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艺:柚都平和的图腾

 

在平和,元宵节让人想起的不是吃元宵,而是龙艺。如果说元宵是全国各地元宵节的公共标签,而龙艺则是柚都平和的区域图腾。或者说,没有龙艺,平和的元宵节注定是清汤寡水,没有多少味道。龙艺,让平和人有了狂欢的理由,也造就了平和狂欢的盛典。...



龙艺:柚都平和的图腾

黄荣才/文  黄征宇/图

在平和,元宵节让人想起的不是吃元宵,而是龙艺。如果说元宵是全国各地元宵节的公共标签,而龙艺则是柚都平和的区域图腾。或者说,没有龙艺,平和的元宵节注定是清汤寡水,没有多少味道。龙艺,让平和人有了狂欢的理由,也造就了平和狂欢的盛典。因其独特,龙艺于2013年跻身漳州市人民政府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艺:历史源远流长

龙艺不是新生物品。和许多老人聊起,都没有个准确说法,甚至只是说“很久很久以前”,那口气就像讲故事的人很有耐心地说“从前,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如此地颠来倒去,最后依然是一团迷雾。幸亏有文字,我只能从历史的字里行间去寻找龙艺的来世今生。但文字仅仅是一部分,有些历史的真实没有记录,有些记录为未必全部是真实,只能说聊胜于无。在清朝康熙二十一年版的《平和县志》卷十《风土志》有这么几句记载:“民间结采架,选童男靓妆立架上,扮为故事,数人肩之以行,先诣县庭,谓之呈春。”这“采架”,至少是龙艺的雏形了。在康熙二十一年的《平和县志》能够有龙艺的记载,说明这“采架”已经不是新鲜事,因为“先诣县庭,谓之呈春。”也就是先到县衙朝拜一番,称为呈春,有春天开始吉祥如意的味道。由此也可以推定,平和有龙艺,应该不迟于明末清初。世事变化,龙艺流传下来。解放前的龙艺活动,多由各村村民凑合,并推出一名会首筹办。每户或每二三户负责结一节艺,富裕人家结二节、三节不等。“装艺”的人不但要出钱,还要出人“扛艺”,并视扛艺为光彩事。五十年代后,龙艺活动多由集体举办。这十几年,更是由庙宇理事会等承办。

十几年,几乎不拉下地看龙艺闹元宵,也多次去县城侯山宫看师傅扎龙艺,慢慢才看出一点门道。龙艺一般由“龙头”、“龙段”、“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和龙尾的扎制、装饰以及舞蹈动作和传统“舞龙”超不多,不过舞龙比较轻盈灵活,注重挪活腾跳、仰俯摆转,龙头龙尾的行动一致,变化比较多。龙艺的龙头龙尾连接着龙段,相对就没有那么大的活动空间和灵活度,只能在有限的空间摆动,装饰的成分更为明显。龙段是龙艺的“大块头”,由数十块“艺板”连接而成,每块木艺板称“节”。每节长约3米,宽约0.3米,木制。每节艺板由两位壮汉肩抬,称“扛艺”,行进途中有人统一指挥,起落行走,容不得半点疏忽,旁边有人时刻准备替换,还有人拎着木凳伴行,遇到休息木凳就是架子,供龙艺架在上边。艺板上用竹、木、纸、绢等材料扎成楼、阁、舟、车模样,并点缀花卉草虫鱼和彩灯,这项工艺称“装艺”,每年的春节前就做准备,春节一过,就开始“装艺”。每块艺板上站一位少女或少男,全部按戏曲人物打扮,称“艺旦”,艺旦的年龄有讲究,5至8岁,太小了不行,胆子不够或者容易睡着,不听指挥哭闹等,太大了,身体的柔韧性不够,可爱程度也稍减。龙艺各节艺板之间有木制旋纽连接,活动自如,蜿蜒成龙,可以在狭窄的村街上活动。龙艺出游称“迎艺”。迎艺时,往往还配套有彩灯队、彩旗队、彩车队、舞狮队、锣鼓队、落地扫等,龙艺所过之处也就热闹非凡。

龙艺:屡次创造辉煌

龙艺在康熙版的《平和县志》中还不叫龙艺,而是“采架”, 只是规模不够大,只是“数人肩之以行”。后来慢慢发展,才有了不同的节数,凡事总是有开始才有发展。龙艺的节数不一,有24节、36节、48节、72节多种。龙艺是否持续举办,没有详细记载,但可以推测不太可能,毕竟这不是小工程,任何事情都有个波峰浪谷的走势。和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的老人聊天,他们告诉我:1986年中秋节,他们村扎一尾龙艺,长达七十二节,创造了当时的历史。老人的言语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九峰自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奏请设置平和县以后,在1949年之前均是平和的县城,长达431年,黄田村就在九峰老县城边上,扎龙艺也肯定不止这一次。

