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地尋碑錄】116.(潞王次妃楊氏之父楊民信)(明)薛鳳祥《明故潞藩王親典儀楊公墓誌銘》

 

該墓誌的墓主是楊民信,潞王次妃楊氏之父。楊氏乃小潞王朱常淓之母。此誌對潞王研究來說十分重要。撰文、書丹者皆為延津名家,價值很高。...



明故潞藩王親典儀楊公墓誌銘
賜進士第、欽差兵科給事中①、濱州薛鳳祥②譔。

賜進士第、翰林院庶吉士③、延津縣申廷譔④書。

賜進士第、知山西陽城縣事⑤、延津張四明⑥篆。

萬曆戊午(萬曆四十六年,1618)秋,余捧命徃河南潞府冊封新王⑦。至鄴⑧,道遇一生迎謁。余下輿禮接後,詢問姓字,廼衛輝庠生⑨、新逝王親典儀⑩楊公子也。見其丰容色澤11,高譚12濶論,已知其非尋常輩矣。及抵衛,冊封事竣,楊生持父行狀謁余而泣曰:“不肖孤父逝,乞借重一言,以沐永光,孤啣恩13無涯矣。余素不文14,又誼不忍辭。

按行状15,知君諱民信,字子孚,號肖瀾,河南衛輝人也。其先世南京海門衛16籍,始祖明遠,從戎,後徙懷慶衛17前千戶所,守禦衛輝,遂家焉。曾祖瓚,由選貢任鄜州判官18。祖尚充,加千戶19。父時宜,由歲貢任延津訓導20;母謝氏。公父學愽古今,師範一世,登第者層見疊出,至今延士子思之不已。公娶張氏,廼勅封文林郞21、西安府推官22張公女,拮据內助23,以故公得專心肄業於延庠王生門下。不幾日,督學趙公收為弟子員24。楊司訓25幸子遊黌,觧組26過里,日與詩朋道友結社聯交,而公奉承27,不敢少怠。無何,母父繼沒,公度日澹然其哀痛,盡禮處靡所不周。如遷新塋以合葬雙親,立義庒28以棲止族人,縱破產有弗恤者。服闕日,督學陳公閱其文,置高□,補增29科舉焉。越明年,  皇上篤親親30之典,念潞藩中年乏嗣,頒召,欽選貴人,而公之次女與焉。四載後誕生國王,余承命冊封是已。楊氏母以子貴,封為次妃,此誠千載竒逢,亦楊門世德31所基也。此時正宜優游歲月,享無疆之福,胡為厭爾塵囂,夣黃梁之境耶?



公之為人,天性孝友,惠德普及。撫育姪女,不啻己出;優免32族差,毫不異報。待親友油然相親,處豊亨33無異乏時。上至潞府縉紳,下至藏獲34賤役,莫不德之。當其易簀35時,家事一無所囑,惟叮嚀祝夫人張氏曰:“異日進府,勸孃孃36謙和柔順,曲謹37奉承,國主中年,宜善引導。久之,母可聖,子可賢。教二子留心經史,毋蹈庸夫俗子列。庶吾家聲不墜,吾縱九泉,亦慊心38矣。”嗚呼,公其衛之傑士哉!

生於嘉靖癸亥年(嘉靖四十二年,1563)九月初三日未時,卒於萬曆戊午年(萬曆四十六年,1618)九月初四日戌時,享年五十有六。生二子:長國瑞,府學庠生,□娶正千戶賈瑞女,故,繼娶胙邑庠生趙用賢女。次國興,業儒,娶汲邑庠生郭祉女。長女,聘劉應文;三女,聘張士傑。附葬39祖塋之側,卜於萬曆四十七年(己未,1619)三月十九日也。為之銘曰:

相彼良玉,胡然而藏?爾有令德,莫掩其光。相彼良木,胡然而浡?爾有令嗣,益昌其末。佳城40北隅,風氣41鍾厚。松柏永貞,天地同壽。



【注釋】

①給事中:官名。秦漢為列侯、將軍、謁者等的加官。侍從皇帝左右,備顧問應對,參議政事,因執事于殿中,故名。魏或為加官,或為正官。晉代始為正官。隋唐以後為門下省之要職,掌駁正政令之違失。元以後廢門下省而設給事中。明制分設吏、戶、禮、兵、刑、工六科給事中掌侍從規諫,稽察六部之弊誤,有駁正制敕違失之權。

