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冬季体验营丨唤醒孩子的感知与动力

 

三天两夜的冬令营已经告一段落了。无论于孩子,还是于我们,这都是一段很有意义的旅程。有太多发现,太多惊喜,太多...

三天两夜的冬令营已经告一段落了。无论于孩子,还是于我们,这都是一段很有意义的旅程。有太多发现,太多惊喜,太多感动。愿这次体验营的开启,是一声呼唤,让孩子的感知和动力得以萌发。

   第一天
互相认识
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赶赴萝岗黄麻村

这是孩子们的第一次冬令营

没有父母的陪同

梓桐一下车看到狗和鸡

问淑玲姐姐什么时候能回家

茜茜请梓桐吃薯片

两人马上熟络起来
大家写上自己的名字

互相认识

诺诺是最小的孩子

很主动第一个介绍

后面的活动

几乎每一次都是诺诺第一个发言和行动
徒步、植物导赏


走进自然,徒步、植物导赏,认识神奇的植物世界。请来了华农植物学专业的导赏员金春哥哥,从屋旁的九里香、龙眼树、荔枝树、仙人掌,到村道旁的海芋、鹅掌草、苔藓地衣、三叶草,再到菜地里的生菜、芥菜、白萝卜、红萝卜,溪流中的水蜘蛛,直到山上的“草的花”等各种野生植物……根据孩子目光所在,一路提点和介绍,孩子们的问题各种正经和古怪。

诺诺一直在前面开路,茜茜请各位小朋友吃薯片,梓桐静静地摘叶子准备下午的叶拓(在一开始,就提示了除了徒步体验、认识植物,还要大家采摘不同形状的叶子),锦睿和植物导赏老师一起为我们介绍植物(锦睿不断地发现生物课学过的植物,惊喜而略带自豪地作介绍,比如苔藓是古老的单细胞植物,对空气要求很高……这往往引来同伴的羡慕)。





整理内务




当安静的一角遇到了三个女孩

诺诺主动找梓桐和茜茜做室友

锦睿是唯一的男孩

可以独占一个房间
叶拓
一首叶脉和色彩合奏的歌

让相融相混的色彩跃于纸上





诺诺创作了张全家福
晚餐
给孩子一个空间,他们给你一顿盛宴
诺诺主动炒了三道菜

梓桐一直在旁边帮忙洗洗切切

锦睿第一次做凉拌黄瓜

是通过手机搜索菜谱做的

居然清脆爽口、调味适中

第一个被抢吃完。

阅读时刻
几百本绘本任君选择

每天半个小时静静的阅读时光

然后各自分享
可以看到孩子一天比一天更有了感觉
陪孩子读书、听他聊书

孩子怎会不爱看书呢?





“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


“因为我感觉云朵面包很好吃。”

   第二天
做早饭


第一天晚上,孩子们就反复问大人,第二天几点集合?说八点半。他们要求大人八点才能起床,然后密谋如何早起做早餐,要给我们惊喜。我们假装不知。七点他们起来,鸡蛋番茄面,第一次做,第一次吃,味道很不错。

本来是诺诺做饭,又跑去看猫了。
社区调研
这一天的重头戏是社区调研:
什么是调研?
为什么需要调研?
调查的方法有哪些?
为什么调查之后还要研究?
什么是社区?
社区调研的目的是什么?


邓良老师主持讨论,完了之后他说孩子们的理解力、思考力,比相当多的大学生更好。比如,他们很自然就知道调研就是调查和研究,就想到调查的方法包括看书查资料、上网搜索信息、亲自观察和询问;他们知道调查的信息是杂乱的,所以需要整理出秩序,而这就是研究;他们可以轻松地回答出社区是“一个范围内的地方、一群互相有联系的人”,甚至说出了“社区就是一个生态。”这样的话。

是他们本来就知识面广?是主持人引导有术?或许这些都尚在其次,一个重要的启示是:思维是讲究纯粹的,十来岁的孩子正是思维力初生之时,具备非常好的直接性和渗透力,加以正确引导培植,他们当可发展出非常棒的思维和思想。而错误的教育,则把人的思维力搞得混乱,是对人根本性的一种戕害。想起了赵志雄老师的一句话:“中国的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智停留在初中阶段,此后他们再也得不到发展。” 悲哉!

