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课教学谈 “3步走”读懂学生,提高教学有效性

 

从数据角度...



微信id: Fclassroom_research

【以技术力量推动教育创新】

文 | 赵文涛
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深入人心。而在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真正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首要的就是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起点水平、爱好特征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有效性。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真正读懂学生提供了可能性。
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研究的忽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核心应该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备课时如果只注意教材,忽视了作为主要对象的学生,那么即使教师对教材钻研得再深再透,也很难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真的了解我的学生吗?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我们常常会把学生的错误简单地归为粗心、概念不清、不认真……并从这些角度去批评孩子。孩子真是粗心吗?我们一直关心较多的是怎样讲课,怎样展示教学内容,却并不太注意观察学生,也缺乏倾听学生的耐心,这是相当普遍的问题,甚至是“国际性”的问题。

在2008年召开的第11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1)上,第一个报告的主题就是“我们知道什么?我们是如何知道的?”这是解决教育教学诸多问题的源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书,读懂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们耐心地口讲指画之后,面对学生茫然依旧的神情,我们越来越困惑:我们不明白学生为什么还是不明白。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教学行为是盲目的,课堂也必然是低效的。了解学生,才能顺之而教。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告诫学生: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但是,作为学科教师的我们,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却常常只能“知其然”,做不到“知其所以然”。

新教师容易遇到这种情况:我讲了很多遍,自己觉得逻辑很清晰,但学生就是不懂;我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都是依据教学理论精心设计,但实施时却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



1) 缺乏对学生学习特质与学习情境的理解

例如在学生背景和需求方面,新手教师对课程中的主题如何的转换来配合学生的需求较有经验的教师缺乏,造成所教授的主题过于深入,不符合学生需求。

2) 教学策略不够适切

例如难以因学生能力或程度加以完善调整课程内容,教学策略笼统。不能根据学生先备知识、能力和学习策略有针对性的调整。

3) 有经验的老教师——思维定式、“经验怪圈”

有经验的老师同新教师相比,在把握学生先备知识、了解学生的背景和需求等方面都较为充分全面。有经验的老师能够通过技巧性的有效提问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能够根据教学经验评估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但是正是因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老教师在读懂学生方面很容易产生思维定式,难以跳出“经验怪圈”。
读懂学生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的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惟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了解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了解了学生的兴趣和愿望,了解了学生的困惑和需要,才能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同时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使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反之,就难免陷入“对牛弹琴”的尴尬境地,导致教学低效或无效。所以说,“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是“以学论教,少教多学”的关键。

1)可以帮助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

包括选择怎样的材料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怎样的方法来实施教学,教学的难度如何设计等。

2)可以真正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教师抱怨学生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另一方面,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教师又很少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研究学生,重要的是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可能性。

3)可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型

真实的课堂不可能完全是教师预设的执行,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需要,可以在根本上解决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可以使主观判断更接近客观真实,将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

整体学生:教学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使教学的深度为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后所能接受。

个体学生:部分学生不满足按部就班的学习,教师应根据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的特点,实施针对性教学。

基础较差学生:降低要求,充分顾及个体的最近发展区。
读懂学生的几个方面
教学不是唱独角戏,教师一定要有“对象”意识,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因此,对于学生的解读就变得尤为重要。解读学生,首先应看作对一个正常发展的人性解读,其次,教师要正视学生人性的弱点,从教学行为方式上改变他们。读懂学生才能使教学落实到学习者本人身上,实施有效教学,反之,抛开学生谈教学,好比空中楼阁,是不现实的。

1)把握学生心理,提高教学实效了解不同成长阶段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成人的心理特征有着相当大的区别,比如成人写东西或看书的时候,可以不受外面干扰,可是小孩子却做不到,教室外面飞过一只小鸟,他们会齐刷刷伸头去瞅。

准确识别学生的喜好和关注点

走近学生,近距离观察学生,及时洞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积累大量鉴别学生喜好和关注点的现实案例,提升自己专业水平,识别个别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把握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水平。

对于刚接手的班级,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以前的学习成绩、思想行为等情况,整体感知班内学生的学习水平,查看班内最高分和最低分,将班内学生整体分为优秀、中等、较差三类。分别选定三类学生的三名典型代表,记在心中,从这三名学生掌握学生的基础和最近发展区。



2)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适应学生思路,创设问题情境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这种转变,一方面体现了重能力重素质的发展观,体现了教师向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角色的转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所谓学习思路,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学习路径。在熟悉了学生的学习路径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精巧的问题设计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问题设计时须与学生思路相结合,比如:模拟生活,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很好的问题情境,让这些学生带着这些熟悉的问题情境进入思考,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善于总结记录学生错误

教师要善于总结记录学生错误,将这些错误整理出来,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积累学生错误资源,发挥其教育作用,变“错”为宝。
研究学生常见方法工具
要想真正读懂学生,借助经验只是一种较为粗糙的方式, 更科学地读懂还需要开展专题调研活动。我们可以按照“三步走”的方式,结合数据分析来读懂学生。

课前分析

主要的办法有知识前测、问卷调查、个别学生访谈、对话家长等,目的是确定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 为科学设计教学方案提供依据。

课中观察

观察的项目主要有学生的情绪状态、思维状态、作业质量、交流状态等,观察的方式不限于眼观,还可通过提问、设置疑难、暴露错误、参与小组活动等方式进行,目的是洞察学生的学习进程及其内在机理,为科学调控教学提供参照。



课后追踪

采取的办法主要有作业分析、知识后测、问卷调查、个别学生访谈、对话家长等,目的是评估学生的发展状态,梳理和总结读懂学生的成果。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文章:余园园;编辑:夏沐。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往期的精彩内容~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 | 
典型错题本(下)
 | 典型错题本(中) | 典型错题本(上) | 家校互通 | 懒老师  |  新老师  |  因材施教  |  教育行为数据  |  精准教学  |  高考  |   金陵中学  |  批作业 | 
苏州三中  |  
过程比结果重要 
 |  
变脸的寒假作业 
 |  
成功老师的好思维
 | 
2016 春季教育论坛
 |




微信名:极课教育研究院


❶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极课教育研究院】

❷ 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了解更多资讯可关注新浪微博 @极课大数据官博


    关注 极课教育研究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