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期末,我都要崩溃一回

 

看学生的考卷,五味杂陈。...



【全文3000字,建议阅读4分钟】
文 | 思澈的雷哥
引子

又到期末了,忙着给学生安排考试,从出题到监考,从批卷子到登成绩,一阵阵头昏眼花的。

凭良心说,期末的工作量不算大,但每年到这个时候心情却会很糟糕。看着学生答的题,连最简单的知识都答得不着边际,你会有种深深的挫败感。一学期的辛苦白费了,眼前的卷子道出了最真实的底牌。回想起课堂上一次次的与学生四目相对,那些流露着机灵聪慧的小脑瓜里,原来装的都是浆糊,要说不伤心,那绝对是假话。

不过我也是老兵了,早就学会了如何在语句不通的答案中找出给分点,尽量让学生过年的心情别变得太糟糕。其实我也清楚,在大多数人那里,考完就是一切的结束,只要不是挂了,分数是高还是低,并不那么重要。

以前我也曾想过学学某位老教师,掏心掏肺地给学生写些语重心长的叮嘱,但转念一想,还是算了吧,一来不见得有人看,二来也没这个资历。学生们今天的境况,又不全怨他们自己,何必劳心费神地说教呢?

所以,我要声明,这篇文章不是写给学生们看的,只是梳理一下感想。

其实,这几天批考卷给我最直接印象是,我眼前的不少大学生,思维能力简直可以用“低下”来形容,有三个方面可以佐证。

1极其糟糕的逻辑写作能力

大学文科类的考试,论述与分析是常见题型,这种题目本质上是议论文,答者要写出观点,罗列论据,自圆其说。

但是我所看到的大量回答,都是前言不搭后语的,充满了语病和逻辑漏洞,车轱辘话一遍又一遍地说,实在说不清楚了,就写上一句“总而言之我认为……”,草草地结尾。

按理说,在大学以前,学生们的作文训练时间并不短,之所以水平不行,是因为这种训练只专注于作文考试的套路,而从未真正地思考过问题。

我身边的同事几乎都有过这种感受:很多学生就算提前给他答案,到考试那天还是答不出来。是学生态度不好不认真吗?不完全是,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答案的思维方式极不熟悉。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不适应某种表达方式,搞不懂一段话的逻辑结构,想把它记下来是很困难的,而大学生就是这样一个状况。许多大学生在高中时不仅没接触过学术书籍,连对生活的基本思考都没有过,现在忽然叫他理解思想性很强的东西,当然吃力。

其实,在我看来,就算没学过大学课程,凭生活经验,也该可以对那些试题说上几句。但我们的学生却是真的没话说,因为他们一直被隔绝在真正的生活之外。

高考作文对学生思想的伤害,也许多年之后才会显露出来。
在过去的10多年里,这些学生的生活几乎全部是围绕着考试展开的,没有时间思考人生,没有闲心谈论信仰,更没有机会体验社会。他们每天的主要工作,只是记住各种“正确”的说法,努力在课本和试卷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在他们的眼里,卷子就是学习的归宿,分数就是知识的终点,没有人和他们强调知识本该用在试卷之外,更没有人鼓励他们质疑学到的内容。每当看到考题的时候,他们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去想标准答案是什么,至于自己的看法,他们既不关心,也无兴趣,更不敢想。

因此,大量的学生在第一次拿到大学考卷时懵了,因为在他们既有的经验中,找不到答题的方法。他们能做的,只是在脑海里拼命搜索复习资料的残像,能想起多少就写上多少,想不起来就认命。

事实上,这一现象背后是学生们头脑中的东西实在太少,多年的应试已经把他们搞得除了课本什么都不认识。若想唤起他们的批判精神与求真信仰,特别是重建他们对生活的认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2极其僵化的表达风格

在我看到的答卷中,有着大量的官样表达,我在批卷时经常恍惚,好像在看一份人民日报。

举例来说,今年的考题,我出了一道关于某市人大贿选案的,请学生谈谈看法。题目不难,要害在于选举作弊的成本太低,制度不健全,学生只要写出应对方案,就算合格了。可学生们的表述却让我吃惊,很多人是这么写的:

“要切实加强对人大代表的思想教育……”,“要提高代表的思想觉悟……”,“要把选举工作抓紧抓好……”,“要千万百计解决问题……”,“要加强监管,确保权利最大化……”,“要狠抓落实……”,“要不断完善选举体制,提高选举的公平性……”

