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是你么?你会比我更好么?

 

很多人问我如何能成为一个篮球记者,解说员,这些是我的建议,我在这里等着你。...





每一次收到这样的提问时,我就会想,下一个和我一样在屏幕这一头解说的人会是什么样?

其实,即便没有这样的提问,我也会想。因为,一切总在变。我,我所从事的行当都是。过去三十多年,很多人生道理,我都是在篮球场上学会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唯一不变的一件事就是一切都会变。你我,即便再麻木,也能清晰感受到身边世界的剧变,好多好多事情都不一样了,哪怕跟去年比。

我们这个行当,也是。姚明球衣退役仪式,我回了休斯敦,见到好多曾经朝夕相处的老记者,《休斯敦纪事报》的费根,NBA官网的比林伯利,他们都是一代中国球迷青春记忆的陪伴。就在那间并肩战斗了多年的新闻发布室里,我发现他们很多人的工作状态都变了。

以前,单手托着个记事本,不大,刚刚够一手拿下,指头之间夹着录音笔,一边听,一边问,一边随手把重点记录下来。现在,他们手里举着是进入拍摄模式的智能手机,用影像记录面前发生的一切。回到媒体工作间,他们的第一件事也不是把所有的问答都用文字誊录出来,而是把手机接上电脑,把视频上传。

他们都不小了,费根五十多,比林伯利六十多,比林伯利计划再干两年就退休,回家安享天伦。可他们仍旧跟着时代调整着自己。你不得不这样。那一幕,对我触动极大。载体一直在变,表达方式是,内容的组合方式也是,作为一个记录和讲述者,不得不变。对于他们来说,我是后辈,他们看着我从也托着本子、录音笔提问,记录,到如今在显示屏前和球场边讲述比赛。我也会想,我世界里新的一代会怎样呢?新鲜的血液涌入这个行当时带来怎样的挑战和机会,他们能击败我么,他们会不会真的让这行变得更好?

我等着你们的挑战。等待的时候,我也想给你们一些建议,算是统一回答如图一那样所有的提问,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帮你们来和我们竞争,咱们并肩,让这行当更好。



我的第一条建议是:弄懂这项运动。

这是最基本的。无论是说,是写,对象和载体都是这项运动,如果你连这项运动的基本都没弄明白,甚至无法保证基本事实的对错,如何能够去讲述其中发生的故事。

在现在这个时代,获得信息的途径太多,收集信息,学习知识不再是能不能,而是愿不愿意。当然,不是你平日里打打球,看看新闻就能完成积累。你需要真正付出时间去学习。你得了解战术的基本,才能解读清楚两支球队究竟在做什么,你得了解联盟里主要球员的技术特点,才能说清楚为什么他们会在场上做出不同的选择。

2004年刚到美国开始采访时,我把市面上所有讲战术,教你训练的书都买了。这是我在国内看不到的,我渴望弄清楚究竟战术板上那些弧线,虚线在表达怎样的理念。一百多年以来,这项运动不断向前发展着,很多概念被创造出来,并在场上发挥效果,你得把一项项弄明白。那时候,我会找助理教练们聊天,范甘迪没工夫,可助理教练们有,比赛之前两个半小时他们就来到球场,在场边等着球员们一个接一个地来训练,那些时间也成了我学习的时间,问锡伯杜该用什么方式限制科比,该如何挡住太阳的速度。锡伯杜没时间,还有其他的助教和球探们,他们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研究每一支球队,他们最清楚每隔一段时间一支球队里战术的更新和变化。还有训练师们,他们研究的是球员个体,如何训练才能让球员更好地应对每天的挑战,如何训练才能在漫长的时间里维持并提升,如何训练才能改变一名球员。听他们解释,跟他们训练,会学到很多。我的训练习惯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形成的。

了解足够多,你才能相对正确地判断。写得天花乱坠,说得口若悬河,都不是你应该追求的,首先你得追求,对。

第二个建议是你得训练如何表达。

前段日子跟前辈徐济成聊天,我们的共识是,想说好,前提是先学会写。

书写的过程里你会有相对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判断,构思。把一个想法,一个观点,一个故事清晰并有趣的表达出来是需要设计的,你需要设定结构,连接情节,安排起承转折。这些都是训练你逻辑和表达的过程,写得多了,写得顺了,你就能够在更快地时间里完成这些,这样才可能在实时发生的直播中更好地表达。

在这个过程里,你得找到自己的语言风格。一件事,你说就是你的方式,你不能说别人的话,也说不好别人的话。只是,风格不是强加的,是慢慢形成。别盼着戴上张假脸就能变成另外一个人,你更不可能假装你自己。无论中文,还是英文,无论文字还是开口说话,你得学会表达。

第三,你得保持学习能力。

你以为你知道的,其实早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你得随时准备更新。

大概从2010年开始,我开始经历从写到说的过程。我记得我说的第一场比赛就是在网络上,当时的平台是TOM网,坐在类似于办公桌的台子前,看着面前大约两米外一台放在地上的电视机说球。虽然做了足够多的准备,面前有好几页纸的功课,我仍旧非常紧张,整个上半场,我的上身僵直,浑身肌肉紧绷,生怕犯任何一个微小的错误。后来杨毅告诉我,直到下半场,我才放松,才终于摇头晃脑起来。我以为我写了六七年,对球场上发生的一切已经烂熟于胸,一定可以干得不错。可事实上,这是崭新的挑战。

我开始观察每一个前辈,试图弄明白如何把这件事做好。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张卫平老师有清晰地比赛走势解读。徐济成老师总能提纲挈领地总结,后来我跟他开玩笑,说他三点式地解读方法无人能敌,他总能切中要点地拎出事情最重要的脉络,把纷繁复杂理顺理清。杨毅老师在提升表达的色彩,出色的评书功底,让他在完成比赛解读的同时用还给人观赏体验……我还会去比较美国和中国解说的不同,如何跨越文化和习惯的不同,借鉴其他人。

可这些还不够。一切都在变化中,就像波波维奇说的那样,总有一些新的人和事能教会你之前你不懂,不明白的东西。波波维奇在见到吉诺比利之后才接受给一个球员发挥的自由,他可以在场上按照他的判断去完成比赛。菲尔·杰克逊也一样,他就像每一个教练那样要求整体和球员彼此间的呼应,可科比在他眼前出手46次,20次站上罚球线用81分帮助球队获胜,这就是在更新他的认知。

学习,让我成为了下一个解说。学习,让我应对新的角色。

2015年开始,我更多地开始以主持的角色出现在屏幕那边,尤其从这个赛季开始,我几乎没有再以嘉宾的角色出现过。我想我干得还行,因为我知道为这个转变,我学习了多少。

角色变了,主持需要更有控制力,控制流程,控制一场比赛的呈现,给嘉宾传球,让习惯各自不同的嘉宾老师完成工作,该加的加,该补的补,该总结的时候总结,该平衡的时候平衡,该闭嘴的时候闭嘴……思考得东西更多,是挺有意思的挑战。

我还跟话剧老师讨论表达,读更多的书,思考更多,以此来保证从我嘴里传出的观点,世界观不至于偏颇,消极,身处这个位置,面对多为少年青年的收视观众,得多说对他们有益的话……

这些是我的建议,也是我仍在一直做的。因为我所面临的环境一直在变,从语言习惯,表达方式,讲述内容,尤其是听我讲述的对象们。你们不一样了,我就也得不一样。

现在我把这些说给你们听,然后等待你们的到来,下一个出现在我身边的会是你么?盼着你能和一直不敢懈怠的我一样说出:下个我上。


    关注 王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