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文化研究】比干庙十大古代“金语”

 

欣赏比干庙最美的十大金语吧,那一句都能让人们激动不已……...



比干庙十大古代“金语”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文化滋养着语言,让语言熠熠闪光。比干剖心谏纣的壮举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繁衍的原型意义,为一代代炎黄子孙树立了一个为帝为官乃至于为人的道德标杆。在比干庙的发展史上,有许多发自肺腑的“箴言”、“名句”、“金句”在带给人们精神感动的同时,又在丰富、充实、发展着源远流长的“比干文化”、“林氏文化”乃至于中华传统文化。

在新一届比干祭祖大典来临之际,特遴选出“比干庙十大古代金语”以飨读者,让我们再一次在感受语言的精美中去聆听灵魂的悸动。



1.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惨于比干者也。

此句出自明裴骞《重修太师殷比干祠墓碑记》。该碑又称“林氏姓源碑”,屹立在比干庙大殿前已经479年了。其起首句的“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惨于比干者也”简古质朴,无遮无碍,直言狂放,掷地有声,感动着无数个前来祭拜的帝王、官员、名士、百姓,也让林氏后人钦敬而激扬。



2. 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犹存。

此联为比干墓前“日月丹心”石牌坊楹联。光绪十年(1884)冬天重建石牌坊时,时任卫辉府总监的陆襄钺所撰。陆襄钺(1833~1905),字吾山,陕西副贡。晚清名臣翁同龢门下。他于光绪十年六月任卫辉太守,来署府印。九月,估修文庙工程及教授衙署。十二月,为重建“日月丹心”石坊题联。陆襄钺长期为宦河南,在洛阳、卫辉、开封都留有他的印迹。后来,他以治理黄河有政声而为浙江督粮道。三年后因病辞归。此联堂堂正正,磅礴大气,以“柏犹存”衬“心不死”,颂扬精神不亡,孤忠永存。



3. 丹心炳炳昭行岳,正气堂堂壮卫川。

比干庙二门上有匾额“谏臣极则”,高度概括了比干的身份和作用。顾燮光《河朔访古新录》卷一《汲县》:“墓前为祠,清纯庙书‘谏臣极则’四字额。后殿三楹,规制宏敞,像作古衣冠,塑术精美。”顾燮光居卫辉八年,研读摩挲古碑无数,他既然说“谏臣极则”乃乾隆所题,一定是有根据的。只不过原物已毁,无法睹其真颜了。两边联语“犯颜直谏,丹行炳炳昭太岳;杀身成仁,正气堂堂壮卫川”实则化自明朝连汉鹏《吊殷太师》“丹心炳炳昭行岳,正气堂堂壮卫川”,原碑尚在碑廊东墙。连汉鹏是明代人,查不到他的籍贯、生平和传记。也许他仅仅是一名极其普通的下层官吏,宦历并不显赫,成就也一般,但他的这则联语却涵盖天地,融入山川,揭示了比干精神与这片热土的关系;只要天地不老,比干中忠义精神将永存。



4. 鬼侯已醢,子不见欤?邢侯已脯,子不闻欤?微子去矣,子不知欤?萁子奴矣,子不觉欤?何其轻生,一致斯欤?何其爱义,勇若归欤?遗体既灰,不其惜欤?永矣无返,不其痛欤?

此组短语出自北魏孝文帝《吊比干墓文》。短促急迫,金石铿锵。一连串的反问中,一声声的激愤中,比干剖心的背景已明,比干死谏的精神已显,呼喊更多比干涌现的愿望已蓬勃荡漾。该碑是我国金石学史上的划时代名作,堪称国宝。但人们往往关注其书法价值,却忽略其思想意义。遥想距今1524年的那个冬天,雄心勃勃的孝文帝拓跋元宏借讨伐之机行迁都之实,面对敌人的虎视眈眈,权贵的掣肘阻碍,年轻的英主面对随侍的82位“近卫军将领”,发出了“脱非武发,封墓谁因?呜呼介士,胡不我臣”的呼唤,希望自己的部下能像比干那样忠心耿耿,从而克服万难,挥师中原,建立万年基业。



5. 驻跸而瞻荒陇,愿以为臣;抚躬而想幽泉,思闻其谏。

这组骈偶句出自唐太宗《追赠殷太师比干谥诏》。可能不是李世民的原句,但绝对展露了他的心声。作为一代明君,当他站立在比干墓前时,一点也不比拓跋元宏轻松。高丽的叛逆是必须平定的,否则有损帝国威严和领土完整。但此次的御驾亲征却遭到了朝野的反对,此时此刻的他多么希望身边能多出现一些像比干那样的忠臣;但忠臣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很难驾驭。他的“愿以为臣”是真的,“思闻其谏”却未必,事实也证明此次远征的时机是不对的,失败而归就是最好的验证。



