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高一筹】合力,7进6的重要砝码

 

2016-2017 海口观澜冬季竞技训练营...





所谓合力是指握杆后双手的均匀着力感,这是今天世界顶级高手们最头痛的话题。打了十几、几十年球,到后来又回到了握杆上!为什么?

要阐述这个问题就要从三方面谈起:

第一点,高尔夫关于握杆的概念非常简单,就是把杆握好握住不能松不能掉,教练员在阐述这一内容时也会以握发和松紧度为主,于是似乎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行规:球龄越长的人握杆就越松、越随意、越简单,当初学者露出一手的老茧和大泡时,就得意的展览自己细嫩的手!这样的握杆对不对?我们先不简单的下定义,对还是不对要拿成绩来说话,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情况球打得越多反而越退步了,破百进九当初是那么容易,进八进七也没觉怎样,可是就在这道坎儿上再也动不了了,想再拿下一杆两杆难之又难,总是差那么一点点。美国PGA基础教程里,对于松紧度是有明确要求的:保证球杆挥动中不转动下的适当松弛感。说起来有些拗口,于是就有了“握湿毛巾”或者“握小鸟”的形象比喻。而事实上,初学者很难掌握这个尺度,高手们往往又会松的过了头。

第二点,手位和距离。手位的理解很简单:握杆后上下手的虎口指向身体正前方,这就有了在拇指和食指的夹缝中插个球T,看球T是否向前(现在许多人随着强势握杆的习惯早忘了手位)还有就是我杆的双手结合部的距离感,交叉握发的勾趾位置,强势握法的上下手叠压程度,棒式握法的双手宽松度等等……

第三点就是杆头加速时双手的作用力平衡状态。多数人击球时属于右手强于左手,或者是经过着重训练的左部发力,比如在推杆上的“左拎右推”。合力到什么程度也是因人而异,但不管怎么说,只要合理的感觉有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细节球。

给大家举个真实的例子:一个打了近二十年球的高手,上果岭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但是就是见七容易见六难,几杆之差折腾了十几年,请遍高师,最后自己都成了高师,但就是差那么几杆!50岁的人了,开球距离保持着落点250码,球袋里一支9度半一号木,一支3号木,一支21度小鸡腿,铁杆4到P,两支58、52角度杆,一支推杆,13支的配备,泰勒美tour 的美式配备,不玩日本杆,不是没钱,身价上亿的主儿,说当初也玩过鸿马、50刀之类,自己说“成绩也没好到哪”,还是差那么几杆!于是北上广的找高手打,遍请名师,最后在苏格兰老球场请高人算了一大卦:问题出在推杆上!于是先跑到洛杉矶橡树谷找到米克尔森最推崇的推杆教练,回国就一头扎进观澜湖,一口气连打十场,推杆确实有进步,但一看成绩单:还是七十大几,彻底崩溃……球童实事求是:在我们见过的人里面您打的已经很好了!

偶遇,他对我讲了他的烦恼。我问他:四百多码的四杆洞你有把握抓鸟?没有。三百五呢?没有。三百呢?还是没有。我又问他上果岭?他极自信说行!这也就是说能上果岭但是不能肯定抓鸟。换句话:球是上了果岭,但是放不到洞边。其实这是所有打球人的共同问题!于是我给他讲了关于合力的概念,他的眼瞪圆了:你是哪家的教练,教我握杆?

故事就此打住,关于合力的理念也点到为止,俗话说: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热闹!还有一个字:悟!


    关注 略高一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