扎龙艺也不仅仅在老县城九峰镇,在平和,有不少乡镇都有龙艺,只是节数不一。不过,近十几年来,最为热闹的当是小溪镇。小溪镇是1949年后的平和县城,人口超过十万人,而且,其辖区旧县村是九峰之前的县城,也是继南胜之后的第二个县城,只是当时的县名为南胜县。其实在70年前开始,该镇西林村就有民间“龙艺”活动闹春节、闹元宵的风俗。西林村是平和琯溪蜜柚的原产地,曾经的西山城是小溪三座古城之一(另外两座为龟头城、南山城),明清曾出过7个进士、14个举人、72个秀才。而且坐落该村的侯山宫聚拢了众多海峡两岸的信众,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侯山宫,也就成为龙艺闹元宵的重要组织者。2007年的元宵节,平和县小溪镇设计制作的400多米、118节的“小溪镇百节龙艺”以强大的阵容、新颖的造型展现在观众面前。“小溪镇百节龙艺”具有广博的象征意蕴,融民俗性、艺术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分为“古代篇”和“现代篇两大类。“古代篇”由神话、历史、戏曲等3个主题构成,包含“八仙过海”、“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木兰从军”和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文化等,其中“八仙过海”特意采用活动转轴与电源驱动配置手段,收到“船摇波漾”的动感效果;“现代篇”主要包含国防、科技、平和特产、奥运等4个主题,特设了“长征一号”与“长征四号”火箭模型,同样为了追求逼真,“火箭”升空点火处采用照明与风扇原理,造出一种“火箭”腾空而起的气势。这尾龙艺也让小溪镇在2008年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艺)之乡”,是全省唯一被命名为“中国龙艺之乡”的乡镇,侯山宫则于2009年被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艺:民众狂欢盛典

元宵到平和县城看龙艺,如今不仅仅已经成为平和人的共识,也是不少周边区域群众的选择。元宵节白天,数尾龙艺在锣鼓、鞭炮声中游走于县城街道,不过,这仅仅是热身,高潮在晚上。当晚七点,龙艺从侯山宫出发,开道车和主题车辆之后,两尾龙艺紧随其后。今年的龙艺有48节,102米,上半部是传统的龙艺,下半部则是腾飞的巨龙,加上彩灯队、彩旗队、彩车队、舞狮队、锣鼓队等队伍,总长超过一公里。尽管下着蒙蒙细雨,但人群热情不减,从六点多开始,龙艺经过的各个路口和道路两旁挤满了人群,路旁民宅的窗口也是大大小小的脑袋,有更小的孩子干脆让大人架在脖子上。来了,来了。有人兴奋地说,其实喧天的锣鼓、激昂的音乐,不绝于耳的鞭炮、烟花就是最好的使者,龙艺所到之处,住户、商家都燃放烟花、爆竹。和《平和县志》以及相关文字记载的原始的火把、灯笼、瓦斯灯不同,如今的平和龙艺已经发展为光电声影的综合运用,艺棚的装饰和艺旦的打扮趋于华丽,更注重科技、文化、经济等诸多要素的融合。今年最吸引眼球的是首节龙艺上的“齐天大圣”,在不同的艺节上,花草树木,蜜柚、白芽奇兰茶等物产,三平、灵通等山水风光,林语堂、周碧初等人文内涵,看着龙艺,几乎就是平和文化底蕴的普及,风情地理的游览。龙艺之后造型各异的彩车队,商家抓住机会,宣传自己的品牌和产品。百米龙艺在光影下成一巨大火龙,“大闹”县城,鞭炮声充斥耳膜,烟花把夜空渲染得分外漂亮。有的人跟着龙艺行走,有的人抄近道等候在下一个路口。人群已经无法清晰地分开,只是一大团人往前涌。龙艺,让平和超过10万人动起来,摄影发烧友占据制高点拍摄,而普通民众,则是用手机记录,当晚,平和人的朋友圈被龙艺刷屏了。十点之后,龙艺在县城的游走结束了,鞭炮声逐渐停歇下来。

如今在柚都平和,龙艺闹元宵已经成为柚都平和的另一种图腾,成为元宵节的保留节目,平和县的“龙艺队”在漳州最出名,也最为经典热门,其活动范围广泛,参与人员众多,历史久远,意义丰厚。龙艺闹元宵,不仅仅是平和人的文化符号,也是平和人春节的重要句点。看完龙艺闹元宵,平和人的年才算过了。































































这是黄荣才的个人公众号,敬请关注。

黄荣才,男,1970年出生,平和人。中国作协会员,平和林语堂研究会会长,平和林语堂文学馆馆长,平和县新闻中心副主任。发表文章200万字,有近百篇文章被转载或者入选各类选集。获奖若干。出版《我的乡贤林语堂》《闲读林语堂》《林语堂读本》《我不想当典型》《粽香在舌尖舞蹈》《玩笑》《不言放弃》《边走边看》《遥远的炊烟》等书9部,主编图书《走进林语堂》《寻韵奇兰》《尘世之美》《首届林语堂散文奖获奖作品集》等12部。

黄荣才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huangrongcai


    关注 语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