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老地名——晒谷场

 

在晒场上,我看到了人生第一部电影,电视剧,也逐渐从这里走向了更远的地方,对谷物的依赖却并没有减少。从米饭,到馒头包子,再到面条,我的童年开始丰富起来,粮食之所以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恐怕是与人们缺乏安全感有关,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老地名


晒 谷 场

晒谷场

人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在中国传统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连五谷都不知道,那是非常不应该的。植物在中国,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固有的品种,这是人们的味蕾挑选的结果,也是自然中雨水和阳光的选择,什么淘汰了,什么留下了,都仿佛是天注定。几千年下来,谷物也有了贵贱之分,也有了主次和高下,但是对于我们的胃来讲,它们又是一致的,比如一碗杂粮粥,就能轻易地熨帖你的饥饿。
晒谷场,提起这个名字,大家都会想到晒谷场小区。确实,位于第一人民医院和集街之间的这个居民小区是老昆山人所熟悉的。为什么这个小区要以此来命名呢?如果望文生义,从其名称,也能判断出一个个大概,晒谷场晒谷场,就是晒谷的场地嘛。五谷杂粮落地到此,就在晒谷场上被晾晒,在阳光中闪耀着。昆山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在历史上,农业生产一直都十分发达,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正因为其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谷物种植在这边土地上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在绰墩山考古发掘出的距今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堆积层里,残留着不少谷粒的碳化物,种植水稻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由此可以追溯,国际上也认为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水稻田。
稻谷成熟在夏秋季节,收割后的稻谷含有一定的水分,需要摊开晒干,场地面积大,才能充分接触空气,利于蒸发晒干。一块平整、坚硬、开阔、无遮挡的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单门独户难以凭借一己之力拥有大面积的晒场,于是,公用的晒谷场就产生了。当然,昆山人种植的不仅仅有稻谷,其它农作物成熟后,也都在此接受阳光的洗礼,干燥、脱粒、入囤、进仓,谷物进入了脱胎换骨的一个轮回,去完成它新的使命。成为一粒种子,或者,给予人类果腹后的能量。七十年代末期,国内的粮食生产也都比较充裕,因此我小时候没有挨过饿,吃得也是大米。不过我的父辈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父亲小时候是吃各种混合的食物的,比如玉米和大米一起煮,麦子和大米一起煮,也有可能没米可掺和,还有时候没有粮食,必须用红薯等来代替。可如今又流行吃杂粮了,时代变了么。
我不知道昆山的晒谷场是什么样的,问了很多人,都只有空泛的概念而已,不过我在人民公社遗留的痕迹里,也体会到了那种集体晒谷的壮观。村集体的仓库里,所有的东西拿出来拍卖,我家选了别人挑剩下来的,一个巨大的磅秤。那个磅秤当时就在一片晒谷的广场上无人认领,是我家把它买了回去。所有人都觉得它没什么用,可事实确是,多年以后,很多人来借它,称动物,称植物,称人是不用借的,直接走进来就可以。那个年代留给我的记忆,就只剩下晒场和磅秤了。晒场很多时候是堆放棉花、麦秸的,这和昆山肯定不太一样,我在晒场的谷堆上看蓝天白云,倒也是过了几年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晒场上可以停三轮摩托车和北京吉普,我那在邮电系统工作的小姑夫偶尔会坐这种车子来看奶奶,他带的大盖帽吓我一跳,那时候我是分不清那么多的,这帽子一看就害怕,认为和警察、军人都是类似的装扮。
在晒场上,我看到了人生第一部电影,电视剧,也逐渐从这里走向了更远的地方,对谷物的依赖却并没有减少。从米饭,到馒头包子,再到面条,我的童年开始丰富起来,粮食之所以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恐怕是与人们缺乏安全感有关,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不过,这种安全感导致的,现在早就变成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明显多于南方的人口,但是到了唐宋以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大量的人口增长集中在南方,可能这和南方适合水稻生长有关系。古时候的昆山城,出了城门就是大片的河道和农田了,晒谷场所在的位置,离县衙不远,离城外的田地也不远,和娄江等水陆交通要道也都靠近,农民在此将农田里收割下来的稻谷及时翻晒十分便利,也利于日后在集市上售卖。久而久之,这片场地就因为特有的功能而被约定俗成地称呼为晒谷场了。
如今,在改造后面貌一新的晒谷场小区里,你还能听到正宗的老昆山乡音,那正是千百年来,这方水土和谷物滋养下的民俗风情。



九歌文化     文艺·生活·思考·想象 

快乐生活    温暖凡尘    发现你身边的美好

欢迎关注:微信号:jiugewenhua

长按下图也可关注


    关注 九歌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