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分享,外在是利他行为,内在是共情能力(同理心+同情心)。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不要勉强,不妨试试从家庭服务、角色扮演、言语强化以及父母榜样等实操方向入手~...





      背景:上次说到,“用亲社会行为代替攻击性行为”(原文链接),那如何帮助孩子发展亲社会行为呢?

我想先从孩子分享这件事说起,以下情景相信不少家长或老师都很熟悉:



“这是我的!”两岁多的果果大喊道,并从他的同伴手上把玩具抢了过来。


当你(作为父母或老师)过去准备干预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不要”,刚好有一位小朋友捡起地上的一个玩具,果果又大叫了起来。



如果你是果果的父母或老师,你肯定会担心,果果的行为会不会渐渐被贴上“自私+专横”的标签,这样继续下去,早晚会没人愿意跟他做朋友的。

虽然有些儿童专家一度指出,这是因为2岁前的孩子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感受,很正常。

但这些专家错了,至少你不希望这样继续下去!!!

    你希望孩子表现出分享、合作、助人为乐等亲社会行为!    冲突:那作为成人,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引导孩子进行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先提个问题,你觉得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分享?这积极的一面又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想象一个场景:

你正在你最喜欢的咖啡店里喝着你最喜欢的咖啡,并打开你的手提电脑。

然后一个陌生人走到你的跟前说:


“嘿,轮到我用那个手提了!”

你说,“不!凭什么?这是我的手提!”

他说,“这不公平!明明轮到我了。”

然后他走到服务员那里投诉。

服务员走过来说:“先生,我想你已经用了很久了,以后也会有很多时间用到。是时候轮到你的朋友玩了。”



    你感觉怎么样?你会怎么回应?

  感觉不爽,当然不给!

仔细想想,你有没有诱导过孩子,在陌生人面前分享自己的玩具或食物?在小朋友不情愿的情况下,还不断地鼓励他,苦口婆心地说要学会分享呀? 这下知道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分享了吧!?凭什么一定要分享?

    对孩子来说,拥有和保护自己的玩具,正是理解物权意识的表现,这是他们自主做决定的表现,只有当他真正感受到自己对“个人财产”有所有权,有决定分配自己财产的权利时,他才有真正的自我(这里的意思接近“有主见”),这么看来,不分享到有他积极的一面,至少这是一种自我认可和自信的表现。

    难怪2岁的孩子最常说的就是:“(这是)我的”和“不要”。

是的,对孩子来说,分享是一件需要花时间学习的事,需要极大的耐心才能掌握。在你的监督下,虽然孩子们可以互相玩耍,但你不能期望他们一定能互相分享。例如有些2岁多的孩子会把其中一块饼干分享给同伴,是因为大部分都是自己占有。

疑问:但我们也不能让孩子一直不分享呀,该怎么引导他去主动分享呢?

    回答:

一言以蔽之,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事实上,1岁左右的孩子就会出现了分享这样的亲社会行为!

12~18个月的孩子就会偶尔把玩具给同伴玩,他们甚至会试图帮助父母做清扫、除尘或摆放椅子等家务活。2岁不到的孩子更可能在玩具不够的时候把自己的玩具给同伴玩,而不是在玩具多的时候给。

这里得解释一下概念,所谓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就是大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的,利他主义品质——真正关心他人并愿意付诸行动,例如与他人共患难,帮助或援救他人,与他人合作,自愿为别人付出,或简单安慰他人,使他们心情好起来。

Prosocial behavior, or "voluntary behavior intended to benefit another",用亲社会行为代替攻击性行为”


    关注 洛奇哥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