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游记(3)西岸风光

 

西岸风光是新西兰风景的精华之一,也是南岛游的主要内容之一。...



王云飞


西岸风光是新西兰南岛风景的精华之一,也是我们南岛6日游的主要内容之一。

新西兰南岛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南阿尔卑斯山纵贯于岛的中西部,山的东、西坡及其毗邻的东、西海岸的地质、地形和气候等自然环境迥异。东岸地势较为开阔、平坦,有坎特伯雷平原,气候也较温和、干爽,故南岛的主要城市、经济、人居都集中于东岸。西岸地势崎岖,多山脉沟壑,并且受塔斯曼海的影响,湿冷多雨,环境条件相对较差,人迹罕至,少有像样的城市。但正因为如此,西岸的自然环境几乎没有受到人类的开发和破坏,其风景名胜依然保持着原始状态,充满奇、险、野、峻之美,是观赏冰川、雪山、河流、奇岩的理想之地。西岸风光所在行政区是西岸大区(West Coast),面积23,276平方公里,人口约3.05万人,主要经济是畜牧业和旅游业。



我们在南岛游的第一日下午,自基督城一路向西,穿过著名的亚瑟通道,翻越南阿尔卑斯山,来到西海岸,先后游览了格雷茅斯、千层饼岩、罗斯小镇、弗朗兹·约瑟夫冰川,以及哈斯特小镇,历时一天半。

1  亚瑟通道

从东海岸的基督城至西海岸的格雷茅斯,约有200多公里、4个多小时的车程,途中经停两个小镇,第二个小镇是著名的亚瑟通道(Arthur’s Pass)。亚瑟通道是南岛东、西海岸之间南阿尔卑斯山的一个隘口,全长8公里,周边是亚瑟通道国家公园(Arthur’s Pass National Park),拥有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30多个,风景壮丽。





早在17世纪中叶,第一批欧洲放牧者为了寻找坎特伯雷平原以外的牧场,就来到亚瑟隘口。1860年在西海岸发现黄金以后,亚瑟隘口开始修路,并以德国开发者之名命名之,以为纪念。





我们在阿瑟通道稍事休息,看到路边走廊的矮墙是以铁丝网箍着拳头般大小的石块垒成的,未用任何胶合材料,颇有特色。有的石块上还有斑斑驳驳的红色,对其成因,大家看法不一,未得其解。







比垒石墙还要有趣的是一路上经常看到的大片黄花。李导说,这些黄花名为金雀花,是新西兰环境保护、物种控制的一个失误。由于南岛西海岸的年降雨量达到5、6千毫米,水土流失问题很严重,当局便引进生命力强、根系发达、又有一定观赏价值的金雀花。没想到金雀花繁殖力极强,不仅轻易扎根在需要它抓住泥土、减弱雨水冲刷的山坡上,而且迅速向四周蔓延,很快就侵入牧场。它到哪里,哪里的牧草就被挤掉生存空间,而牛羊又不吃金雀花,结果酿成大片牧场被毁的恶果,对畜牧业造成重大打击。现在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来铲除金雀花,但始终不能根本解决。







我们一路上看到的新鲜事物,还有经常通过的单道桥。所谓单道桥,就是只有一条车道的桥梁,英文名是 One Lane Bridge。李导说,上个世纪50年代,新西兰开始进行交通建设时,因国力不大,难以处处大而全,考虑到南岛人口很少,交通流量很小,于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建造了许多单道桥,以节省投资。笔者听了感触很深,一是新西兰的确是人少力小,不像大国“人多好办事”,二是新西兰量力而行,绝不好大喜功。联想到我们国内,有的边远地区,同样人烟稀少,但路桥一律四车道、六车道。不过这到底是“好大喜功“,还是“超前意识”,倒也难以下结论。(单道桥的交通规则将在本文“6 哈斯特桥”详述)





通过阿瑟通道后,汽车驶入南阿尔卑斯山,蜿蜒山路的两边都是绵延起伏的雄伟山岭,车窗外处处都是美丽风景,时而森林树海,时而雪峰冰瀑,时而巉崖绝壁,时而山坡牧场,令人目不暇接。











