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态势解读(下)

 

典型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态势与经验 韩国大德研发特区发展状况“大德研发特区”(Daedeok Innopolis...



典型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态势与经验

韩国大德研发特区

发展
状况


“大德研发特区”(Daedeok Innopolis)位于韩国大田,由原来的“大德研究园” 演化升级而成。以“世界级产业集群中心”为目标,特区由两大部分组成,以原大德研究园为主的研发中心和以新增区域为主的工业中心。政府在大德研发特区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以及政策制定方面。

大德从研究园转变为研发特区,定位也从技术开发转向技术开发和商业化并重。在政府推动和研发拉动双重引擎下,管理机制随市场环境变化而调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特区制度的制定者从中央政府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制定;二是从原来的仅由科研机构推动商业化转变为由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推动商业化;三是大力促成基础研究与商务乃至文化的深度融合。
△大德研究园

大德研究园时期,园区仅由中央政府规划和推动其发展,地方政府很少参与。升级为特区后,中央政府将大德定位为新兴产业聚集地,大田市政府根据地方发展需求,确定建立生命科学、机械电子、超微粒子、人工智能、空间技术及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中央政府提出“促进公共研究成果商业化”战略,大田市政府对应提出“建立产学研技术交流及扩散体系”;中央政府提出“全方位营销及扶持经营服务”:大田市政府则发布“培育研究开发服务业”、“搞活大田战略产业企划团”。

大德研究开发特区强调研究与市场、产业有机结合。《大德研究开发特区法》明确规定“特区是为研究开发新技术,并为促进研发成果的扩散与商业化而设立的特殊区域”。在研发阶段就让企业需求与研发行为对接,研究机构主要承担研发职能,风险企业主要承担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特区制定并实施的措施包括:中央政府与大田市政府建设产业化区域和专业服务机构,建立不同类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咨询公司,为高科技企业提供风险管理、项目融资、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及国际化经营等服务,解决科技与市场的脱节问题;为挖掘和培育领先企业,政府为特区建立风险支持系统,专门设立规模达1亿美元的风险基金,企业获投资最短期限为7年,对于从事尖端技术开发的企业,除免交7年的地方税外,还可以免去5年法人税和所得税,再减半征收3年。大德区域创新体系对韩国重点产业的影响也非常显著,带动起周边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崛起,如天安市半导体、汽车配件生产、牙山市精密机械制造圈和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忠清北道清原、清州产业圈。

大德研发特区被列为韩国“国际科学商务地带”建设重镇,打造集基础研究环境、重点研发地区及科学基础商务环境于一体的综合区,汇聚世界级人才,成立相关领域科学家组成的25个研究团队,招聘国内外优秀人才到各研究单位从事研究工作,以此加强基础科学研究院有关功能。朴槿惠上任总统后,进一步重视“国际科学商务带”特殊作用,将其列入国政课题,发展集科学、文化和产业三者相融合的知识生态系统,形成融基础科学、文化、商务为一体的国家创新网络。
经验
启示


韩国政府最初建立大德研究园的目的是仿照日本筑波,建立基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无污染科学公园”。经过数十年发展,政府发现大德研究园并未培育出明星企业,对经济产生的推动作用也不大。韩国科技政策研究院调研结果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园区的科技管理体制问题,未能形成“技术研发、技术商业化、再投资”的良性循环发展。

大德研究园升级成为研发特区后,向政策推动与规划引导充分借力,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推动创新、营造环境等方面发挥更大的能动性与激励效应,随之带来的效果是大德研究园的创新研发活动与商业市场对接,主导产业处于价值链上游,上升为重要的产学研基地和高新技术向市场应用转化的承载区,成为韩国名副其实的研发中心和科技前哨地带。

新加坡纬壹科技城

发展
状况


“纬壹科技城(one-north)是新加坡最富特色的科技创新集聚地,通过创造宜人的硬件环境,催化科学研究技术社群,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等手段,为来自世界各国的企业家、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交流氛围,更为该国经济迅速发展和转型升级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纬壹科技城开发建设聚焦于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协同模式,推行“产城融合”发展以及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纬壹科技城效果图

在纬壹科技城建设过程中,政府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相关政策。比如,政府职能部门参照跨国公司体制设立董事会,作为其决策机构。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生物医学研究理事会、科学技术研究理事会、生物伦理顾问委员会、经济发展局生物医学科学组、卫生科学局等机构或职能部门均已入驻“启奥生物医药园”,众多国际及新加坡本土生物技术公司、制药公司、研究机构也入驻或设立代表处,根据新加坡裕廊集团新区发展第二署数据统计,园区内有超过400家领先企业和机构、超过700家初创公司、16个公共研究机构以及五所企业大学或学院,包括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亚洲总部和全球首个认知与神经变性疾病研究中心,宝洁公司全球护肤品、化妆品和个人护理用品业务总部,美国希捷移动储存设备设计中心,哈佛大学癌症科学研究院等。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创建若干公共研究院、重点实验室,致力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通过政府引导,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科技创新成果与市场对接问题,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纬壹科技城遵循“一栋建筑就是一个创新社区”理念,突破传统科技园区概念范畴,实现“工作、学习、生活、休闲”四位一体。科技城内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学校、医院、零售行业的汇集造就良好的生产、生活和服务环境,这种“产城一体化”不仅利用区位优势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从生产方面吸引大量有实力的企业入驻,还因为其完善的生活设施吸引到大批高水平科研与管理人才。

