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子女

 

从战术上“藐视”父母,从战略上“重视”子女,构建其乐融融家庭生活!...



最近在看武志红的《巨婴国》,一部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收获蛮大的,提升了我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的能力,书还在读,等读完了我再写一篇书评。阅读此书恰逢假期,活学活用,谈谈春节期间几件小事引发的思考:

  • 大年初一,天气很好,按照老家的习俗上午拜祭祖先,下午空闲就约上家人到附近县的一个新景点逛逛,一行人开了两台车子,我开了导航在前面领路。老爸先前走过那个方向,应该是知道大致的路线,上了车就一个劲地给我指路,告诉我从哪边走更加合适。开车的人都烦他人指手画脚,不能同时有两个声音指挥方向,既然开了导航,那按导航路线走就可以了。开车时,谁握着方向盘就听谁的。
  • 大年初二,外地回来过年的小学同学来家里聚聚,喝杯茶聊聊天,出于礼节爸妈都会寒暄几句,按理接下来该把时间交给我们了。不知道是不是晚上喝高兴了点,老爸聊得兴起,同学们迫不得已也要哼哈配合配合气氛。最后,我只好让老妈编个事由把老爸喊走了。初五晚上,我们又到同学家串门,除了礼节性地斟了几次茶,他爸妈就把场地交给我们,自己在里屋看电视,直到我们离开时才来送客。
  • 大年初六,返程。大女儿春节收了一些红包和零钱,大额的已经交给我们了,她自己的零钱包里还留了几十块钱。口袋里有钱总想买买这买那,时不时地掏出来炫一炫。我就叮嘱她把钱包放在书包里以免丢了,她不听,后来在换乘高铁的过程中丢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弟子规》的这段话反映了中国社会“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我生长的家庭环境比较传统,从小到大都比较乖顺,读书上学没怎么让父母操心。出于爱护之心,父母也常常替我做决定,大多时候我都会言听计从,但久而久之潜意识里还是有些抵触的,或许求学和工作离家远了点都与此有些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自己也做了父母之后,对“孝顺”的传统有了更多思考。相对于一味地顺从父母,每个子女应该更早地独立,获得做决定的权利和能力,父母对子女的爱应该是让子女更早地具备离开自己、独立远行的能力。

在父母眼中我们永远是孩子,父母总希望帮我们做决定;在孩子眼中我们是无所不能的大人,孩子会依赖我们做决定。在此种思维定式下,我们常常失去了锻炼决断力的机会,也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随着家庭的重担转移到我们肩上,我们也渐渐地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与此同时也需要更新一下思维:

  • 从战术上“藐视”父母,因为TA们的知识和经验更多源自过去,如果不及时更新升级一定会落后于时代,而TA们又习惯了帮我们做决定,误以为TA们的知识和经验依旧有用,而出于惯性和尊重,我们依旧会言听计从,不假思索地认为TA们说的对,不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会遭受许多困惑。
  • 从战略上“重视”子女,因为孩子是未来的主人,要把TA们当做大人来看待,让TA们从小就做自己能做的决定,自己承担决定带来的结果,许多道理只有在经受挫折后才能体会深刻,这些都是孩子独立的必经之路。
当然,最理想的家庭关系是彼此做朋友:帮助父母更新思维,保持与这个时代同步;帮助孩子快乐成长,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健康的三观。除了知识需要更新,父母的许多经验是不会过时的,这些都可以作为借鉴。孩子也有许多想法非常超前,我们要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和高度进行理解,其乐融融家庭生活指日可待!


    关注 iSnailing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