②薛鳳翔:山東濵州人。進士。曾任兵科給事中。《河南通志》記其萬歴時曾任濬縣知縣。按,關於薛鳳翔,沒有詳細傳記。《清代學人列傳》:“薛鳳祥(?~1680),字儀甫,山東淄川人。嘗師事定興鹿善繼、容城孫奇逢,著《聖學心傳》,發明‘認理尋樂’之旨。嗣從魏文魁學天文,主持舊法。順治中,與西人穆尼閣遊,遂改從西學,盡傳其術。因成《天學會通》十餘種。其曰:‘對數比例’者,即西洋之‘假數’也。曰‘中法四線’者,以西法六十分為度,不便於算,改從古法,以百分為度,表所列止正弦餘弦,正切餘切,故曰‘四線’。其推步諸書,曰:‘太陽諸行法原’,曰‘木火土三星經行法原’,曰‘交食法原’,曰‘歷年甲子’,曰‘求歲實’,曰‘五星高行’,曰‘交食表’,曰‘經星中星’,曰‘西域回回術’,曰‘西域表’,曰‘今西法選要’,曰‘今法表’。皆會中西以立法。以順治十二年乙未天正冬至為元,諸應皆從此起算。以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三分五十七秒五微為歲實,黃赤道交度有加減,恒星歲行五十二秒,與天步真原同。梅氏《算書記》所謂‘青州之學’。時人以與王曉庵並稱‘南王北薛’。又著《兩河清匯考》,究黃河、運河以及職官夫役道里之數,歷代治河成績,援據古今,疏證頗詳。”不知與本碑撰文者是否為一人。

③庶起士:明、清官名。明初有六科庶起士。洪武十八年使進士觀政于諸司,練習辦事。其在翰林院、承敕監等近衙門者,采《書》“庶常起士”之義,俱改稱為庶起士。永樂後專屬翰林院,選進士文學優等及善書者為之。三年後舉行考試,成績優良者分別授以編修、檢討等職;其餘則為給事中、御史,或出為州縣官,謂之“散館”。明代重翰林,天順後非翰林不入閣,因而庶起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

④申廷譔:字淑賈,號樺風,延津縣人。萬曆乙酉科(1585)亞魁,萬曆四十一年癸丑科(1613)進士。選翰林庶起士,授福建道御史,欽差巡按直隸,督理居庸、山海二關。捐粟百石濟貧。

⑤知山西陽城縣事:即山西陽城縣知事。知事,地方行政長官的名稱。宋時分命京官出守列郡,稱為權知某府或某州或某縣事,知事之名由此而起。明清徑稱縣級地方行政長官為知縣,民國改知縣為縣知事,省稱知事,後又改知事為縣長。

⑥張四明:延津縣人。按,据《张氏族谱》,張四明字瞭齋,號了凡。生而岐嶷,從塾師時不與常人伍,倏然如雞群之鶴。里中人僉曰:“此皆先世積德所毓也。”大父曰義,為司訓。父曰化,值覃恩,敕贈如其官。世居邑北石婆固,弱冠補博士弟子員,食廩餼。萬曆壬子(1612)舉於鄉,癸丑(1613)舉進士,授陽城縣知縣。勤心公務,不敢苟且,賞罰公明,百姓悅服。政舉刑措,風清俗美。庶績熙,百度修,利興弊除,而陽城於是乎大治。且設義學,以作養人材。出俸銀,備館金,遠延名師,不憚煩焉。而紳士亦皆樂輸以為膏火之資,願捐以為束修之用,以義學而倡義行。人詠“召父”,眾歌“杜母”,頌聲四作。擢升南京清吏司主事,歷升戶部主事。卒葬于石婆固北新塋。

⑦潞府:即潞王府。位於衛輝城內,明潞王朱翊鏐的府邸。在汝王府的基礎上擴建而成。毀於明末清初。按,關於薛鳳祥奉命冊封新王事,《明神宗實錄》卷五百七十六:“(萬曆四十六年十一月)遣太子太保泰甯侯陳良弼、擬授兵科給事中薛鳳翔冊封潞府潞王常淓。”

⑧鄴:古地名,在今中國河北省臨漳縣西。

⑨庠生:科舉時代稱府、州、縣學的生員。明清時為秀才的別稱。元柯丹邱《荊釵記·會講》:“家無囊橐,忝列庠生之數。”清劉大櫆《吳君墓誌銘》:“子一人,定,邑庠生。”

⑩典儀:典禮儀式。《後漢書·儒林傳上·劉昆》:“王莽世,教授弟子恆五百餘人。每春秋饗射,常備列典儀,以素木瓠葉為俎豆,桑弧蒿矢,以射‘菟首’。”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陳政事,獻典儀,上急變,劾愆謬,總謂之奏。”此處指典儀官。