多么熟悉的语言。

这些说法对吗?也对,但这全是没用的废话,因为需要回答的是具体怎样做,谁来做,而不是喊口号。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官话套话,已经让人们习以为常了。
此类表达的特点是:只谈大政方针,不涉及具体工作,只强调最终结果,不讨论实现路径。学生们若是总这样谈论问题,会让本已低下的行动能力变得更低。

我看他们写的东西,仿佛是一位省部级的高官在做政治报告,全都是指挥别人如何如何,空洞无物。其实,真正的官样文章反而不是这么空洞的,学生学到的只是皮毛,却把这皮毛用得炉火纯青。

最要命的是,经常这样想问题会极大地限制思考的深入。

奥威尔在《1984》中提到,限制思想的最好办法是限制词汇的总量。当你总用套话来说话的时候,你的思想也会慢慢变得狭隘起来。

我现在可以想象出学生答卷时的心态:我不会这道题,那就写点官话套话吧,总不会错。但是,别忘了,写下的套话的同时,思考也划上了句点,因为官话套话会让人产生问题已经解决的错觉,还会让人有种莫名其妙的道德优越感。

可是,你毕竟并不是真实的领导者,所谓“要落实”、“要狠抓”也没有听众,因为你自己就是应当去具体“落实”和“狠抓”的人。把自己放在领导者的位置上学着官样文章发号施令,除了让自己更加不负责任,更加眼高手低,再无任何意义。

3令人忧心的价值观

文科与理工科最大的不同,是价值观的问题。社会科学没有究极的真理,只有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学习的过程才有意义,这在法学的学习中尤其如此,但是,不少学生的价值观让我感到深深的忧虑。

今年的考题中,有一道是关于对死刑制度的看法。我引用了前段时间的一个著名案例,当事人被错误执行死刑,后来历经多年终被昭雪,我的问题是:从这个案例看,你觉得死刑制度是否应当维持?

其实,这个问题从哪个角度回答都行,既可以说由于死刑冤案无法挽回,应当废除,也可以说,冤案的产生是司法的问题,与死刑制度并无直接关系。总之,言之成理即可。

但是,有位同学是这么写的:如果废除了死刑,那位当事人现在就会被放出来,他被关了这么久,一定会仇视社会,出来了说不定还会报复别人,那不如一开始就执行死刑,以绝后患。

我看得毛骨悚然。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一个极不靠谱的孤例,我再举一个例子。

还是那道贿选案的题目,在分析贿选为何发生时,不下二十名学生把问题归结于差额选举。他们的逻辑是:因为有差额,选举就有了竞争,有竞争就会刺激人们想各种办法当选,所以就有了贿选。如果不搞差额选举,就不会有贿选了。

我真搞不清他们的脑子里在想什么。

也许这些孩子根本没想过等额选举的黑箱问题,他们也不了解我国选举制度从等额走到差额经历了多少年艰难的努力,他们只是信口胡说,为的是凑字数。但是,我又觉得,正是因为凑字数,这个问题反而显得更可怕,因为越是随便写出来的东西,越是说明了心底的想法。

今天这些看似不着调的学生,会在将来成为法官,成为律师,成为官员,成为这个社会手持正义天平的人,如果他们连最起码的是非观念都没有,内心充斥着对权力的亢奋和对压制他人的热衷,我们又怎么能相信这个社会会变好呢?

你也许会说,那正说明大学要好好教育他们啊,我对此深表怀疑。

大学可以教知识,教方法,但人的是非观、价值观,很多是在童年就形成了的。特别是那些最根本的东西,如对陌生人的关爱,对贫寒者的悲悯,对公平公正的渴望,大学课堂能教会吗?

悲哀的是,我们的孩子们却实实在在地被这个社会教会了。

文艺复兴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时代,在于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基础
结语


期末终于过去了,又到了假期,我可以喘口气了。我教的那些孩子们想必现在正在家中休息,当然,也可能在室外游逛,总之,他们的生活再一次地回到了尽情欢乐的状态。

就在他们无忧无虑的时候,我的心情却感觉越发沉重了。

说实话,每次期末我都会这样。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长按二维码打赏~


雷哥原创,推荐阅读:

雾霾与尺度

写在2017前夜

谁说中国人不该过圣诞?

中国的教育失败在哪里?

我眼中的三种爱国

再扒一扒老师:可怕的“代沟”

怎样才能不出轨?

特朗普胜利后,我的反思

我的旅行(之一):外语和自由行

我的旅行(之二):破旧的纽约与崭新的北京

我的旅行(之三):想象中与现实里的台湾

我的旅行(之四):为什么中国人的素质不高?

那场开始又离去的爱情


    关注 思澈学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