南阿尔卑斯山(Southern Alps)是新西兰最高大的山脉,纵贯南岛中西部,全长32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西坡陡峻,直逼西海岸。东坡较平缓,有宽阔的山麓丘陵,徐降为坎特伯雷平原,渐至东海岸。南阿尔卑斯山有许多冰川、瀑布和冰蚀湖,是新西兰的重要旅游区之一。

















翻过南阿尔卑斯山后,到达西海岸的格雷茅斯城,南岛游的第一天下榻于该城。









2  格雷茅斯

格雷茅斯(Greymouth)位于格雷河(Grey River)的入海口,濒临塔斯曼海,是西海岸的海港城市、西岸大区的中心城市。这里曾经是毛利人居住的地方,其地名在毛利语的意思是“宽阔的河口”(但在英语里是“格雷河口”,或者“灰色河口”,格雷河的意译就是“灰色河”)。一百多年前格雷茅斯因淘金而发达,后为煤和木材的输出港,现在虽然是西海岸最大的城镇,但也只有一万多人口。





格雷茅斯依山傍水,中心城区面积不大,建筑大多为两层楼,形式多样,在蓝天白云下很是赏心悦目。









我们居住的宾馆位于格雷河畔,高8层,是当地最高的建筑。

格雷茅斯的地标建筑是格雷河边的一个古老的钟楼。

钟楼边的廊亭里,悬挂着展示格雷茅斯150年历史的图片。其中有几张介绍当地中国城的史事,引起了我们的兴趣,现选录两张如下,读者可以点击图片放大了看。





在钟楼不远处矗立着一尊矿工纪念碑,纪念格雷茅斯地区的煤矿产业和煤矿工人。在纪念碑附近的河边堤坝上陈列着一些矿车和采矿设备的部件,保留着矿城的一些历史痕迹。说到煤矿,李导说,格雷茅斯近年里曾发生一起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抢救到最后还有20多具死者遗体未发掘出来,便把坍塌的矿井封死了,因为经检测,有发生二次爆炸的危险。李导说,活着的人更重要,新西兰人没有奋不顾身的理念,更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干事。







格雷茅斯也是西海岸的铁路枢纽,铁路由此横穿南阿尔卑斯山脉,连接东海岸的基督城。古老、简洁的火车站,延续着过去,运行着现在,承载着未来。







格雷茅斯建城虽然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却是非浅。在城里一幢建筑的墙上,我们看见一幅描述该城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壁画,就像一本深入浅出的教科书,令人印象深刻。

色彩夺目、题材多样的壁画,在城区里比比皆是,也是该城文化的特色之一。







登上钟楼后面的河堤,可以看见宽阔的格雷河,远处是它流入大海的入海口。

漫步于格雷河的河堤大道,流连于夕阳下的沿河风光。







天上层层彩云,远处郁郁绿山,山下片片村舍,河里粼粼波流,格雷河的留影,画中人的留念。











在格雷河边有一座雕塑“致敬那些帮助别人的人”,主人翁庄重敦厚、魁梧敦实,用当下的流行语来说:正能量满满的。

海豚跃起于格雷河口,昂首于格雷茅斯,它会告诉你,这座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3  千层饼岩

南岛游的第二天早上,离开格雷茅斯,向北行驶44公里,来到普纳凯基(Punakaiki )的千层饼岩景区(Pancake Rocks)。

这是一个奇特千层岩地貌的著名景点,形成于3千万年以前。经过漫长年月的海洋生物和沙石泥土的交替掩埋叠压,在海底形成了石灰岩和泥页岩交互堆积而成的多层片状地质结构。随着地壳运动,这一地质结构从海底抬升到海平线以上。又经过千万年的海浪拍打、风雨洗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状若千层薄饼堆叠的地貌景观。





千层饼岩紧临塔斯曼海,以悬崖绝壁垂直于大海岸边,以峰林石群突兀于海平面上,在汹涌波浪、拍岸惊涛中,展现它的嶙峋风骨,演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顺着景区的木栈道,来到观景平台上,只见左面的海岸边大片大片、层层叠叠的巨大岩石,犹如锋锐的钢刀切过的千层薄饼,衬着一望无际的蓝色海面,蔚为壮观,令人惊叹。









