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历史故事:唐泉的传说

 

明朝永乐十八年,山东蒲台人唐赛儿在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东部的卸石棚领导了历史上有名的农民大起义。起义的风暴...





明朝永乐十八年,山东蒲台人唐赛儿在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东部的卸石棚领导了历史上有名的农民大起义。

起义的风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青州、莱州、莒州、莱芜等十几个州、县,撼动了明王朝的统治宝座。永乐皇帝便派安远侯柳升为提督总指挥,三品都指挥使刘忠为副指挥,统领明王朝的嫡系部队"京营军"向卸石棚寨杀来。

面对强大的敌人,唐赛儿放弃卸石棚寨,带兵突围来到了现在博山区的山头镇南峪,准备走莱芜,去莒县与那里的起义军重要将领董彦皋会师。

南峪处在益都和莱芜的交界线上,地势非常险要。峪中峰回路转,云飞雾罩,犹如群龙会舞,为此,当地人又叫它九龙峪。在峪口又有一石峰,突兀奇峻,名叫瞭远台。瞭远台下边右一个山泉,泉水旺盛而清澈甘甜。

义军来到南峪,由于连日激战、奔波,已是人团马乏,看见这清澈的泉水,将士们都争先畅饮起来。唐赛儿和她的战马也饱饱地喝了一顿。说也奇怪,将士们喝了这泉水后,顿觉困消乏解,精神倍增。就在这时,都指挥使刘忠带领官兵也赶到南峪口,唐赛儿马上站在瞭远台上指挥起义军布阵迎敌,在峪口与官兵鏖战起来,兵器相撞,声如雷,光如电,只杀得天昏地暗,胜败难分。这时,唐赛儿想到,起义军肚内无食,不宜久战。她便看准刘忠,拉弓搭箭,弓弦一响,只见刘忠一头栽下马来。众官兵一见主帅中箭丧命,哪里还肯恋战,便抱头鼠窜而去,连刘忠的尸首也被踏成了肉泥。

再说败军回去向柳升报告说:"都指挥刘忠战死。"这下子可把一向狂妄拔扈的安远侯气了趔趄,他立即带领全部人马向南峪杀来,要和唐赛儿决一死战。

唐赛儿看到来势汹汹的敌人,想到自己的将士虽然饮山泉之水充饥,斗志旺盛,但毕竟是三日无食,不能再继续战斗了。便命令将士迅速走青石关向莱芜转移,而她却独自断后,和官兵杀在一起。

她看到义军巳安全撤退,自己才拨马回撤。谁知战马回头过急,又失前蹄,嘶鸣一声趴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唐赛儿只好弃马步战,边打边向山顶撤。

柳升一看便大声喊叫:"活捉唐赛儿,赏银十万两!"官兵为了这十万两银子谁还要命?齐向唐赛儿涌来,把她重重包围起来。就在这时,只见唐赛儿左脚一跺,喊了一声:"我去也!"顷刻间,山崩地裂,狂风四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官兵慌作一团,不辨东西,自我相撞,死伤不计其数。

等到风停云散,唐赛儿和她的战马早已不知去向。只见她跺脚的山梁上留下了一个直到现在还非常醒目的大脚印。再看那突兀奇峻的瞭远台,就象唐赛儿那匹卧地不起的战马,朝着那个大脚印昂首嘶鸣一般,后来人们便叫它马头山。

这次柳升征剿唐赛儿,结果是损兵折将,毫无所获,只好带着残兵败将回京城去了。

唐赛儿南峪斗官兵的事,很快在村里乡间传开了。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能征善战,智勇过人,为民除害的传奇式女英雄,就把她和义军饮过水的那个山泉,取名叫"唐泉"。

搜集整理者:周允浩



有偿征稿启事

《孝妇河畔》有偿向公众征稿,一经采用,即有5至100元的红包送上,关注《孝妇河畔》,回复:征稿,查看详情。


    关注 孝妇河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