为在有限地理空间内创造最大效益,纬壹科技城根据用地规模和产值规模预测,科学制定不同类型用地、不同功能组团的容积率,并将其纳入规划体系,在建设中严格予以落实。启奥城建筑容积率达到4.65,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单位土地产出效益;园区内建筑强调多功能与垂直整合,提倡“堆叠式厂房”,向空中拓展空间,如在厂房边设置盘旋而上的货车坡道,使货车可以从一楼直接开到各个楼层;纬壹科技城开发建设过程中还采用一系列环保新技术,在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废物处理与卫生、环境绿化等方面展开应用,尽可能促成区域能源节约与绿色环保。
经验
启示


纬壹科技城定位为“通过产业导入而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服务区”,实现从“研发新区”到“产业新城”的转变、科技与产业创新平台和孵化基地等功能。不同于以往的科技园区,纬壹科技城融入“活力社群”概念,通过充满活力和优美社区氛围的创新产业载体,催化科学研究技术社群,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这些实践内容进一步拓展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即在“宜居”、“宜业”创新环境中,面向全球,汇聚创新资源,创新与创业互动,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纬壹科技城定位为“通过产业导入而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服务区”,实现从“研发新区”到“产业新城”的转变、科技与产业创新平台和孵化基地等功能。不同于以往的科技园区,纬壹科技城融入“活力社群”概念,通过充满活力和优美社区氛围的创新产业载体,催化科学研究技术社群,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这些实践内容进一步拓展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即在“宜居”、“宜业”创新环境中,面向全球,汇聚创新资源,创新与创业互动,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色列特拉维夫

发展
状况


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被誉为“欧洲创新领导者”和“仅次于硅谷的创业圣地”,《华尔街日报》称之为“永不停歇的创新之城”。《经济学人》智库“全球城市竞争力指数排名”中,特拉维夫与纽约、伦敦、香港等地被评选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在这个面积只有51.8平方公里、人口仅40.3万的城市中,汇集了以色列绝大部分高技术企业,拥有除美国硅谷之外全球最集中的高科技企业群,业已形成互联网、通讯、信息技术与软件和生命科学四大产业群,同时也是世界上初创公司密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特拉维夫市政府将自己定位为服务型政府,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平台,培育潜在创新者,拓展创新群体。

由政府发起,特拉维夫在每年9月为顶尖科技人才、风险投资机构、产业领导企业、创业者举办“DLD创新节”,涉及上百项创新主题活动,吸引来自全球的数百家创新公司、风投基金、天使投资人、大型跨国企业。与此同时,邀请来自全球各国的商界、政界精英参与创新机制与城市创新发展的讨论;政府将位于城市最为繁荣的中心商业区的旧公共图书馆,整修形成一个集知识交流、图书共享、创业办公的枢纽地,每年根据创业大赛结果,选出十家最具成功前景的创业企业,为其提供租赁价格低廉的工作空间。
△DLD创新节2016

针对特拉维夫18~35岁人口占总人口33%的情况,政府推出专门服务于创业者的网站telavivstartupcity,在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搭建起信息互动平台,详细列出特拉维夫所有可用的办公空间信息;投资机构地点与联系信息;初创企业与成长期企业的类别、规模、联系方式;所有研发中心的研究领域、联系方式等。此外,政府建立了内容详实的企业发展状况数据库,包括企业规模、人数、区位、产品市场、发展阶段、生产规模、主要融资形式、当前主要问题等。通过这一不断更新的数据库和相关分析软件工具,风险投资公司便能得出针对目标企业的最优融资模式,也使得资本配置更加有效合理。

以色列是世界上风险投资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由于特拉维夫在经贸以及科技等方面表现突出,大多数国际银行和风险投资公司都将总部设在特拉维夫,风险投资能够在本地的众多创新项目中选择最具发展潜力的项目以减少投资风险,而创业项目也可方便快捷地向风投公司寻求资金支持,加速创新实现过程。政府为创业人员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首席科学家办公室主要负责政府研发投入的分配,鼓励国内或国际研发合作,专门用于扶持萌芽期创业的种子基金TNUFA协助个人发明者或新生的创业公司进行项目技术和商业潜力的评估、专利申请等。以色列科技孵化器项目则为高风险创业提供初创资金以及相关行政、法律指导,并帮助其在两年孵化期满后寻求私募支持。
经验
启示


历史上,特拉维夫经历自然资源匮乏、政治格局动荡、局部战争等种种磨练,现在,该地从“农业小镇”一步步成长为科技创新之都。以色列移民国家特性以及广泛的海外联系交流使特拉维夫成为一个高度国际化和多种文化交汇之地,并给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也较其他地区更具包容性和延展性。这也说明创新文化、政府投入、成熟的资本环境和全球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是资源相对欠缺的区域向科技创新中心迈进的必要条件。