观景台的右面,又是另一番风景。岩石的构造节理就像碎裂的千层饼一样,形成沟壑万状、千凸百凹的地质景观,飞卷的浪花拍打着一叠叠的奇岩,气象万千。











沿着栈道继续往右侧行进,可以看到千层岩堆积而成的峡谷、千层岩集聚而成的石林,千奇百态,不一而尽。









蜿蜒而行的观景木栈道,串联了千层饼岩的各个景点。站在栈道上,观奇岩峥嵘,任海风舞动,听涛声轰鸣,随思绪飞扬,不失为南岛游的高潮之一。









更神奇的是,在千层饼岩的巨大岩石群中,有一些岩石缝隙和空洞,涨潮的时候,巨大的海浪形成强大的压力,把海水从这些垂直的缝隙和孔洞中挤压喷涌而出,形成高高的水柱,发出阵阵的吼声。我们观景时未逢涨潮,虽然没有见到喷涌的水柱,但那潮涌洞下汹涌的激流和澎湃的涛声,同样让人叹为观止!







在千层饼岩的最北面,可以看到原始面貌保存最完好的海岸线,山石嶙峋,海天一片苍茫。







离开千层饼岩时,回眸眺望,意犹未尽,忍不住又攀到高处,用手机扫描了千层饼岩的左岸全景。所幸这一不顾团队集合可能迟到的“多余”动作,现在方好与朋友们分享。









4  罗斯小镇

我们结束千层饼岩的游览后,向南返程,途径格雷茅斯,继续向南行驶1.5小时,到达罗斯小镇,在此午餐,并顺道参观小镇民居、金矿旧址、中国矿工纪念园等。

罗斯小镇曾经是采金、淘金之地,是西岸黄金梦开始的地方。罗斯的淘金始于1870年,曾盛极一时。新西兰有史以来最大的金块“罗迪狗头”(3.1公斤)就出自这里。罗斯所在地区的地表金采完后,人工采金就终止了,据李导介绍,附近地方还有一处机械采金。新西兰的采金业和环境保护也是密切相关的,2010年新西兰政府宣布放弃在各个国家公园采金的计划(注1)。现在,罗斯小镇是旅游中转地,也是采金业的怀旧之地。采金旧址的建筑壁画,表现了人工采金、淘金的流程和工艺。





罗斯镇为游客开设了参观淘金遗产的步行游览。





在采金旧址的场地和街道两旁布置有各式采金机械和部件。







淘金工棚里,游客中心的姑娘在淘金水槽边演绎传统的淘金流程。游客可以付费来淘金,也真能从一盘砂石里掏出几粒沙金来(也许是游客中心特意加入的,以提高客人的兴趣)。





典型的采金人旧居小屋,缅怀那难忘的淘金年代。

罗斯镇的小湖湖畔有中国矿工纪念花园。据说,当时离乡背井来此淘金的华人有一百多人。在异国他乡看到同族先人的遗迹,倍感凝重和关注。









游览罗斯小镇的居民区,居民区公园门口的参天大树,巍峨挺拔。

罗斯小镇的民居多为一层的坡顶房子,周围花园围绕,花草茂盛。有的花园里养着羊。











看到当地为数不多的2幢尖顶房子。尖顶房防积雪、保暖功能较好,但造价较高。这里是新西兰冬季较冷、下雪较多的地方,民居却多为坡顶房,且基本采用瓦楞板盖顶,未见用瓦片的。相反,我们在气候条件好得多的东岸和北岛,却看到很多民居是尖顶的,且采用瓦片覆顶。足见此地的经济、生活水平不太高。

罗斯镇的“历史帝国宾馆”(Historic Empire Hotel)餐厅,我们的午餐地。







店里的陈列丰富多样,不乏年代久远的老古董、艺术品,以及反映当地生活习俗的摆设、乐器、用具等,琳琅满目。













午餐是特色野味海鲜自助餐,有野兔肉、鹿肉等。李导极为推崇的海鲜浓汤,确实不错,味道鲜美,鱼肉、贝类等汤料丰富,嫩而不烂,口感丰满。

5  弗朗兹·约瑟夫冰川

午餐后,行车2小时去看冰川。游程原定游览的是福克斯冰川(Fox Glacier),李导说前些日子福克斯冰川的观景路因滑坡而封闭,所以改看弗朗兹·约瑟夫冰川(Franz Josef Glacier)。这两个冰川都在6号公路旁边,福克斯在南边,约瑟夫在北边,相距几十公里,都是南阿尔卑斯的著名冰川景点,后者的规模更大一些。

