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上莲花讨论:学佛可以爱自己的家人吗?

 

问: 关于读经学佛的落实问题。心上莲花:民国大儒马一浮:“说食不饱,数宝不富”,所以如果把圣人的教导“只作一...



问: 关于读经学佛的落实问题。

心上莲花:

民国大儒马一浮:“说食不饱,数宝不富”,所以如果把圣人的教导“只作一种知解、一种言说领取,而不肯笃行,则是辜负自己,辜负先圣”。这话对于读经,挺有参考意义的。

不要只是读了,或了解了。关键是落实在生活中。最起码的,比如读地藏经,看到光目女的孝行,有没有想起给远方的父母打个电话?

问:心经怎么落实呢?

心上莲花:

这个是从慧入手的,观照自我。也就是在生活中,时时观心。观察五蕴六入十八界,十二因缘的起灭。

问:那反应迟钝呢读了3个月的普门品和地藏经,没有觉得有太多的感应,只是觉得自己的心静了,不会像以前那么容易暴怒。

心上莲花:

海韵师兄的这些,就是最好的感应了。

问:我想请教一下有什么办法能在打坐持咒的时候减少妄想?

心上莲花:

比如持咒或念佛,念的时候,听闻这个声音,字字明朗,句句清晰。妄念一起,立即拉回来。这需要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练习得越久,专注力越强。

问:学佛可以爱自己的家人吗?这不是贪欲吗?

心上莲花:

菩萨精神,是发愿度化无数众生的。身边的亲人,就不在众生之内?度人也可以由近及远的。将执取的爱,提升为慈悲就行了。

PS:爱与慈悲的区别:爱是有条件的,需要回报的。而慈悲是没有条件的,不需要回报的。爱是有挂碍的,慈悲是没有挂碍的。

问:什么都放下,担心人会麻木。

心上莲花:

放下的是贪嗔痴,得到的是戒定慧,不是麻木。

问:教育是增上缘,还是真的能改变人性?

心上莲花:

人性在佛法中是什么?是六根中的意根、五蕴中的心法。这些都是无常无我的,都有对治的方法的。随波逐流自然不可能改变,真能返观自照,针对性地对治,没有解决不了的,只是过程中繁简与难易程度而已。

问:您昨天引用的慧律法师的话,对这个世界彻底没有了意见。您能再详细解释下么?另外您说如果对这个世界还有不相融的地方,是自己没有修好,对待生活中看不惯的地方怎么办?比如有的亲戚,觉得他们享福太过,过于奢侈,心性上不太信任宽容别人,是应该看做个人的业流么?抱歉,我比较驽钝,请您指教。

心上莲花:

每个人都是受习气束缚的,都在业流中身不由己的。你自己也不是完人,也有种种缺点。学会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从较高一点的认识层面讲,一切都只是因果现象、只是业流而已。你是对因果有看法、还是对业流有意见呢?

问:如果方便去寺院住一段时间,很多事就看开了,每天就是干活、吃饭,早晚课,纯净的一塌糊涂。

心上莲花:

那次我去鸡足山的寺院里住了三天,每天108声晨钟暮鼓,在山间久久回荡,心也跟着渐渐地沉静了下去。下山后,明显感觉周边的人的种种不清净,贪嗔痴很扎眼。有时间去如法修行的寺院住几天,有快速净化自心的作用。

问:出家是不是不合世俗人伦?

心上莲花:

选择出家生活,是舍小家成大爱,这世间总得有一部分人做出牺牲。佛门有四众弟子,每一种角色都需要人去做的。出家也需要有人的,在家也需要有人的,看各人的因缘。

问:在家与出家的问题。

心上莲花:

在家与出家,各人各人的因缘。有的人注定有出家的因缘。有的人注定只能过世俗的生活。我这次到东林寺,有人问到一位师父他出家的原因。他说在俗世间太痛苦了,差点精神崩溃,出家才回归了安宁。

所以不要拿自己的幸福观,去硬套在别人身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自己适合的生活方式,你觉得晨钟暮鼓、古佛青灯的生活方式太清苦,也许就是他的魂牵梦绕的期望;而你眼中妻贤子孝、儿女绕膝的幸福生活,恰恰是他不堪忍受的心的牢狱。

问:只有出家才能成佛吗?

心上莲花:

从佛法兴起以来,佛门之中就有四众弟子,一在家二众,一出家二众。在家弟子中,也有许多一生证道的,比如现代的元音老人;更有大量因念佛而往生净土而必至成佛的。所以不见得成佛一定要出家修道。但对于修行人而言,在家与出家,肯定是出家修行的障碍少得多,而在家修行的牵绊多得多。


    关注 心上莲花次第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