要始终把自主交给孩子,才能培育出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要贴着他们而给予引导。这次调研,让孩子们策划、设计问题、主动攀谈、询问,老师只作协作人。让孩子们产生对生活、环境和人的好奇、敏感,有问题意识,并知道如何通过调查研究一整个方法流程来获得答案。也锻炼他们的信息捕捉能力、速记能力(比如如何用词语或符号记录信息)、信息整理能力(比如如何使用思维导图),以及小组分工协作能力。


讨论和画总结图

分享过程、感受和思考

锦睿的口才让听众大开眼界

茜茜是最佳后援

诺诺和梓桐合作无间,互相鼓励

思考感受多多

阅读分享
结合当天的调研活动

寻找相关的书,分享感受
茜茜:《大脚丫跳芭蕾》

通过这个绘本故事,表达的是一个人会遇到很多否定,所以自己也否定了自己,但天赋才华需要自己坚持,它肯定有一天会找到表现的机会,赢得该有的荣誉。这次调研开始的时候很怕,不敢和陌生人攀谈,又遇到了一个“社长”否定我们,态度很不好,当时很受打击,但最后还是继续了,自己小组都是自己主动攀谈,觉得自己还是很厉害的,肯定自己。
诺诺:《大卫上学去》

表达的是父母老师平常都有好多“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话,“不要不要”“应该应该”,却不理解小孩子心里想什么,所以引起孩子反感,比如我妈妈,我做什么第一次不对她就说我了,感觉她对我不耐烦,让我也烦,所以就不想听她的。今天调研也遇到一些大人,还没听清楚我们,就开始不耐烦,开始教训我们,什么小孩子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唠唠叨叨,也不帮助我们,和大人沟通不容易。希望大人都有点耐心,不要觉得我们孩子的事情就不重要,就没用。
锦睿:《大灰兔》

表达的是所有的事情,换一个视角来看,很多创新就会出来,事情就会出现新的境界。今天的社区调研,原来设定的问题,后来通过及时调整和思考,换了角度,所以有了很多新发现新收获。
梓桐:《爱看书的小男孩——林肯的故事》

表达的是“如果不把小事当作事,不在小事上做第一,就永远没有大事上的第一。”今天调研,是小事也是大事,开始很害怕,都是稳诺主动,但中途遇到困难,她感到沮丧,我就开始觉得要做好它,需要做一个总结反思,于是中途做了总结反思,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开始主动。后来稳诺又有了信心状态,两个人很团结地把事情做好了。
我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如何分享别人才会倾听。

通过实践、阅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考。
欧卡
孩子的自我探索之旅


规则:
倾听;
不可插话;
不要影响别人,也不要被别人影响;
保密。
见证了最感人的一幕。他们将自己的内心都敞开,那么多的真挚的感情,那么多生活与学习中的委屈,而又彼此那么善于理解。当有人流泪,孩子们用了他们特有的方式传递了理解和安慰,我们大人在一旁看到被深深触动。

   第三天
聆听大树


在树林里,“每个人选一棵自己的树,站在它面前,静静看看它、感受它,想一想,它多少岁了?从一颗埋在土里的种子,到长出小树苗,吸收阳光雨露,一点一点地往上生长,根往地下伸展,多少年,才会这么大,这么粗壮?看看它的树干,看看它的枝叶,想象它这么多年里经受了多少,它一直向天空伸展……我们走近它,抱一下它,静静抱着它,它多么笃定,多么有安全感,是不是?我们用耳朵贴近它,听听它是不是在说话,听听大树的心跳……如果我们心里有什么话,我们也可以悄悄地和它讲,它最值得我们信赖……”邓老师的声音在树林子里回荡。

然后,爬树。

(我们是充分做好安全考虑的了)

孩子:“我们真的去爬树?”

淑玲姐姐:“是的。”

孩子:“真的爬树?!”

淑玲姐姐:“骗你干嘛。”

孩子:“真的要爬树。”

淑玲姐姐:“不然呢?”

孩子:“。。。”

事后总结

淑玲姐姐:“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孩子:“爬树。”

淑玲姐姐:“。。。”




爬树比任何体育运动(比如诸多室内活动或人造的“攀岩”)都更能锻炼人,既是人体机能的自我统合运动、身心协调能力与心理素质的锻炼方式,也是人与自然很好的联通途径。它需要勇敢冒险和敏捷细心结合,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和足够的放松,需要踏实和轻盈…这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很宝贵的。进一步说,难道这里面不也蕴涵着人生一些非常重要的哲理吗?

给孩子们一个难忘的记忆,一次主动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意志,一次战胜了自己同时也就战胜了外部困难的启悟...
烹饪


寿司、饺子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手工创作
形式不限,材料任选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主题:创作“我们的冬令营”

原料:针线布、颜料彩笔、卡纸树叶




我们的绘本诞生了


淑玲姐姐做的“第一次”之图

这是我们大家的第一次冬令营

第一次爬树

第一次做调研

第一次集体止不住地大笑了好久好久

(因为诺诺在饭桌上讲了一个大家get不到点的笑话;因为欧卡故事串联环节,梓桐编了一个挖坟墓的情节;因为笑是会传染的)

是不是我们第一次如此认真地聆听他人呢?


第一天的植物导赏


诺诺的“记第二晚之欧卡心理分析”


茜茜把第二天晚上欧卡心理分析结束后

和艺晴姐姐在阁楼聊天的场景创作出来了

绿眼睛的Cheer什么时候会飞天啦?