11丰容:猶“風容”。指人的風采,儀容。《後漢書·皇后紀上·章德竇皇后》:“後與女弟俱以選例入見長樂宮,進止有序,風容甚盛。”宋蘇軾《題王逸少帖》詩:“謝家夫人淡丰容,蕭然自有林下風。”亦指文采。唐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士以簡慢、歙習、舒徐相尚,文章以風容、色澤、放曠、精清為高。”  色澤:顏色和光澤。《淮南子·俶真訓》:“譬若鐘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比喻華麗的辭采。劉師培《論近世文學之變遷》:“若夫旨乖比興,徒尚麗詞,朝華已謝,色澤空存,此其弊也。”

12譚:同“談”。

13啣恩:即“銜恩”。受恩;感恩。唐李白《塞下曲》之二:“橫戈從百戰,直為銜恩甚。”明高明《琵琶記·旌表》:“豈特奴心知感德,料他也銜恩泉石裏。”

14不文:不加修飾。《孝經·喪親》:“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邢昺疏:“不文,不為文飾。”引申為無文采。清譚獻《〈金元詩錄〉序》:“宋詩弇陋,言之不文。”

15行狀:文體名。專指記述死者世系、籍貫、生卒年月和生平概略的文章。也稱狀、行述。唐李翱《百官行狀奏》:“凡人之事蹟,非大善大惡,則眾人無由知之,故舊例皆訪問於人,又取行狀諡議,以為一據。”

16海門衛:洪武二十年(1387)二月置海門衛指揮使司,轄左、右、中、前、後5個千戶所及附轄健跳、新河、桃渚3個千戶所。嘉靖三十六年(1557)設松海備倭把總駐海門。嘉靖三十九年(1560)春,明廷以寧紹台海岸線過長,調整防務,新設台(州)金(華)嚴(州)參將駐海門,戚繼光為首任台金嚴參將。《康熙臨海縣誌》:“海門衛城高二丈五尺,周回五里三十步,長一千三百一十丈,垛口八百三十個。”

17懷慶衛:明代設在懷慶府的衛所。按,明朝軍制沿襲元朝,在戰略要地設衛所,使之外統之都司,內統于五軍都督府。洪武六年夏四月,設立懷慶衛,主要以守禦及屯田為主。明朝衛所下設五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下轄十個百戶所,一個百戶所下轄兩個總旗,一總旗下轄五個小旗,一個小旗有十名旗軍,故一個衛所應有五千六百名旗軍。明初懷慶衛設立前、後、左、右四個千戶所,其中前千戶所在洪武二十三年時調往衛輝府守禦,只剩下三個千戶所留在懷慶府。本碑墓主之先祖楊明遠即隨懷慶衛前千戶所守禦衛輝,“遂家焉”。

18選貢:科舉制度中貢入國子監生員的一種。明代在歲貢之外考選學行兼優者充貢,稱選貢。《明史·選舉志一》:“弘治中,南京祭酒章懋言:‘……乞於常貢外,令提學行選貢之法,不分廩膳、增廣生員,通行考選,務求學行兼優、年富力強、累試優等者,乃以充貢。’”  鄜州:按,《明一統志》卷三十六《延安府》:“鄜州,在府城南一百八十里。本秦漢上郡地。晉置杏城鎮。後魏于鎮置東秦州,又改為北華州,後改為鄜州。隋罷州,置鄜城郡。唐復為鄜州。天寶初改洛交郡,後置保大軍節度。乾元初仍為鄜州。宋于州置康定軍。金仍舊。元復為鄜州,屬延安路。本朝因之。編戸五十一里,領縣三。”  判官:古代官名。唐代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均置判官,為地方長官的僚屬,輔理政事。宋沿唐制,並于團練、宣撫、制置、轉運、常平諸使亦設置判官。元代改為各州府設置判官。明清僅州置判官,無定員。唐韓愈《董公行狀》:“崔圓為揚州,詔以公為圓節度判官。”宋徐鉉《稽神錄·劉存》:“劉存為舒州刺史,辟儒生霍某為團練判官,甚可信任。”

19千戶:官名,明朝沿用元朝千戶制,沿置世襲的千戶所長官,正五品,隸屬于衛。衛所的士兵亦為世襲,即“軍戶”。下設百戶。

20歲貢:科舉時代貢入國子監的生員的一種。明清兩代,每年或兩三年從府、州、縣學中選送廩生升入國子監肄業,故稱。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褚生》:“後呂以歲貢,廷試入都。”  訓導:學官名。明清府、州、縣儒學的輔助教職。《明史·職官志四》:“儒學:府,教授一人,訓導四人。州,學正一人,訓導三人。縣,教諭一人,訓導二人。教授、學正、教諭,掌教誨所屬生員,訓導佐之。”《清史稿·職官志三》:“儒學:府教授、訓導,州學正、訓導,縣教諭、訓導,俱各一人。”

