙事”“情绪”“理念”三个层面提供了值得欣赏与回味的审美趣味。

让观者平心静气走入影院,而激动沉默的走出影院。《驴得水》做到了。

可见它的剧作,投入了心思,投入了智慧,投入了时间。优于今年国内的多数或仓促完成、或充满打戏、或妄想投机的院线电影,也赢得了观众高分的赞许。

但客观的讲,它距离一部伟大或经典的电影,还有一定距离。

“驴一号”没有特写,是黑是灰铜匠知道,而观众并不清楚;扭曲的逻辑并没有扭曲的形式;声画表现也过于稳定,像是一种冷静或冷漠的态度;电影缺乏经典形象(这一方面香港人做得很好);主题也并不独到或高明;电影更像是呈现,而非表现,或者说除了用音乐、用风、用人物造型和画面主客体构图等手法,电影的表现形式上还没有让人眼前一亮…

这些都是有待提高的地方吧。

有些人会说,“结实”的戏不就是话剧(戏剧)吗?

不错,几十年前,中国影人曾提出“丢弃戏剧拐棍”的说法,那是过于重视“电影本体”的结果。而经过多年实践与对其他国家电影的学习研究后,中国影人已经意识到电影本体与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是可以做到精妙的有机结合的。

麻花团队拥有丰富的戏剧拐棍,或者不该再称之为拐棍,而是“结实”的戏的创作经验,这是不可替代,也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势。如果能结合更多高级的电影本体的表现方式,并显隐适当的表现更为独到或高明的主题,相信他们迟早会做出一部伟大或经典的中国电影。

在剧作方面,电影《驴得水》为部分中国电影做出表率了。电影剧本可以很碎,但不能很水。100分钟可以120场戏,但不能场场都一马平川。人物可以很少,但不能没有转变与冲突。剧本可以写,但不能为了降低前期开发的成本,泛泛为之。

电影《驴得水》的故事题材没有跟风,没有妄想用明星刷脸获得票房,没有任何广告渗入其中,也没有任何投机的项目运作……

其实这些,都优于今年国内的多数电影。

2016要过去了,《驴得水》是部值得再看一遍的电影。PS:本文有点“学院派”,就先不培训了。

大咖都看
的影迷福利平台
扫描关注 不再错过更多精彩


    关注 电影本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