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鲁迅:现在再看满眼泪

 

从前读不懂鲁迅,现在再看满眼泪。...



盛世鲁迅:
现在再看满眼泪
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新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祷、迷信、攘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


2017年将至,2016年已经过去了。在元旦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家人说?发个短信还是发个微信,或者是打个电话。出门在外,记得经常联系你得亲人们。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他们最爱你。

我们生来就孤独,更要与家人经常联系。特别的时刻,想起特别的人物,辞旧迎新之际,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元旦来,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度过这么有意义的一天的。

在那个电话还不普及的年代,身处异地,家书往往是与家人沟通的重要方式,真可谓“家书抵万金”。鲁迅先生曾在元旦期间与家人通信,现在与大家分享,同时祝大家元旦节快乐,快乐元旦节。
《鲁迅家书》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去年十二月二十日的信,早经收到。现在是总算过了年三天了,上海情形,一切如常,只倒了几家老店;阴历年关,恐怕是更不容易过的。男已复原,可请勿念。散那吐瑾未吃,因此药现已不甚通行,现在所吃的是麦精鱼肝油之一种,亦尚有效。至于海婴所吃,系纯鱼肝油,颇腥气,但他却毫不要紧。

去年年底给他照了一个相,不久即可去取,倘照得好,不必重照,则当寄上。元旦又称了一称,连衣服共重四十一磅,合中国十六两称(秤)三十斤十二两,也不算轻了。他现在颇听话,每天也有时教他认几个字,但脾气颇大,受软不受硬,所以骂是不大有用的。我们也不大去骂他,不过缠绕起来的时候,却真使人烦厌。

上海天气仍不甚冷,今天已是阴历十二月初一了,有雨,而未下雪。今年一月,老三那里只放了两天假,昨天就又须办公了。害马亦好,并请放心。

专此布达,恭请

金安。

男 树 叩上 广平海婴同叩。

一月四日(一九三六年)

(节选自《鲁迅家书》)


鲁迅在北京书斋兼卧室的小房间里,壁上挂有一副自写的《离骚》的对联:“望崦嵫(甘肃省一山名)而勿迫,恐(指杜鹃)之先鸣。”这副集对头一句本来前面还有一句:“吾令羲和弭节兮。”连起来的意思是:我叫羲和神停止扬鞭,使车子缓行,好让太阳慢点落山。集对的后一句本来后面还有一句“使百草为之不芳”,关联起来的意思是:只担心杜鹃先叫啊,使那百草都不芬芳。

鲁迅这副集《离骚》的对联其主旨是期望岁月延停,使能及时努力以实现美好的理想,权当座右铭鞭策自己。


据一些回忆文章所述,每逢元旦前夕,鲁迅总是坐在书房望着这副集对沉思。他想做什么呢?第一件事是整理一年的日记,把它包藏起来。

第二件事是把朋友惠赠或自购的日历挂起来。

第三件事是在躺椅上休息吸烟,简要回忆统计今年做了些什么?明年要做些什么?如果计出那年的工作成绩不多时便心里不安,很不自在,提醒自己新年后要更加努力工作。


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中国开始采用公元纪年。

1913年元旦那天,栖居北京的鲁迅在日记中这样记载:“一日,晴,暖。上午得二弟信,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发。午后同季市游先农坛,但人多耳。回看杨仲和,未遇。夜以汪氏、孙氏两辑本《谢承书》相校,尽一卷。”据查,元旦也为“共和大纪念日”,当时内务部礼俗司设在先农坛的古物保存所免费开放,故游人甚多。

素来看重文物的鲁迅当然不会错过这一“免费开放”的机会。“夜以汪氏、孙氏两辑本《谢承书》相校”,《谢承书》即谢承的《后汉书》,鲁迅于上年八月曾抄讫汪文台辑本,此日又以清代孙志祖本与之互校,过新年也不敢休息。一代宗师的勤勉刻苦由此可见。

翌年,即1914年元旦,鲁迅日记载:“一日,晴,大风。例假。上午徐季孙、陶望潮、陈墨涛、朱焕奎来,未见。杨仲和馈食物,却之。午后季市来。往敫家胡同访张协和,未遇。遂至留黎厂游步,以半元买‘货布’一枚,又开元泉一枚,背有‘宣’字。下午宋守荣来,未见。晚得二弟信,去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发。”

日记中徐、陶、陈、朱等人,应该是鲁迅在京时的同事或朋友,而鲁迅“未见”,说明双方并未预约,是不速之客了。“杨仲和馈食物,却之。”杨仲和也是鲁迅朋友,但家境不佳,所以其年礼被鲁迅婉拒了。季市,即许寿裳、鲁迅的好友,两人过从甚密。“留黎厂”即琉璃厂,北京著名的“文物一条街”。这个元旦,迅翁马不停蹄地访朋会友、增进友谊,所谈无非是文学或社会上的事情,过得也很充实,还在琉璃厂“淘”得几枚古币。