6. 我吊比干心,不吊比干墓。

 

文化的留传靠的是精神和基因。外在的永远是外在的,浮华而张扬;内在的却在不停地浸润,沉静而执著。第一次见到汪元量《比干墓》的这两句诗时,不禁一愣,细细品味,心头蕴芳。汪元量原先只不过是南宋宫廷的一名琴师,当元军攻陷临安,三宫被俘,汪元量随行,滞留燕京。他常往监中探视被囚禁的文天祥,以诗唱和,遂成莫逆之交。后南归,目睹亡国惨状,创作了大量格调凄恻哀怨的诗词,后人称之为“亦宋亡之诗史”。《比干墓》应写于南归途中,“忽听路人言,此葬比干处”,汪元量来到比干墓前,“三叹不能去”,故有此作。亡国的打击非一般人所能承受,作者之所以直言“我吊比干心”,当然是有感而发,设若朝中有挺身而出、谠言直谏的比干,已绵延320年的大宋王朝也不至于灰飞烟灭!



7. 白日已随流水没,青山犹护太师坟。

这两句出自元欧阳玄《比干墓》。欧阳玄(1283~1357),字符功,号圭斋,浏阳人。延祐二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人称“一代宗师”。笔者最佩服的是该联的虚词传神。“已”既写出自然的变迁无法阻挡,白日已去,暮色渐临,又暗指殷王朝或比干已随着历史的烟云而消失,其中孰非孰是,让人感慨万千。“犹”,眼前的青山虽然默默无语,但它读得懂比干,读得懂比干剖心谏君的行为,千百年来无怨无悔,执着地屏护着太师孤墓,使其少受风雨的侵袭。时间是检验真理成色的最好工具。岁月无情,山水有意。自打周武王封墓起,比干墓历经三千多年的风霜侵袭、战火兵燹而岿然屹立,你能说那不是奇迹!多少帝王将相生前费尽心机,耗费民脂民膏,建造豪华陵墓,最终不也了了。即使墓圹犹存,宝物还在,但人们参观品评时,有几人关注墓主本身?比干墓与它们相比,实在是太小了,简直就是一抔黄土而已。但哪个人伫立墓前,不是素声屏气,虔诚膜拜?就连圣人孔子,不也拈香焚烧,挥剑刻石吗?



8. 剖心谏纣,数万世忠烈,有谁能比;焚身丧殷,留千古唾骂,与公无干。

此乃比干大殿外柱楹联。该联为古代嵌字格名联。上下第四字嵌“殷纣”,属蜂腰格;尾字嵌“比干”,属雁足格。皆为嵌字格正体,精妙绝伦,意蕴甚远,丝毫没有文字游戏的戏谑轻拂,反而多了一种顿悟后的心灵撞击。一句“有谁能比”,说得多么爽快和理直气壮;一句“与公无干”平息了古人对比干行为的腹诽和困惑。



9.荒草斜阳,感忠义数行之泪。

此语出现在比干大殿前一通巨碑之阴。正书。笔迹粗深,顶天立地,古朴苍郁,敦厚有力,占碑面三分之一。祭祀之人走出正殿,正在感动回味之际,猛一抬头,“荒草斜阳感忠义数行之泪”又一下子让人悲愤难抑,泪洒双襟。此语不署作者,亦不知为何人所书,也许其书道不臻化境,但让人落泪的作品你能说它不是佳作吗?



10. 闻道圣朝无阙事,几人相顾厚颜红。

任何历史都是近代史。比干的忠义精神就像一面明镜,每个人都能从中发现自我。清代张星柳的人生悲摧得很,他少孤遭乱,家道中落,刻苦自励,以文学知名,尤雄于诗,人称特立之士。但六次参加会试,却终未获第,于光绪甲午八月以疾卒。也许在这六次奔波的某一天,他莅临比干庙,瞻拜忠烈,浮想联翩,这位“生平虽奇穷而志节不屈,常恣睢傲慢以陵轹。一时不可意,虽尊贵,唾骂无稍顾惜。人亦以此忌之,故其穷愈甚”的“狂士”终于找到了精神的支柱。他挥笔题下《比干墓》,肆意嘲讽那些睁眼说瞎话者,用一个“几人相顾厚颜红”的特写镜头写比干精神的价值。我想,现在站在比干墓前的衮衮诸公若能如此,那将是多大的幸事!


    关注 霍德柱地方文化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