看冰川最好的方式是乘直升飞机登上冰川,直接在冰川上行走观赏。乘直升飞机是自费项目,分为两档,第一档是直升飞机载上、载下,第二档除载上、载下以外,直升机在高空盘旋45分钟,游客可以鸟瞰、拍摄冰川和山峰之全景。第一档每人费用300多纽币,第二档400多纽币。我们旅游团37人,要乘直升机的12人,其中第二档的就我们一行8人,可惜到达冰川时下起了雨,观景直升机不能在雨天飞行,因而计划泡汤,遗憾!

不乘直升飞机,就徒步去看冰川。约瑟夫冰川掩藏在山谷之中,在景点停车场无法看到,需要沿着山谷,冒雨走过一大片雨林,一直走到峡谷深处才能看到,单程约需45分钟。







穿过雨林后,来到峡谷深处。此时雨越下越大,同行的许多人都中途而退,我们团队坚持走下去的只有六、七人,其实有一半人根本就没有启步,宁愿回车上休息了。









经过一番跋涉,终于来到冰川观景台,观景台上除我们几个中国人外,其余都是蓝眼睛、高鼻子的洋人,洋人不怕雨、不怕苦,此为一证。其实,观景台距离冰川还是很远很远的,但只能在此远望那山凹凹里的冰坡了。









付出辛苦后的最好安慰,就是在冰川之前留个影,再多拍几张冰川照片了。







距离远,再加上天雨,远方的冰川看上去模模糊糊的,所以有人说不乘直升飞机,就等于没看过冰川,至理名言。可惜我们运气不佳,权当没来过啦!现在,看看网上的冰川照片,聊作弥补吧。

看看网上晒出的乘直升飞机登上冰川后观赏的美景。













离开观景台返回时,雨停了,天色也亮了不少。收起伞,昂起首,行走的步伐轻快了不少。虽然,此刻的衣裤仍然湿透,但是心情已然随着天气转好,这才注意到,这条峡谷崎岖路,其实景色不错。不说那青山绿嶂,不说那黄花碧溪,光是路上那绿苔红菌的石头就够漂亮的了,而且漫地遍野,一望无边,也算得上佳之景了。











遇见磅礴而下的三股大瀑布,是此行更大的意外之喜。伴着清清、脆脆、唏唏、哗哗的水声,将瀑布前的喜悦定格,定格,再定格。





游览冰川,遇见下雨,自然令人不爽,不过这在西岸却是很平常的高概率事件。你也许没想到,这每年200多天大雨的高概率,还与新西兰的环境保护有关呢。李导告诉我们,西海岸地区年降雨量很大,每年有大量的雨水哗哗流入塔斯曼海。塔斯曼海另一边的澳大利亚人坐不住了,他们缺淡水呀,眼红、心疼之余,要求建管道将雨水引流到澳大利亚。我们一听,好事呀,现在这样白白流入大海多可惜呀,要是让给别人,多少赚点钱也好呀。谁知李导嘿嘿一笑,话锋一转,新西兰人回答:不-同-意!何因?原来他们经过研究后发现:如果将雨水截住,不流入塔斯曼海,海洋的生态环境将改变,海水温度将升高,海里生物的生长速度将加快,海产品的质量将下降,所以澳大利亚兄弟们只好继续眼红了。哇塞,环境保护的意识达到这种程度,也真是登峰造极了。不知李导所言故事的真实性如何,笔者倒是宁愿相信这是真的,也好给我们的国人树立一个高标准的学习标杆。

