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 · 吃元宵

 

今日是元宵佳节,和本以乞巧、祈子为主要节俗却背负“中国情人节”之名的七夕相比,元宵节倒还真是适合男女游...



今日是元宵佳节,和本以乞巧、祈子为主要节俗却背负“中国情人节”之名的七夕相比,元宵节倒还真是适合男女游玩、点灯的大好节日。巨伦婚礼祝各位朋友元宵快乐,天天开心,事事顺心,顺顺利利全家好,团团圆圆过元宵!

元宵节到底有多火


元宵灯会在从前有多火?有史册记载,有一年,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没能参加长安城中的元宵灯会,郁闷地写下了一首题为《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的诗: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诗中将“赛紫姑”作为了没有灯会的小地方元宵节俗的代表。此处的“赛”就是祭神的意思。这种被李商隐嫌弃的赛紫姑风俗大概产生于南北朝时期。
起源成谜的元宵灯会


对于元宵灯会产生的原因,学术界至今尚未有定论。传统上有过两种非常有影响力的观点,一种认为元宵灯会来自古代的太一祭祀。“太一”即“太乙”,是中国古老传说中想象的主神的名字。这个说法到近代还是学术主流认识。不过,按传世本《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中的说法,祭祀太一的时间在“正月上辛”,也就是正月第一个辛日,不可能是正月十五。再者,太一祭祀一直是皇家的官方祭祀,从未流于民间,而且祭祀的形式和内容都与元宵灯会差别很大。因此,要想说它是元宵灯会的来源,还需要很多证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元宵灯会来自佛教。唐朝的唐道世所编《法苑珠林》卷五十五《破邪篇第六十二》引用《汉法本内传》讲了个故事,说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时,道士们以佛教不是本土文化为理由否定佛教,要求在正月十五展开“佛道大赛”,看谁的神仙更灵。结果到了这一天,佛教那边各种显灵,看得包括一些重要官员和620个道士在内的数千人心服口服,同日皈依佛教。可这故事并不见于任何非佛教类史书,其中谈到的重要官员在史书中根本不存在,就连时间也很奇怪——汉明帝时期,道教尚处在萌芽阶段,讲什么战胜了汉明帝时期的道士,就像讲遇到了“18世纪的互联网网民”一样诡异。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种说法是佛教徒为了吸收信徒而编造的故事。



近年来,又有学者主张元宵灯节来自北齐的百戏之会。由于百戏之会与元宵节的节俗非常相似,这种观点看起来可信度更高一些。不过,由于隋代以前百戏之会举行的具体时间尚不得而知,这种观点要想成为定论,也还需要更多证据。
元宵灯会做什么?


中国古代一般都施行宵禁制度,晚上一般人不许出门。但传说唐朝的元宵节会开放三天宵禁,满城都点亮灯火,节日的彩棚能有一百多尺高。到了神龙年间以后,全国的人都参加进了这项活动之中,车马堵塞了道路,有的人可以脚不沾地被挤着走出数十步以外。

不仅官方许可了民间对元宵节的庆祝,就连皇帝本人,有时也会亲自参与。《旧唐书》卷七《本纪第七》记载,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丙寅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观灯”。 可见这种皇帝亲自检阅元宵灯会的风俗,在唐后还时有存在。



在缺少娱乐的古代,满城灯会、百戏的热闹是非常难得的。在元宵节这一天,平时难得有机会出门的女性也有了逛街的理由。在古代,这种与陌生异性们摩肩接踵欢度佳节的日子非常难得,许多人便会在此日定下男女之约。
吃元宵,猜灯谜?那都是后起节俗


说到这作为食物的元宵,最初的名字大概是“汤团”。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记载的“沿街叫卖小儿诸般食件”中,就有一种叫“汤团”的食品——它很可能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元宵。在早期,汤团是一种日常的零食,与元宵节没有直接的关系。《警世通言》第六卷《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中就记载有一种“汤团铺”,是人们日常吃饭的地方。



汤团与元宵节挂钩,大概发生在明代。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卷二十中《饮食好尚纪略》篇记载,“自初九日之后,即有软灯市,买灯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称‘汤圆’也。”这汤团、汤圆和元宵本来是同一种节令食物的名称,南方多称“汤圆”,北方多称“元宵”,只是一种方言上的差别。但后来,南北方汤圆在做法也出现了地域性差异,现在,有一些人觉得元宵和汤圆指的是两种不同的食物了。



灯谜的雏形产生于宋代。南宋学者周密《武林旧事》卷二记载元宵节这一天:“又有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此处的“戏弄”是不含感性色彩的招人来做游戏的意思,而“藏头”、“隐语”很可能就是谜语。比起单纯的看花灯,猜谜语互动性、娱乐性强,又可以供人秀优越,最终便从各式灯笼素材中脱颖而出,独立形成了元宵节的核心节俗。

来源:万年历(ID:youloftwnl)




    关注 巨伦艺术婚礼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