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小课题,彰显大智慧

 

只要我们能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的教育者,就会发现一些原本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问题当中蕴含着的全是教育的大智慧。...



微发布·开放,从五中开始……

剖析小课题,彰显大智慧
——我校青年教师与华池一中老师举行小课题交流研讨会


“小课题”,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研究范围小、研究周期短、研究过程简便的教育科研方式。今天上午,一场有关“小课题”的研讨会在我校416会议室举行,来自华池一中的七位老师,结合在五中的近两个月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向我们展示了“小课题”研究的独特魅力。



首先发言的王华一老师,与大家一同分享了她的课题《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效果》。王老师结合这两个月在我校思问课堂上的观察,从分组的原则和教师的宏观调控两个方面阐释了她的研究。无独有偶,同样从课堂角度生发出思考的还有年轻的王敏老师和细致的刘红霞老师。王敏老师以《高中语文应试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为题,探讨了如何在语文这样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中,平衡“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她认为语文课中的二者并不矛盾,但要避免极端化的应试教育,加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而刘红霞老师则以《课堂垃圾时间探微》为题,分析了课堂中比较常见的几种垃圾时间,譬如导入新课中的垃圾时间、合作学习中浪费的时间、无效的课堂活动或情景剧占用的时间等等,这些时间的浪费一方面造成了课堂秩序的混乱,同时也会从某个侧面说明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欠缺。



而以张武岩副校长为代表的另外几名老师,则结合近两个月的交流学习生活,从比较沈阳五中和华池一中的差异出发,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张校长以分层教学为核心内容,从分组方式、管理方式、实施策略和问题反思四个方面比较了两所学校的分层教学。他认为我校按照单科成绩来分层的教学很细致地考虑到了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需求,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个性化的满足,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因材施教”。而张校长所提出的“教师如何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分层走班后如何实现有效管理?”“如何实现学科老师与教学班学生的互动交流?”等问题,也正是我们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赵斐平老师和曹小燕老师很谦虚地表示,他们的研究还处在思考的阶段,因而他们的发言更像是谋求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赵老师在五中的这两个月,亲身体验了我校很多的节日课程和社团活动,因而他结合自己的观察只抛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五中的活动、节日、社团和校本课程建设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校金巍松校长表示,赵老师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们正在不断追寻和探索的问题,用“载体和呈现“的关系只是他们众多关系中的一层,还有很多其他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去慢慢思考和发现的。而曹老师则将两所学校的差距归结为教育阶段的不同,因而围绕着“教育阶段”这个核心,曹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三点困惑,即如何认识教育阶段的不同?如何将培训学习到的东西借鉴转化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如何顺利地过渡到新的教育阶段?面对这三个问题,所有与会的老师都产生了思考。金校长说,这实际上是一个从认识到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要的学习和借鉴是应该有的,但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真正地做好自己,很多事情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面对几位老师的精彩发言,金校长也结合大家的课题,谈了谈他对小课题研究的一些看法。他说小课题就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的研究,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善于发现平时视而不见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是问题的发现与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一个教育人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二是问题的深化与转化,“深化”体现出课题的学术性,而“转化”则体现出课题的可操作性。与此同时,金校长还希望大家在研究小课题的过程中关注三种力量,即学生、数据和外力。因为有了学生,我们才能从学生的需求的角度出发去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因为有了数据,我们才能在研究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因为有了外力,我们才能快速有效地找到适当的方法去解决自己的困惑。所以在研究小课题的过程中如果让这三种力量参与进来,一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场关于小课题的研讨会很快就落下帷幕了,但是所有与会的老师们的思绪,都会因为今天的这样一场交流会而久久不能平息。借用一句名言来说,我们的教育生活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只要我们能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的教育者,就会发现一些原本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问题当中蕴含着的全是教育的大智慧。






    关注 科技五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