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为什么和徐志摩分手选了梁思成?

 

有时候再好的诗人,x0a也不及一个可以给你远方的男人。...

有时候再好的诗人,
也不及一个可以给你远方的男人。
林徽因和徐志摩

你去,我也去,我们在此分手



那一天我初次望道你
你闪亮得如同一颗星
我只是人丛中的一点
……


16岁的林徽因在跟父亲游历欧洲的时候遇见了徐志摩。当时,徐志摩身边已经有了张幼仪,他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二十四岁的他比林徽因大八岁,尽管如此,但林徽因那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依然引发了诗人的激情,而爱情的魅力也让林徽因同样无法抗拒。但这爱情发生在了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即使徐志摩向妻子张幼仪提出离婚,成为中国思想解放以来第一个离婚的人,但林徽因对待感情是理智的:“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16岁的林徽因最终选择退出。她给徐志摩写下分手信,一个16岁的少女,竟能如此细致地感受和表达爱情缠绵中的痛苦与决绝,真真让人打心底里佩服。

林给徐的分手信阅读—见字如面(蒋勤勤)
我不愿意成为拆散你们的根源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 1921年
志摩:

我走了,带着记忆的锦盒,里面藏着我们的情,我们的谊,已经说出和还没有说出的话走了。我回国了,伦敦使我痛苦。我知道您一从柏林回来就会打火车站直接来我家的。我怕,怕您那沸腾的热情,也怕我自己心头绞痛着的感情,火,会将我们两人都烧死的。

原谅我的怯懦,我还是个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将自己一下子投进那危险的旋涡,引起亲友的误解和指责,社会的喧嚣与诽难,我还不具有抗争这一切的勇气和力量。我也还不能过早的失去父亲的宠爱和那由学校和艺术带给我的安宁生活。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

我说过,看了太多的小说我已经不再惊异人生的遭遇。不过这是诳语,一个自大者的诳语。实际上,我很脆弱,脆弱得像一支暮夏的柳条,经不住什么风雨。

我忘不了,也受不了那双眼睛。上次您和幼仪去德国,我、爸爸、西滢兄在送别你们时,火车启动的那一瞬间,您和幼仪把头伸出窗外,在您的面孔旁边,她张着一双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我颤抖了。那目光直透我心灵的底蕴,那里藏着我的知晓的秘密,她全看见了。
张幼仪和徐志摩


其实,在您陪着她来向我们辞行时,听说她要单身离你去德国,我就明白你们两人的关系起了变故。起因是什么我不明白,但不会和我无关。我真佩服幼仪的镇定自若,从容裕如的风度,做到这一点不是件易事,我就永远也做不到。她待我那么亲切,当然不是装假的,你们走后我哭了一个通宵,多半是为了她。志摩,我理解您对真正爱情幸福的追求,这原也无可厚非;我但恳求您理解我对幼仪悲苦的理解。她待您委实是好的,您说过这不是真正的爱情,但获得了这种真切的情分,志摩,您已经大大有福了。尽管幼仪不记恨于我,但是我不愿意被理解为拆散你们的主要根源。她的出走使我不能再在伦敦居住下去。我要逃避,逃得远远的,逃回我的故乡,让那里浓荫如盖的棕榈、幽深的古宅来庇护我,庇护我这颗不安宁的心。

我不能等您回来后再做这个决定。那样,也许这个决定永远也无法做出了。我对爸爸说,我很想家,想故乡,想马上回国。他没问什么,但是我知道他一切都清楚,他了解我,他永远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同意了。正好他收到一封国内的来信,也有回国一次的意向,就这样,我们就离开了这留着我的眼泪多于微笑的雾都。

我不能明智如哪个摔破瓦盆头也不回的阿拉伯人,我是女人,总免不了拖泥带水,对“过去”要投去留恋的一瞥。我留下这一封最后的紫信——紫色,这个我喜欢的哀愁、忧郁、悲剧性的颜色,就是我们生命邂逅的象征吧。

走了,可我又真的走了吗?我又真的收回留在您生命里一切吗?又真的奉还了您留在我生命里的一切吗?

我们还会重逢吗?还会继续那残断的梦吗?

我说不清。一切都交给那三个纺线的老婆子吧,听任她们神秘的手将我们生命之线拉扯的怎样,也许,也许……只是,我不期待,不祈求。

徽徽

这一段时间您也没好好念书,从今您该平静下来,发愤用功,希望您尽早用智慧的光芒照亮那灰暗的文坛。

林徽因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光彩照人的奇才美女,为人们所熟知,她是梁思成的夫人,徐志摩的梦中情人和金岳霖心目中的“女神”,那些风流韵事更是被演绎成各种通俗文学、影视作品。在当今文娱界,被媒体打造出来的林徽因往往终于一个民国才女的八卦定论。很多人忽视了她并不止是周旋于一群男人之间的女人,更曾为建筑工作一路泥泞考察;她是梁思成的秘书和贤内助,也是坚定的建筑史从业人员和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者,还是以文艺方式对学社成果进行科普的传道者。林徽因少女时代的照片一次次地被传播印刷,这反倒掩盖了她四十余岁就憔悴无比,缠绵病榻还坚持执教的真相。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徐志摩深情热烈地爱着林徽因。 林徐二人在英国相识相知,却与梁思成在美国结成了终生伉俪。林徽因对徐志摩的“你是我波心一点光”的爱的最终遗弃,终究是因为她的理智。林是一个内心丰富而坦诚的人,她的爱,纯粹、热烈、包容而不作伪。

