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听老集宁人讲一讲回忆:儿时的桥东(上)

 

集宁桥东一马路百货四商店 图片均来自正北方网集宁原十五大排住宅区集宁老虎山脚下解放桥直通光明街上世纪五十年代...







集宁桥东一马路百货四商店 图片均来自正北方网
集宁原十五大排住宅区
集宁老虎山脚下解放桥直通光明街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家住进了集宁市的桥东铁路南官房,一排七户每户十七平米的房子,一进门就发现房子中间吊着个带灯罩的电灯,一拉那根绳灯就亮了,是我第一次见的电灯,而在我家山西那儿是从来没有电的,只能看那火车头上的电灯。

桥东桥西之分起源于平绥铁路在西沙河上架起一座铁路桥梁,桥并不高几乎跟马路齐平,但是它把平地泉分割成二部分了。

我家的房子紧靠京包线的桥东,房子东面是破破烂烂的一马路西口,全是土房,路北第一家是个小铺,铺主河北人,方臉.戴个小毡帽,卖些副食土产等,对我们小孩子来说,他那土柜台上摆着那二个玻璃瓶子里水果糖才最有吸引力。后来拆了建成了集宁的第一家国营照像馆。第二家是专买豆浆油条的早点铺,我曾捧着个大号的碗去那买过每碗二分钱的豆浆,磨房里面有一盘大石 磨,一头被蒙上双眼的毛驴在那转着,旁边是一口直径有一米五的大铁锅里面热汽腾腾的一锅豆浆,一位年青人手拿大铁铲不停地翻着。后来这里成了国营回民食堂,再后来又成了今日的映山食府。

最热闹的地方是北马桥街二马路的十字路口,集宁区最早卖小人书和文具的地方都在这儿,用那碎玻璃对起来的窗户上挂滿了小人书,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六十集。我上学用的纸笔墨都在这买,那身穿着长袍,头戴瓜壳帽的店主给我数出十张信纸后,我递给他一分钱。写大楷用的狼豪毛笔二毛钱一支。后来这里成立了集宁市最早的国营新华书店。十字路口东南角是一家副食店,店主是位朝鲜人,是隨日本人侵占平地泉时来这里开店的,女主人穿着那上身很短下身很长的大白裙子,脚上也是一双带钓的白皮鞋,跟我们当地土里土气的人区别很大。那年她的儿子也和我们那么大在一起玩过,一天他在老虎山拣回了一颗手榴弹,在门前拆玩时突然爆炸被炸死后,从那以后她们全家人就回朝鲜去了。

三马路在那时几乎看不出来是路,全是土房大院子,能赶进马车的大木门里院子很大,中央还有石碾子。我们全家曾去那儿压过黄米面,因为人少了根本就推不动那大碾子。而今日改进后的这条路是集宁区最重要的主干道,是车站直通二0八国道的十里长街,它的末端是横垮霸王河的大桥。 四马路可是当时集宁人集人散的热闹地方,因为这里有座电影院,电影院的西面是集宁地区最早的公安局。公安局在那个年代几乎没什么事,人们的犯罪率很低。后来公安局迁到新体路了,电影院前两边是广告牌子预示本月将要上演的电影,每部新片都是要演三天,每天四场。那广告醒目地挂在电影院两侧的玻璃框里,各个电影的剧情插图精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像。

那时正值集宁地区的第一次发展,整个集宁北站有着上千人的铁路工人在换装中苏贸易货物,是当时中苏口岸站,那些工人都是百里挑一的从河北山西选出来的大汉,各个都有万夫不当之勇,我们的邻居郭选义也是其中之一,身高二米,膀大腰圆。最有名的是位武状元叫左宝文力大无穷,有当年李元霸之称,一次能吃一卡子饼子,就是把一只手伸直后托起一摞的饼子直到脖子上,大概能有小二十个。一个人就能抬起一头的标准钢轧,如今座落在老虎山上的英雄纪念碑顶上的那颗铜制的五角星是集宁政府从外地加工后经火车运到车站的,那时选的大力士就是他给扛上山的。当时上山是没有路的,也没有交通运输工具,只有那小驴车,干什么活都是人工肩扛背抬,所以需要力气最大的人扛上山去。一九七一年我上班时,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都还健在。

这些工人大多都是准单身,休班都来看电影,四马路也许那时是最有人气的地方。只可惜我是没有机会看的,虽然二毛钱一张票。后来电影院太老化了,又在五马路东口盖了座大影院。原来的地方给了集宁市晋剧团。

那时的商铺都选座北朝南的方向,阴面几乎没有开门的,都是那又高又厚的大土墙。直到改革开放后人们才懂得临街住的价值,当阳面的房都利用了,就在阴面开了后门,到了如今阴阳面全是商铺了。

五马路如今五中的地方是当年的师范学校,整占了一条街,在正中座北朝南也是一个磚土结合的大门楼,大门里的两边是传达室。学校的院墙四角分别有石头刻的校基石做为分界线。进了大门青磚铺的三米宽的路两旁是学堂,古色古香的月亮门进入是敎室,玻璃窗明亮无比,门前种着小树花草,整洁干净。几排敎室后面是大操场。操场西是食堂等生活用地。东墙外是集宁老电厂,所有用的电都是从这里发出去的,那个灰烟筒日夜吐着浓烟,让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那每天中午12点那长长的汽笛鸣叫声,凡是12点下班的都放下手中活回家吃饭。学校北墙外是六马路,这儿有个让我们小孩子唾延三尺的食品厂,到不是那形色色糕点,也不是每年到年底才做的那豆腐和豆芽,而是那三分钱一根的冰棍。冰棍也是每天生产多少根有计划的。虽然三分钱但对我来说也是不曾吃过一根的。

六马路的西口有座大庙在今天的路政那儿,老人们都称那儿北大庙。路南有一座古庙式的戏台子,每年的庙会在这儿唱戏。戏倒是从来没看过,到是这儿有个露天菜铺子,为了买那每户每人供应二两的园白菜帮子日夜在这排队。如果有幸能排上队买上那菜叶子,回家就得拿条帚扫上面的那蚜牙,那年头的菜虫卵很多,我们虽然个个面黄肌瘦,还得管那肚子里的蛔虫,它们吃不饱的话不小心就会从肛门爬出来。一次学校给大家发那宝塔糖吃,二天后还作了统计,平均每人拉出来足有十条。从排队的北大庙那儿一眼就能看到那霸王河那菜农赶着马车从那大坡爬上来,车上拉着圆白菜。这时队伍就会大乱,插队的,吵架的互不相让,菜一旦卸下,那如同千手佛般的手里举着户口.粮本.菜票和钱个个眼巴巴地望着那卖菜的的场面如果回到今日那剛好相反,现在倒是卖菜的眼巴巴地盯着买菜的人了。如果那戏台上有唱戏了,人们也不会去看戏。因为人总得肚里有点东西,虽然是那大帮子长滿蚜虫的园白菜,那时也打农药的是那六六粉和敌敌畏也属剧毒,但都被我们吃到肚里了。

六马路西口是通往桥西的道口,后来加宽铁路道口,在那挖了个地道,集宁人常说的:地道不地道、就是说这二个南北道口设计的太不合理了,汽车.马车.自行车.行人全都从这里通过,不分上下道。冬天冰夏天水,里面又窄又黑。确实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

六马路过后七马路八马路接照民国的集宁地理交通图本该有十五到十八条街直到霸王河南岸,集二铁路和集宁車站的建成把这个计划定在了团结路上。来源:健康卫视乌兰察布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关注 活力集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