6  哈斯特镇

看过冰川后,行车1.5小时,来到南岛游第二天的下塌地,哈斯特镇。哈斯特(Haast),是新西兰西岸的一个海边小镇,座落于阿斯碧林国家公园(Aspring National Park)旁边,其周边古老而茂密的雨林、深邃而壮观的峡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自然遗产。这个小镇的居民只有3000多人。哈斯特镇和亚瑟通道一样,其名称都是取自德国开发者的姓名,以资纪念。哈斯特得名于德国地质学家朱丽叶斯.万.哈斯特(Julius von Haast)。

汽车驶入哈斯特地界时,天又下起了雨。汽车在雨中驶过哈斯特镇旁边的哈斯特桥,这是新西兰最长的单道桥。

听说哈斯特桥的长度是800米,大家都很感兴趣。新西兰最长的单道桥,估计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了,而且800米的长度,居然也只有一条车道,有点奇葩。晚餐后,我们便打着伞,冒雨步出哈斯特镇,专程去看哈斯特桥。

在距离桥梁约200米的地方,地面车道上标着“ONE LANE BRIDGE”的白色大字,提示开车的司机,前面是单道桥。

同时在路旁竖着一个指示牌(见下图),牌子上方菱形板上的图案,就是单道桥的图标;下面方形板上,左面朝上的白色大箭头表示本方向车辆具有优先路权(Right of Way),可以直接上桥通过;右面朝下的红色小箭头表示对面来车必须给你让道(Give Way),在你过桥之前,它必须停在路边等待。

在桥对面,路旁的指示牌则相反(见下图,借用另一单道桥的照片),下面方形板上,左面朝上的红色小箭头表示本方向车辆必须给对方让道(Give Way),右面朝下的黑色大箭头表示对面方向的车辆具有优先路权(Right of Way)。

新西兰的单道桥,就是以“路权”和“让道”的规则,无需信号灯控制,就可解决汽车过桥问题。当然这只适用于车流量非常小的地方,如果在中国,“让道”的一方就永远别想过桥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800米的长桥,汽车司机的目视达不到对面怎么办?哈斯特桥的解决方案是在桥上设两个让道湾(Passing Bay),这样800米的长度就分为3个分段的单车道,驶入各个分段的车辆,如需让道就停在让道湾里。拥有让道湾的桥梁,在桥前地面上以大字标出,例如,哈斯特桥前的地面上标着白色大字“TWO PASSING BAYS”。





看了哈斯特桥,再看桥下的哈斯特河。宽阔的哈斯特河目前是枯水期,河床里只有五分之一的宽度有水。河的西面是入海口。





我们在哈斯特小镇住宿的宾馆据说是镇上较好的,但都是一层的平顶房。当天夜里下大雨,房顶上连珠般的雨声响了一个通宵,睡眠不好的难免遭罪。平顶房在新西兰是很少见的,尤其在多雨多雪的西岸地区,更不应该用于住人,不知哈斯特为何如此?因为造价低?





哈斯特镇是我们在西岸地区的最后一个落脚点,第二点早上团队就离开哈斯特,直奔南岛的南部地区,开始下一站的皇后镇之旅了。

注1  新西兰政府放弃采金计划

2010年,新西兰政府接受公众意见,宣布放弃开采多个国家公园内的金矿等矿产。新西兰当初因为占国家经济比重较大的农牧业受经济衰退重创,打算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帮助经济复苏。但政府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开采金矿,放弃借助采矿带动经济增长。其原因是,一、矿产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矿产资源采完时,借助采矿带动经济增长还能持续吗?二、金矿开采对环境必有污染。这就意味着新西兰“百分百纯净”的招牌不再。新西兰正是靠着“百分百纯净”,使奶制品、肉制品和鱼类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力,一旦失去,其后果不言而喻。三、尊重民意。新西兰政府打算开采金矿后,众多新西兰人反对在国家公园内采矿。面对着这样的民意,政府反复考虑后决定采纳,绝不为了短期政绩而不顾长远利益。

笔者按

本文照片带水印“Flyflywang”的由王云飞、吴可成拍摄,其余无水印的照片选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2017.01.08)



要阅读本公众号其他文章,请长按以上二维码,然后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进入本公众号,再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如欲自动接收本公众号以后新发之文,进入公众号后,请点击“关注”。

要看《新西兰游记(2)花园之城》,请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 Flyflywang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