林徽因曾曾冷静的对自己的儿子梁从诫说,因为,徐志摩爱的根本不是她,而是一个幻觉。她说:

“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这句笃定又清醒的总结,基本终结了所有流转于林徐之间那浪漫痴情的片片情话。

徐志摩将林徽因视为“爱、自由与美”的化身。对徐来说,爱是一种过分的估价。当年,徐志摩追求林徽因未果,却仍然不顾家人和亲友的一致反对,坚决要求与张幼仪离婚。徐志摩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仅是为了追求林徽因,而且是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境界。

徐志摩最敬重的老师梁启超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专门给他写信,劝他打消离婚的念头,信中写到:“ ……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亦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想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贴也极难,所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生而已耳。”
梁启超毫不客气地指出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恋不过是自己的意淫,真实的林徽因没有他意淫的那么美。

林欣赏徐的浪漫与飘逸,但诗人的爱与热情给人一种不可信任的直觉和脱离现实生活的距离感。林拒绝做另一个人痴爱的幻象。

爱是理解与接受。按我们今天的说法,林徽因是书香门第官二代,也是一个大写的白富美。16岁就随父亲游历欧洲,说得一口标准伦敦腔,腹有诗书气自华。梁思成与林徽因是门当户对的父母之命,却也是当之无愧的灵魂伴侣。

林徽因与梁思成
梁思成在遇到林徽因之前就是清华大学的风云人物,钢琴小提琴不在话下,管乐团团长、校刊美编、足球健将、跳高第一名,最大的爱好是钢笔画。

梁林二人共同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两个人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林徵因长于想象,富有创意,个性鲜明,梁思成则以精美的绘图技巧令人惊叹,美国学者费慰梅曾这样描述林徵因和梁思成“满脑子都是创意的林徵因,常常先画出一幅草图或建筑图样,其后一边做一边修改,而一旦有了更好的点子,前面的便一股脑丢开,等到交图的最后期限将至,即使在画图板上不眠不休地赶工也来不及了,这时思成就以他那准确而熟练的绘图工夫,把那乱七八糟的草图变成一张简洁漂亮能够交卷的作品”。
她有严重的肺病,却为了古建筑的流传和存亡,悉心记录;他年轻时曾遭遇车祸,在病床上还惦念着国徽的设计。从1937年开始的十几年内,两人的足迹走遍中国广袤的土地,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

即使在八年抗战那段最艰苦、最无助的日子里,梁思成和林徵因也完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的编写,林徽因并没有在书上署名,然而在梁的心里,她是不可替代的,梁思成在书中的前言写到,“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和旧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来,她在我们共同事业中不懈的贡献着力量,没有她的合作与启迪,无论是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大家闺秀和倜傥公子的爱情在山野田间的古建筑间发酵得更为真挚和深沉。这段婚姻恐怕也不简单产生和维系于所谓爱情,里面还有理想,有互敬,有气节。

总有人问为什么她不选择多情的诗人,大概是因为最好的爱情,从来不是凝望彼此的眼睛,而是携手眺望同一个远方,纵是风雨沧桑亦经得起时光的锻毅沉炼。

林徽因和梁思成始终对幸福持有宽容和高尚的态度,在林徽因的一生当中,还曾有过一段佳话,总会被人们反复探索,已经有两个孩子的林徽因被哲学家金岳霖深爱,而且被热烈表白,林徽因陷入烦恼之中。梁思成知道后非常痛苦,他把自己和金岳霖来比较,想了一夜后,硬咽地告诉林徵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金岳霖,我祝福你们”,当金岳霖得知梁思成的态度之后,为梁思成的大爱深深感动,最后他选择了退出,一直成为了梁家的“中国好邻居”。

金岳霖是一个哲学家,对林徵因的情感是复杂而微妙的,他心里只爱林徵因,装不下第二个女人,没有追求到林,宁愿终生不娶。


金岳霖
徐志摩、金岳霖似乎都是梁思成和林徵因之间爱情的插曲,同时也考验着两个人的婚姻,梁思成是那个在对的时间遇到的对的人。结婚之前,梁曾经问过林:“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会是我”,林沉默了一会儿说,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你。她果然用一生给出了答案,甚至她留在人世的最后两个字也是丈夫的名字“思成”。

林徽因离世之后,梁思成悲痛不已,他含泪亲自为妻子设计了墓碑,而林徵因留给梁思成的,就如同金岳霖赠送的那幅挽联一般:“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END-
小编在此
问:下期看点?

答: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故事。






陆小曼
欢迎在文末留言哦!


    关注 酒红衫子小文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