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联大成立80周年 "本校是要负起开发西北教育的使命",从西北联大看"双一流"建设!

 

x26quot;本校是要负起开发西北教育的使命x26quot;...

西北工学院旧址(航拍)。
西安日报 2017年02月07日06版。


2月7日,《西安日报》6版报道西北联大相关历史整理“抢救”工作。殊不知,2017年,是西北联大成立80周年。80年前,诞生于烽火硝烟中,如今,你是否还记得?

西北联大的历史经验,又对走好“双一流”的长征路有何借鉴?



该文见刊于《西安日报 》2017年02月07日06版科教卫时空·古都文苑,属于《走近西安口述史系列报道》之九。《走近西安口述史系列报道》通过当事人的口述,把不为人知的历史资料保存下来,作为后来者研究和学习的珍贵资料。让读者走近口述史,感受西安本土文化的无穷魅力。

文章指出,从一定程度上讲,成立于80年前的西北联大,为北方特别是陕西省的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文章主要是从西北大学西北联大研究所所长姚远,陕西理工大学西北联大研究所所长陈海儒、教授李巧宁等人抢救性“整理”西北联大的历史工作谈起,指出“西北联大口述史在西北联大研究中占重要的地位,它是档案资料的重要补充,可以鲜活西北联大,将一个已经故去的学校及西北联大师生以立体的形式‘再现’出来。西北联大研究工作方兴未艾,西北联大口述史的抢救更是迫在眉睫。”



1938年3月16日下午5时,学校全员前往西安火车站,乘火车至宝鸡,步行前往汉中。沿着古蜀道穿行,继而步行今天的316国道,途经凤县、留坝、褒城,最终抵达汉中。“回忆这次迁移所费达一月有奇的长久时间,全体师生徒步千里的过程,过渭河,越秦岭,渡柴关,涉凤岭,从事这样的长途旅行,在我们学界,却是破天荒的壮举”,在达到城固的开学典礼演讲中,西北联大常委李书田谈及迁徙时说。
"本校是要负起开发西北教育的使命"
从西北联大看“双一流”建设!


《西北联大校刊》第1期记载,联大在城固本部举行开学典礼,常务委员的报告就说,“本校是要负起开发西北教育的使命”
当抗日战争的战火湮灭之时,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也悄然地留下了两座丰碑,它们分别是西南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前者成为高教史上不朽的篇章,而后者则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沉寂。

事实上,只存在了一年零几个月的西北联大,与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作铸成西南联大的辉煌历史不同。西北联大后分立成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大学5校,但并未因分立而缩小,反而得以扩大发展,为西北地区的文、理、工、农、医、师范等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在西北联大的办学史上,先后走出了24位院士以及众多知名教授,如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杂交小麦之父”赵洪璋等。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西北联大历久弥新的办学经验至今仍值得后人反思。2016年11月,在由光明日报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2家单位主办的第五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上,专家学者们从西北联大的办学史中寻求视角,给“双一流”建设带来了不一样的视听。
重拾质朴的教育理念
把历史的时钟向前推79年,在西安的街上,总能够碰到头发很长、夹着几本书、目光炯炯的年轻人。当时,西北联大苦读之风盛行,有的学生晚上自习,有的学生黎明时分就开始读书,灯火彻夜不息,留下了“七星灯火”的美谈。

数百只蜡烛,红焰闪耀,彻夜不息,被誉为“七星灯火”。


笃行“严谨治学”的作风,坚持质量为本的理念,是西北联大留给后世的无价财富。

西北工学院时期,一年级的学生安排在七星寺学习,那里被学生们戏称为“鬼门关”。学校执行严格的淘汰制度,每年有一半的学生留级或补考,用师昌绪先生的话说,“学生学习刻苦的劲头近似于古人头悬梁、锥刺股”。

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雷鸣指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高质量人才,严谨治学至今仍是我国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法宝。

不可否认的是,在严谨治学的作风的驱动下,西北联大在抗战时期人才辈出。但在学者看来,这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明全指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实现人才多样化,而不是统一模式下的按部就班。“西北联大做到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他们制造了火柴、蜡烛、肥皂,考古挖掘到了张骞墓,地质勘探发现了攀枝花矿产。“这一切都说明,确立人才多样化的标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精气神的加强尤为重要
建设“双一流”需要更多的人、财、物投入,改善科研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不过,只靠人、财、物的投入显然是不够的。

在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看来,在物质条件已经有很大改善的今天,精气神的加强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西北联大的精神中,首先是它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为民族的生存、发展、复兴所体现出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中华民族面临危亡,从兴学强国到兴学救国,坚持走教育报国之路,正是中国大学体现出来的责任与担当。其中在西北联大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就是1938年10月第45次校常务委员会上,确立了“公诚勤朴”的校训。对“公”字的解读就是责任感”,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雷鸣表示。