艺晴姐姐的爬树图

从左到右依次是淑玲姐姐、诺诺、梓桐、锦睿、邓良老师、茜茜

艺晴姐姐在树下

大家正安安静静地听邓良老师读诗



锦睿的“盗车图”

爬完树回营地的路上

锦睿尝试徒手解锁路边小黄车

艺晴姐姐和茜茜拿出手机请求支援

边上的乡村土狗狂犬不止

图的左下方正在发生的故事

请看下张图解


诺诺的“盗车图”

邓老师的电动车

被淑玲姐姐和梓桐夺了去

还被赶到了树上



梓桐包的饺子



梓桐辛苦切了半天的土豆没炸成

想念麦当劳的薯条了



锦睿做的寿司

这紫菜

抹布?
最后一天晚上
晚上,家长们过来了。他们以为孩子第一次在外几天,会想家,锦睿妈妈甚至担心儿子的鼻炎,中午就想赶过来,但孩子叫晚些来。来了,问孩子们过得怎么样?异口同声说的是:“太好玩了!”“想在这里一年!”“想在这里十年,直到长大!”“想在这里一辈子!”

“下一次还来吗?”

“当然!”

家长们估计原来期望不会太高。但经过全程的照片、视频和文字的直播,他们看见了过程,见面的时候彼此就很亲切了。有家长见面问好后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大家一起吃饭,满满一大桌,又恰逢邓老师生日,锦睿爸爸坚持要请客。

然后回到文化空间,家长们和邓老师喝茶聊天,一聊就聊到了凌晨十二点。不得不告别了,家长们感慨:“大人之间彼此敞开和信任,在这个社会已经很不容易!希望我们多聚!”“千万保留微信群,保持联系和交流。”“以后我想尽量多来这里,多看看书,和邓老师多聊聊。” 特别感谢家长们的信赖交托,好教育始于信赖。

体验营完了。三位教育者留下来继续做反思和总结、我们的设想都实现了吗?我们尽心了吗?每个孩子在这里真的得到快乐和滋养,真的有所成长了吗?

要对每位孩子写一个观察报告,以我们的眼光捕捉孩子的特质以及揭示他(她)所需要的教育支持,帮助完成一次亲子的沟通。

再就是这篇回顾了。分享了过程,我们再分享一点背后的设计理念吧。

如宣传稿所言,我们要激发的是孩子的感知和动力。通过亲近自然,通过亲近动物,通过叶拓制作,通过感受大树和爬树,通过阅读和分享,通过社区调研而理解人和他们的环境生活,通过烹饪对食材的认识和彼此的合作……这是感知力的培养,同时这所有的感知中我们都设置了难度,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这就是学习,但学习在这里得到了转换,是由孩子自主的,是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过程。所以,什么是动力呢?动力来自孩子对自身力量的发现和体验,那种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而来的自我肯定感,来自孩子对世界不断深入了解的新奇,来自自我和世界不断深入联结的那种贯通感、充实感。

再就是学习,是一个需要统合又需要节奏的事,难和易、已知和未知、紧张和轻松、静和动、心和脑、动脑和动手等等,需要有一个配合的讲究,这些都在我们的体验营设计中考虑到。比如上午徒步和观赏植物的动,和下午叶拓相对的静,到晚上静静的阅读,再到谈心式的分享,这是动和静、心和脑、脑和手互为转化的一个循环;又比如调研活动,开始的主持讨论到分小组的设计目标和问题,再到找村民作访谈,再到总结和深入挖掘,最后再把阅读和分享和调研结合,这是一个被动主动交错推进来激发自主,从已知导入未知进而促成已知和未知的整合,静态动态不断转换的过程;爬树活动也是这样。是通过这些配合,我们把各项能力训练融汇到其中。

三天两夜的活动要连成一个整体,自然体验、生活调研、自我认识、思维训练、视野拓展是并合起来的。没有一个活动是孤立的为了活动而活动,哪怕包括做菜,都有着多重教育渗透其中并和体验营目标衔接为一。

而这次体验营,仅仅是我们设计的一年制教育计划的其中一小部分。真正的整体,在于一年制的用心设计里,它的目标是要把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人格培育、心理调整融成一炉。

邓良老师在总结时感慨:很多时候,大人们已经失去了对一个生命成长的全面性和各方面彼此关联和转化的那份奥秘的认识,所以教育上会做傻事。比如,光知道成绩重要,不知道成绩从何而来,误以为真的只是从作业和试卷上来;光知道想孩子人生可以优胜,不知道优胜的品质从何而来,误以为分数的竞争可以换来优胜的眼光与魄力;光知道想孩子幸福,却很少彻底去想一想,误以为单凭唠叨可以唤醒爱,光知道能力重要,却把能力的提升做得僵化无趣……我们大人真应该考察一下生命诸元素的运作和转化之理。

大地之子社区学园

2012年成立的公益组织。一方面致力于实际的教育行动,在广州市区做流动儿童社区教育和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支持,另一方面致力于文化教育探索,志在促成一文化青年及教育者的学习共同体,在萝岗黄麻村租房租地,营建文化空间,会友,静思、阅读、对话。(可关注公众号阅读之前文章,或加邓良微信dlddzz了解)


    关注 大地之子教育探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