鲁迅“日记”自1912年5月5日至1936年10月18日未辍,其中元旦日记共有23则,内容大同小异,或上街购书、或闭门著述、或访朋会客或观看影剧,可谓丰富多彩、忙得不亦乐乎。

在上海的最后三年更是如此:1934年元旦撰写杂文集《南腔北调集》题记;1935年元旦夜致信海外友人,并翻译外国文学;1936年新年凌晨,写讫《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迅翁以通宵达旦地写作辞旧迎新,可谓过年更比平日忙。

“细节决定命运”,从中亦可得知先生终成一代宗师的心路历程。许广平曾回忆道,每逢年末最后一天鲁迅必做两件事:一是整理、存放当年的日记;二是挂好新一年的日历牌,然后点燃香烟,在藤椅上休息且思考:这一年做了哪些事?发现有该做而没做或留有遗憾者,就“万分不自在”,决心新年加倍努力补上去。

1928年元旦,48岁的鲁迅先生在上海寓所再次写下《离骚》中“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鱰之先鸣”两句话,作为自励的箴言,凸显其珍惜光阴、分秒必争的人生信条与警觉,先生这种奋斗不息的精神品格,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人生的遗憾之一,就是岁月流逝而无痕,你的元旦怎么过?

“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于写作上了”,这是鲁迅先生的自白,也是他的真实生活。

八十年前鲁迅先生说的话,依然适用于今日之中国。

从前读不懂鲁迅,现在再看满眼泪。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锐利而激情四射,这就是鲁迅先生——一颗20世纪以来最复杂、最痛苦和深邃的灵魂。

1936年10月19日,民国25年,鲁迅逝世。

提到鲁迅,留学日本、弃医从文、文学战士,中小学课本中符号化的鲁迅浮现于脑海。2012年译林出版社出品的《呐喊》、《彷徨》鲁迅作品合集的腰封上,写着这样一段我们熟知的话——“重读鲁迅文字。体会他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冷峻刻画,感受他对旧礼教和国民性的深刻批判。”

对于鲁迅文学,面向读者的鉴赏说明永远离不开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启蒙者”这一身份。不管是对于文学的评价,甚至鲁迅的传记也无非是“民族英雄”这类称呼。而真正的鲁迅,在政治色彩的渲染下渐渐被遗忘了。

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民众的惩罚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答有恒先生》一九二七年

我总觉得洋鬼子比中国人文明,货只管排,而那品性却很有可学的地方,这种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两地书之廿九》一九二五年

看到这两句话突然泪流满面,突然不已。在《鲁迅全集》的记录中,鲁迅有着78个笔名,这原因不在于言论之尖锐只得隐姓埋名,周作人写到,鲁迅不求文人的功名利禄,只求自由思考和写作。

今天,今天2017年的第一天,让我们来重新阅读鲁迅吧?在过去的一年,尤其是碰到挫折时,鲁迅先生给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无论是韧性的战斗,还是抚慰孤独、寂寞与各类忧伤;无论是考察历史现场,还是把脉当世乱象。

同样,毫无疑问,在2017年一年中,鲁迅先生仍然会继续陪伴我,让我变得或许更锐利,或许更理性强大。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一个兴趣点,而是一个灵魂取暖和对话的丰满高度。

同样鲁迅的文章在中学课本大幅减少,至于其中原因,众说纷纭,原因其实很简单,解放初期,教育部门在编选教材的时候,看鲁迅在开骂国民党,骂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这等腐败愚昧无耻下流,于是成就了鲁迅长期在中国语文教科书的霸主地位。

而今天的编辑们拿起鲁迅的文章一看,这不是在说我们自己吗?于是面红耳赤,再看,心里冒火,最后一瞥,怒不可泄,于是乎就将其丢在废纸堆或许垃圾袋里,不敢再拿起来读了,更别说进入中国语文教科书了。

新的一年开始了,欣喜相逢,欣喜大家的相遇,请让我们一起理性思考、不卑不亢、携手共进,继续创造可能更灿烂的未来!

从前读不懂鲁迅,现在再看满眼泪。‍
 一篇旧文,如今重发一下,还望各位海涵一二。
最近文章,已被河蟹六篇。
吾依然会磨砺前行,永远在路上。
诸位朋友,佳节快乐。(抱拳)
西凉城主:田适之(俗称甜柿子),90后,行吟诗人,自由写作者。著有小说《少年游》、《别了,阿拉尔》、《黑梦诗集》等。漂泊于乌鲁木齐。塞北之地一介布衣,浪荡世间,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求逍遥人世间。夜久频挑灯,霜寒剪刀冷。写小说,写诗歌,学绘画,兼治印。
常按二维码
(据说所有有趣的灵魂都已关注)
{想把所有美好都给你,转发也是一种美好哦}
id:xiliangchengzhu
煮字为药 熔文为丹
化雪为泥 相依为命
削骨为笔 滴血为墨
只有真实 只有诗意
希望常栖居
知交不零落
【作者微信:tianxiaolong-2014】


    关注 西凉楼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