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大视角灰色的城市,白色的故乡

 

灰色

白色雨童先生/文 城市的上空,雾霾在汹涌街道拥堵,车流梗塞在便秘的肠道里临近黄昏,光影次第登场隔着厚...


灰色  白色
雨童先生/文
 
城市的上空,雾霾在汹涌
街道拥堵,车流梗塞在便秘的肠道里
临近黄昏,光影次第登场
隔着厚实的毛玻璃
五光十色被层层过滤,浑似一锅翻滚的肉汤
洒水车嘶哑着嗓子路过
冰凉的水
一遍遍冲洗着贪食的胃
故乡的院墙下
一群阳光正晒着汗津津的记忆
空气里弥散着糯米的芬芳
村北的那片原野
空旷、寂静、古老
一群鸟驮着夕阳飞过
大地一阵幸福的颤栗
清澈嘹亮的北风中
一年又一年
雪赛梨花,梨花赛雪
2017.1.11即兴


灰色的城市,白色的故乡
雨童先生/文


首先我要说说为何写这首诗,对我来说,一个来自农村的人,是无法摆脱骨子里的那份乡土气的。我从来不掩饰这份乡土气,甚至一直为此感到荣幸。

“乡土”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中学语文教材和试卷中经常会出现这类题材的文章,特别是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板块,经常以此为主打题材。这确实是极有意思的一个现象。那些九五后、零零后的孩子们,有很多甚至连农村都没去过,却要面对这种寄托着无限“乡愁旅思”的文章,每当给他们分析这类文章时,孩子们总是一脸的迷茫和无奈。记得有一次给一个高三的孩子讲《牛铃叮当》,我顺嘴问了一句,你见过现实中的牛吗?那孩子怔了怔,偏着脑袋仔细想了想,然后很无辜地跟我摇了摇头。孩子说,他只在电视上见过,生活中,根本没见过水牛。这并非个例,事实上,在我后来接触的学生中,有很多都有类似尴尬。他们几乎没有农村生活体验。极少的一部分曾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老家感受过乡土气息,但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少得可怜。

我不禁感慨,让一群毫无乡土生活体验的孩子去品读乡土文学作品,实在是一件荒唐可笑的事儿。作为老师,我至少还有丰富的乡土记忆,我可以在课堂上跟孩子们分享曾经的乡土生活。然而,现在很多年轻老师都来自城市,或者即便来自农村,也极少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田间劳作经历。试想,他们在讲授这类文章时,该是怎样的“浑浑噩噩”不知所以!

也许,若干年后,我们的语文教材和试卷中,将不再出现乡土类文章。也许,很多年以后,随着所谓的城镇化运动进入尾声,无数的乡村被逐出人类的生活,那时,我们想要感受乡土风情,估计就得去那种“乡村主题公园”或“民俗博物馆”了吧?远离了乡土的人类,究竟会进化成什么样?无从知晓。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被现代科技文明裹挟的城市,将变得越来越“程序化”。机器文明的终极目标就是把人类的生活居所变成一台巨大的机器,让一切都按“流程”运行。那种原始的、自由的、粗犷的、放纵恣肆的田园牧歌式乡土岁月,将会成为永远的古老记忆。当然,也可以作为一个程序被复制,如前所述,被设计成主题乐园,供未来人类付费体验。



每次在课堂上讲起我小时候上山捕鸟,下水摸鱼的经历时,班上的孩子们都瞪大惊奇的双眼。我能体会到他们脸上的无限歆羡。这些孩子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时代,除了繁重的学习生活,可供消遣的业余活动也就只剩下游戏和漫画了。很多孩子都变得特别乖戾和自闭。虽身在杭州,但很多本土的孩子跟我说,他们一次都没去过西湖。他们觉得西湖一点意思都没有。我来杭州才五年,当我跟他们提起西溪、龙井、九溪、梅家坞等地名的时候,他们更是一脸茫然。我曾问过一群学生,能不能描述一下自家所在小区公园的植物种类,结果大多数孩子都两眼发愣,一头雾水。也许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这是事实。

当我们及我们的父辈们千辛万苦挤破脑袋终于为后代赢得一张跨入城市的门票时,当我们的孩子们沉湎于城市文明而远离了祖辈的乡土生活时,我们不得不无可奈何地接受一个不争的现实:城市里的孩子们已经严重缺失对生活的感知能力!高速发展的信息科技已经把孩子们的感知神经刺激得越来越麻木了。话说回来,身为大人的我们,又何尝不是?!

曾给孩子们讲过林清玄的一篇文章《秋天的心》,里面写道:古人能够一叶知秋,那是因为他们拥有一颗细腻敏感的心。而现代人呢,当他们匆忙地走在大街上,即便被一片落叶击中,也不会有丝毫的感触了。



那天,我跟孩子们一起欣赏这篇文章时,我似乎听见班上有轻微的叹息传来。于我而言,有叹息,就说明有向往。这是好事。

我记得,那篇文章,我讲得很动情,似乎,我也在借那篇文章重拾一颗对自然、对土地、对生活淡漠已久的细腻和敏感的心。

……

在我的感官世界里,城市呈现的是灰色,而记忆中的乡土则是白色的。我知道,这并不准确。但它的确是我真实的情感体验。这大概也是我冥冥中写这首《灰色 白色》的灵感之源吧。

或许矫情,但有时候,矫情一下又有何妨,尤其是对那片业已消失在生命版图中的遥远的故乡……

2017.1.11即兴

【坊主后记】我一直在摸索一种“原生态作文课堂”,想让学生写出有生命情感的文字,就必须得先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那片尚未开发的细腻与敏感的情感味蕾!当一个孩子能够自觉主动地感知生活并体验美好,那么他的情感自然会饱满,笔下的文字自然也会因之而生动鲜活!语文老师,应该扮演一个“投石引路”的角色。孩子们的写作天赋是被挖掘出来的,而不是给一个简单的套路去让他们模仿!写作路上,哪怕只是点滴的积累,长期坚持下来,也会是一座蔚然可观的宝库。


    关注 雨童小说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