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专栏]聊一聊满洲人的八旗军

 

跟着老徐涨知识,先从八旗制度说起,把满族研究透了的。文中加粗标红的记清楚哦,别再犯常识性错误喽。...



满族,旧称满洲族,是中国人口数第二多的少数民族,祖居在东北。满族历史悠久,满族历史据推测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满族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金、清)的少数民族。

 
(图1:肃慎人)
满洲人建立的清帝国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奇迹。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民族,竟然征服并牢牢统治了人口将近一亿的汉族地区和蒙藏回疆广袤的面积。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数字也并不奇怪。实际上如果将任何年代的中华帝国官僚和贵族人口合计,差不多也是这个比例。换句话说,满洲人基本上构成了帝国的新上层金字塔结构,而一个小小的民族能够实现这一点,其中的奥妙,就在被称为“八旗制度”的满洲人组织方式上。
 

(图2 八旗军盔甲与旗帜)
老徐先带大家来扒一扒八旗制度的由来,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发明的,是满洲最开始的社会组织形式。说八旗制度不得不先说说满族的牛录制度,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清朝开始叫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清朝开始叫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简单的计算下来,即为:1甲喇=5牛录(5×300)=1500人、1梅勒=5甲喇=5×1500人=7500人、1固山=2梅勒=7500*2=15000人、15000*8旗=120000人。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图3 八旗军遗风)
“八旗”是清代社会结构与军事建制合二为一的组织形式,到中后期已经演变为这一特殊组织形式的统称,所以这一组织里以民族为基础编制的满洲部队、蒙古部队和汉族军队,分别被称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必须放在前边才能准确表达这个含义,清朝的文书和口头表述也都是这样称呼的。近代,大量的文字把“八旗”放在后面,称作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其意义就被混淆了,在这里有必要更正,并没有二十四旗之说,举个例子来讲,汉军从来没有过八旗组织,只有八旗组织里面有一部分汉人组成的军队。“八旗”这个词组是一个概念范畴,不可分开。单独的“旗”才是军队的编制名称,相当于现代一个集团军,下属的有满洲师、蒙古师、汉军师。这样就容易理解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和镶蓝旗满洲、镶蓝旗蒙古、镶蓝旗汉军之间的关系了。
 

(图4 八旗军行军排布图)
八旗满洲: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人,在明朝时期,由女真民族首领努尔哈赤统率,逐渐强大,于1616年建立了后金国。努尔哈赤把自己属下的部民,按旗编制组成军队,先是四旗,即四种颜色的旗子。后来,人数增多,变为八旗,这便是八旗的由来。满族人都编入旗内,都称为旗民,也称为在旗的。由于满族全部编入旗下,所以,便出现了凡满人都是旗人之说。

八旗蒙古:但旗人并不都是满人,努尔哈赤、皇太极势力增大后,把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编入旗内,统归八旗管辖,被称为八旗蒙古。后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努尔哈赤把征服的蒙古族人编成五个"牛录",隶属于八旗满洲。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把蒙古五牛录扩编成两个蒙古旗。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又把两旗扩编成八旗,至此,八旗蒙古出现了。

八旗汉军: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大量汉人被掠为奴,编入八旗满洲之内,成为家内奴或拖克索(农庄)内从事生产的奴仆。皇太极即汗位后,改变努尔哈赤对汉人的政策,不再把被征服地区的汉人编入满洲八旗人家为奴,编庄别居,减少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后来皇太极决定自己建立汉军,下令从所属的满洲八旗的汉人壮丁中每十名抽出一名,组成一旗汉军,这是皇太极组成汉军的开始。随着军队的发展,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即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大清的第二年,又分汉军旗为两旗。又过五年,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把汉军扩为八旗。至此,八旗汉军正式出现,成为清朝三军之一。所使用的旗帜和满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由于汉军编成八旗,所有旗下成员都是旗人,也称汉军旗人。

    因此,应说旗人是由满、蒙古、汉三族人组成的,而不能说旗人都是满人

入关以后,无论驻京还是驻防的八旗满洲、蒙古和汉军等成员长期共同生活在与“民人”相对隔绝的驻地,服装发式别无二致,加之八旗内部频繁的相互通婚,语言、风俗也发生着彼此间的相互影响,日渐相同,这就使得旗人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形成了独立于民人的体系。在民人看来,八旗内部几乎不存在民族差别,旗人整体上就是一个与自己迥然不同的群体。旗人内部的民族意识也在共同的处境中逐渐淡化,“旗”的整体意识增强。在大多数场合,旗人与非旗人的区别代替了民族的划分,旗人的内群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可见对于满族人来说,由于是善于征战的马背上的民族,不拘小节,从最开始就没有所谓的民族歧视,只是为了笼络人心,使八旗制度能够顺利推行,使旗人拥有了某些特权,后来也证明了,这些特权导致了旗人懒惰意识的形成,纨绔子弟越来越多,八旗军规涣散,战斗力越来越差。
 
(图5 北京八旗军布防图)
从顺治、康熙年间起,八旗官兵便已出现追求享受、战斗意志衰退的倾向。在前线指挥战斗的亲王、郡王和贝勒们"逗留观望。不思振旅遄进,竟尔营私适己,希图安便,或逶兵甲之不全,或托舟楫之不具,借端引日,坐失事机"。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中,八旗军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绿营兵所取代。雍正、乾隆年间的一些重要战争,如柴达木之战、平定大小和卓之战、大小金川之战中,尽管参战的八旗官兵数量有限,其中一些号称精锐的八旗部队的表现却不如绿营兵,昔日敢打敢冲的作风已不复存在。

乾隆中期以后,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奢靡,庞大的官僚机构愈加腐败。那些贵族上层已形成颓风难挽的局面。到了清代末叶,那些八旗子弟已完全成为寄生虫。发展到贩卖人口,当卖军中的盔甲器械。大量正身旗人下降为佃户,甚至沦为流民、痞棍和无赖。

清末,在京城里出现的这些状况确实是有的,而且不占少数,但是在京郊或是地方驻军八旗,还是挺淳朴的,我们在《京郊的满族》里依稀可以看到当时的八旗状况。八旗军逐渐演变成专靠国家供养的社会救济组织,失去了起码的战斗能力。1799年清军在镇压白莲教大起义时,曾一度把京营八旗中最精锐的健锐营和火器营派往前线,结果因军纪败坏,不听约束,未及投入战斗就被迫撤军回京。民国成立之后旗人特权被废除,失去了经济来源又不会生产劳动的旗人多穷困潦倒。

现在的北京,还是有很多满族人自称旗人,仿佛说了自己是什么旗之后,身价有所提高,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作威作福的风光年代,殊不知,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即使是想当年的溥仪也最后沦落为图书管理员,就更别提您了。曾经风光一时的八旗制度,早已经被更先进的现代军事编制制度与行政区域划分制度所取代,他能给当代年轻朋友留下的印象,貌似也就剩下风沙中迎风招展的一面面龙旗而已,谁又知道他究竟有什么作用哦!
精彩回顾
北京南 苏州北 | 即兴小诗两首
聊聊俄国十月革命的真相 
聊聊独立思考能力 | 无敌水哥
聊聊藏头藏尾诗的写法 | 除夕的故事
聊聊炒股之散户擒庄技巧 | 清朝大咖
如来佛和观音菩萨究竟是什么关系?
 匈奴人去哪了?
 | 
欺世盗名--康有为


    关注 DJ有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