在特拉维夫,创新已经不再属于企业层面,而是与政府的城市治理融合为一体。政府主动参与创新创业,与学术界、孵化器、产业投资者、资本市场及其他力量共同营造创新创业机制,形成“循环创新”的良性局面;通过实施开放式创新,积极与全球重要的创新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科技合作,鼓励全球领先企业在特拉维夫当地投资建立研发中心。

德国柏林

发展
状况


德国首都柏林和勃兰登堡州被合称为“首都地区”,相较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地,该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属于“后起之秀”。为挖掘德国首都地区的创新潜力,激发协同效应,提高首都地区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和实力,柏林市与勃兰登堡州政府联手推出“柏林—勃兰登堡联合创新战略”,该联合创新战略核心目标之一便是发挥柏林市与勃兰登堡州的强项与特色,两地共同提供战略资源,共同发展创新集群。

在创新集群建设发展过程中,由柏林市和勃兰登堡州政府共同组成最高督导委员会,进行顶层设计与整体协调,其下设有五支由政府成立机构联合科研部门组成、与创新集群相对应的管理团队,制订具体发展举措,提供相关服务与支持。
△勃兰登堡州

以光学集群为例,鉴于柏林的光学产业根基较为深厚,其集群管理团队主要由柏林市政府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成立的柏林伙伴有限公司牵头,并获得勃兰登堡州经济发展局和坐落于柏林的柏林—勃兰登堡光电行业协会的协助。光学集群管理团队出台细致的集群发展规划,确立到2020年成为世界领先的光学基地的目标,并构建“六纵四横”的发展架构:“六纵”即通信与传感技术、激光技术、照明技术、光学分析、生物医学光学和眼科光学、微观系统工程学;“四横”指在六个专业方向上从专业人才保障、国际化、协作与技术转化、集群营销四个方面予以支撑保障。规划特别突出首都地区发展光电产业的区域化和差异化发展思路,提出强化优势、补足短板的相关做法,如整合“柏林—勃兰登堡光学联盟”与“柏林—勃兰登堡光学协会”的力量,促进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巩固勃兰登堡州拉滕诺作为德国眼科光学精密仪器产值最高地区的地位,深化波茨坦、泰尔托、维尔道等拥有一批国际声誉的光学技术教育科研机构的地区在光学集群中的参与度等。

“柏林—勃兰登堡联合创新战略”中反复提及的一项内容是“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依托集群的业务分工,优化集群中的资源投入,让企业更专注于核心业务”。对此,战略明确指出,集群管理层的任务包括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科技界和产业界的深度合作建立更好的激励机制,并加强成果管理,致力发展包括保障融资、建立创业者网络、增加高校科研服务力度在内的优越环境,将集群打造成创新型创业的热土。联合创新战略提出将为集群中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并融入国际市场提供扶持,进一步打响首都地区创新能力的知名度,提高首都地区科研能力的国际地位。集群管理层还为创新集群推出合适的、多元化的宣传策略,比如举办首都地区联合贸易展览、开设门户网站、开展媒体宣传等,强化、优化既有营销手段。

强调将各类创新主体,如高校、研究所、中小企业、大企业和孵化器的充分集聚与关联。柏林已是德国境内大学和机构研究基地最密集的地区,拥有22 家科技园区和创业中心。不少大型企业联合柏林本地的高校,共同在柏林设立实验室或研发团队,德国电信公司和柏林工业大学、柏林艺术大学共建“德国电信实验室”,从事数字化通信新产品、新服务研发;戴姆勒集团和柏林工业大学共建“戴姆勒汽车信息技术创新研究所”,主攻面向未来的新型汽车和智能交通技术。柏林创新中心管理有限公司(Innovation Centre Berlin Management,IZBM)作为孵化创新型企业,逐渐形成在高校周边建立孵化器的商业机制,目前,IZBM的三个孵化器基本均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孵化超过100家企业。为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创新管理能力,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协会推出“创新审计”理念,开发“创新卡片”评价体系,对创业投资项目进行动态持续监控与评价,帮助项目投资者、技术团队和管理者了解和分析项目的运作状况,并提出管理决策和优化建议。
经验
启示


柏林在科技创新中心演进过程中,并不仅仅追求城市自身创新力量的成长,而是采取区域协作的策略,与勃兰登堡州深入开展研发合作,共同推出“联合创新战略”,依托两地既有的产业基础,依据行业实力、企业集聚情况等实际条件,谋求区域间的协同共进、错位发展。

联合创新战略的管理架构,采取代行州级政府职能的公司牵头管理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协调跨地区性的联合项目和资助计划,也有益于集群内合作的深入和项目的战略性拓展。同时,从柏林科技创新实践来看,高校、科研机构和以技术为导向的企业之间积极的沟通合作已经屡见不鲜,成为柏林科技创新活动的一大优势。

(转载请注明:静安科技)

搭建政民互动桥梁

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聚焦科技服务民生

荟萃科技信息精华

静安科技

↑长按上方二维码↑

或手动输入微信号:sh-jingankeji

进行关注


    关注 静安科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