“如果一所大学没有这样的精神,如果一个要建‘双一流’的大学老师没有更高的指向,那么,这所大学作为整体是很难真正成为服务中国、影响世界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

除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西北联大还有哪些精神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呢?第五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上还谈及以下几点:

一是西北联大的创业精神。即便在条件改善的今天,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资源条件还是有所局限的。怎样利用现有条件,发挥艰苦创业的精神,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效益,仍然是高校管理的重大问题,也是提升“双一流”建设效率的重要问题。

二是西北联大的服务精神。扎扎实实地深入一线,在中国大地上把高校的学科优势转化为老百姓素质的提高,转化为社会环境、社会民风的变化,西北联大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榜样,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三是西北联大的合作精神。抗日战争中成立的西北联大以及后来成立的几个大学,由于共同的历史原因,在课程、师资聘用、设备共享、联合学术研究上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联合办学模式该重新继承
当我们在研究和比较西北联大和西南联大时,可以看到,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们共同开辟了大学联合办学的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的学者和大师,而当时西北联大的成果正是在于集合了一大批优势的学科力量,为西北地区高等教育撒下了火种

厦门大学教授张亚群指出,不少联合办学“貌合而神离”,但西北联大恰恰相反,形式上的联合仅有一年零四个月,但其精神纽带却始终未断,是真正意义上的“形离而神聚”。

据悉,西北联大的学科重组,历经了北洋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三所大学的孕育和整合。比如,北平大学组建的时候是一所独联体大学,但后来发展成综合性大学,它的继承者也就是今天的西北大学,在学科上有“五合一”之称。

虽然当今高校分布在天南海北,但西北联大的联合办学思想仍然起作用。

学科积累是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西北联大之所以能够产生这么好的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因为北洋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的长期积累。“学科建设有全局意识,遵循了学科研究、人才培养规律,这些对今天而言是重要的启示”,厦门大学教授张亚群表示。

而在西北联大的发展历程中,没有人能否认师资的重要性。西北联大汇聚了全国著名的学者,他们不仅学问高深,而且在抗战的条件下坚持教学。张亚群认为师资、学科、学人三者间存在巧妙的关系,师资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学人因学科聚集在一起,学科因学人而成为学派。学科建设只有依靠人才的集聚才能发展成为一流的学科。

如何在当下已经成形的西北联大高校联盟中,产生联合办学的效应?

会上建议,联盟应该建立一个更有实质意义的发展共同体,实现相互协作、优质资源共享,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个层面上加强交流。这一提议得到在场高校领导、学者的认同。
西北联大各校演化及西北工学院
西北联大各校演化图表 唐保虎制图
1937年9月10日,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四所院校为基干成立国立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至今,也有80年了。

1938年7月27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河南焦作工学院合并改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
国立西北工学院有土木工程学系、矿冶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纺织工程学系、水利工程学系和航空工程学系等,以及工科研究所、工程学术推广部等机构。聘请教师百余人,专家云集,群英荟萃。

其中工程学术推广部是国立西北工学院服务地方的一个特色机构,它以“推广工业社会教育及工程学术事业并协助西北各省区地方建设及生产事业”为宗旨,通过办理各种技术训练班、指导各种经济建设事业、协助办理地方建设事业、改进西北原有手工业等为国民经济及抗战服务,在周边地区矿产资源的调查、水利事业的勘探、地方市政的改进等方面做出了较大成绩。(这个部门很有意思,尤其在今天,对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指导。)
国立西北工学院继承了原国立北洋工学院的优良学风,无论是七星寺分校,还是古路坝校区,师生为学风气非常浓厚,教室里经常彻夜灯火,形成了“坝上长夜,七星灯火”的感人景观,培养出了如师昌绪、高景德、叶培大、史绍熙、傅恒志等著名科学家。



上图是西北工学院校歌。再看看1938年西北联大国文系主任黎锦熙教授和法商学院院长许寿裳教授共同创作西北联大校歌。

其词曰:
并序联黉,卅载燕都迥;
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
汉江千里源蟠冢,天山万仞自卑隆。
文理导愚蒙,政法倡忠勇;
师资树人表,实业拯民穷,
健体明医弱者雄,勤朴公诚校训崇。
华夏声威,神州文物;
原从西北,化被南东;
努力发扬我四千年国族之雄风!
西北工学院旧址(航拍)。
“与西南联大一样,西北联大也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不应湮没在沧海桑田之中,它在秦巴之间的弦歌不辍,也不应永远沉寂在渺远的记忆里!”

当然,夕年赫赫功绩,今朝历历在目。见证一棵参天大树的萌芽,祝福她根深叶茂,蓬勃发展。
“友谊西路127号“微信号
来源:中国科学报、西安日报、华商报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投稿联系↓
邮箱:youyixilu127@126.com
来源:微信公众平台“友谊西路127号”



    关注 友谊西路127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