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从深澳村看古村改造

 

生活的进步不应当是融入城市的时候抛弃乡村不应当是接受现代的同时忘记过去我们离开之后,请记得回来。 深澳村·浙...

生活的进步

不应当是融入城市的时候抛弃乡村

不应当是接受现代的同时忘记过去

我们离开之后,请记得回来。

深澳村·浙江
在没来深澳村之前,
设计师张雷根本不知道在浙江桐庐县,
还隐藏着这么一个千年古村。


200米的老街,
两侧分布着古色古香的明清徽派建筑,
白墙黛瓦,还有高高的马头墙。
木门木窗木房檐,
雕梁画栋的老屋韵味十足
一呼一吸间窥见旧时光。
经过时间打磨的青石板路,
早已被磨掉了粗糙表面,
变得光洁圆润。
这里的一草一木,
都在讲述一段悠久的历史,
都在描绘一个动人的故事。
但其实,这里早就没有了小情小调的流水人家,
只剩下荒凉的老树昏鸦。
因为建筑老化,许多村民都搬出了村子,
只剩下年迈的老人与老房子为伴。


深奥村大大小小40多个古迹宗祠,
倒的倒,塌的塌,
颓败的景象一览无遗。
2014年,设计师张雷来到深澳村,他为村子的破败感到惋惜,也为古村的破败感到不甘。他租下其中一间老屋,景松堂。他要改造这里,他要做回归乡村的第一人。



张雷想要通过老屋的改造,为深澳村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开放的空间,然后再把空间投入商业运作,实现盈利,最终推动其他古建筑的修缮工作。

美好的想法,首先遭遇了“产权”难题。



这个典型的徽派“四合院”,曾经住着6户人家,各自用门槛划分不同的“领地”,互不干涉。想要拆除所有隔断,形成一个贯通的楼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张雷一面与住户沟通,一面循序渐进,将一些隔板“连哄带骗”地拆掉。但他保留了所有梁架,并在原来的分界处,画上了一道显眼的红线作为标记,这是最后协商的办法,屋主的后人可以依此辨认祖上的“房产”。



解决了产权问题,张雷从拆除景松堂院内的猪圈入手,并且在原先的基础上,用鹅卵石搭建了一栋两层高的房子。

鹅卵石墙面刷白,开一个对着马路的透明玻璃门,这就是景松堂的新大门。



跨过大门,再穿过一个透明的玻璃过道,就到了景松堂。张雷在改造上,始终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院子完全保留了之前的木雕结构,只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修缮和灯效。

甚至在改造过程中,遇到了筑巢的燕子窝,也特意绕开,保留了它最自然的感觉。

景松堂的大厅,被改造成了一个公共图书馆,村里的孩子一放学,就来这里看书,做作业。



张雷在原有架构上做了一些隔断,划分出了咖啡馆、民宿等空间,村里的老人没事儿就来这里唠唠家常,再喝一杯对他们来说新鲜得不得了的现磨咖啡。



张雷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老建筑的韵味,连遗留下来的老灶台都舍不得拆除,而是被漆成了白色,看上去焕然一新。



景松堂最终被规划成了“云书局”、“云会”、“云料理”、“云咖啡”、“云造”、“云客栈”等复合业态,张雷还给这里取了个非常文艺的名字“云夕深澳里”。



一般人觉得,改造完了就可以收工了,但是张雷为了使云夕深澳里融入到村里的环境,还在门厅前留了一个小广场,并把石阶四周挖空,潺潺的溪水从门前流过,贪玩的孩子们经常来这里抓鱼玩。



灵感正是来源于古时的深澳,事实上,“澳”字本身就有地下引泉和暗渠的意思。

2015年10月,云夕深澳里正式竣工,张雷兑现了原本的承诺,景松堂成了村民聚集享受生活的地方。



很多人进了这里,第一感觉是没怎么设计过,张雷要的就是这种感觉,“抑制设计的冲动,让新旧、变迁在这里融合,通过这种新旧关系的处理,探索老房子的新生命,新房子的旧时光”。



但事实上,这里的确悄悄地发生着改变。村民们从不愿意踏足这里,到三天两头就来报道,就连原来的施工工人阿宝也常常来这里喝咖啡,不仅自己喝,还请朋友喝。
回归,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但真因为回归,才让我们认清真正的自己。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BKP ID:bkp-bukaopu,部分资料及图片源自网络。仅供分享学习,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




台湾 • 7日游学
台湾民宿&文创深度感悟之旅:发现在地漫游的小确幸



松赞环线 • 7日游学
兼具文化与生态的奇幻体验,跟着松赞来一次藏式游学之旅



    关注 佳乡学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