21文林郎:文散官名。隋置,取北齊徵文學之士充文林館之義。歷代因之。見《通典·職官十六》、《續通典·職官十六》。

22推官:明朝為各府的佐貳官,屬順天府、應天府的推官為從六品,其他府的推官為正七品,掌理刑名、贊計典。

23內助:舊稱妻子對丈夫的幫助。《三國志·魏志·文德郭皇后傳》:“在昔帝王之治天下,不惟外輔,亦有內助。”《舊唐書·后妃傳上·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後孝事高祖,恭順妃嬪,盡力彌縫,以存內助。”

24督學:學政的別名。明清派駐各省督導教育行政及考試的專職官員。民國後各級教育行政機關督導所屬及學校的專員亦稱“督學”。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二·王祭酒》:“吾郡歷城明翰林王公敕,字雲芝,成化甲辰進士及第第三人……官河南、四川督學。”  弟子員:漢對太學生、明清對縣學生員的稱謂。《漢書·儒林傳序》:“今天子太學弟子少,於是增弟子員三千人。”清侯方域《司成公家傳》:“若乃養馬而我職弟子員,冠儒冠。”

25司訓:明清時縣學教諭的別稱。明葉盛《水東日記》篇目有“蔣司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回目:“魯小姐制義難新郎,楊司訓相府薦賢士。”張慧劍校注:“司訓,縣學教官‘教諭’的別稱。”

26觧組:即解組。猶解綬。《梁書·謝朏傳》:“雖解組昌運,實避昏時。”元張可久《慶東原·次馬致遠先輩韻》曲:“解組漢朝,尋詩灞橋,策杖臨皋。”

27奉承:侍奉。《墨子·兼愛下》:“奉承親戚,提挈妻子。”《後漢書·列女傳·鮑宣妻》:“既奉承君子,唯命是從。”

28義庒:即義莊。舊時族中所置的贍濟族人的田莊。清馮桂芬《複宗法議》:“惟宋范文正創為義莊,今世踵行,列於旌典。”亦指地方或同鄉聚資修建的暫厝棺木的處所。魯迅《彷徨·弟兄》:“後事怎麼辦呢,連買棺木的款子也不夠,怎麼能夠運回家,只好暫時寄頓在義莊裏。”

29補增:補入增生。明清制,學中生員,于正額外增廣的名額叫增廣生員,簡稱增生。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一:“餘十二歲,受王交河先生蘭生知,入學;十五歲,受李安溪先生清植知,補增;十九歲,受帥蘭皋先生念祖知,食餼。”

30親親:愛自己的親屬。《詩·小雅·伐木序》:“親親以睦友,友賢不棄,不遺故舊,則民德歸厚矣。”孔穎達疏:“既能內親其親以使和睦,又能外友其賢而不棄,不遺忘久故之恩舊而燕樂之。”《漢書·翼奉傳》:“古者朝廷必有同姓以明親親,必有異姓以明賢賢,此聖王之所以大通天下也。”

31世德:累世的功德;先世的德行。《詩·大雅·下武》:“王配於京,世德作求。”鄭玄箋:“以其世世積德,庶為終成其大功。”清劉大櫆《程氏宗祠碑記》:“以遺紹自肩,謂世德傳衍在予。”

32優免:准予豁免租賦、力役等,以示優待。《北齊書·後主紀》:“詔使巡省河北諸州無雨處,境內偏旱者優免租調。”《醒世姻緣傳》第二一回:“大尹又因他是寡婦之家,一切差徭盡行優免。”

33豊亨:即“豐亨”。《易·豐》:“豐亨。王假之。”孔穎達疏:“財多德大,故謂之為豐;德大則無所不容,財多則無所不濟,無所擁礙,謂之為亨,故曰豐亨。”後即用以表示富厚順達。明吳寬《賜進士及第後率諸同年謝恩表》:“伏以稽古右文,喜值豐亨之運;設科取士,欲求疎遠之才。”

34藏獲:即“臧獲”。古代對奴婢的賤稱。《荀子·王霸》:“大有天下,小有一國,必自為之然後可,則勞苦秏顇莫甚焉;如是,則雖臧獲不肯與天子易埶業。”唐皇甫枚《三水小牘·王知古》:“臧獲有不如意者,立殺之。”

35易簀:更換寢席。簀,華美的竹席。《禮記·檀弓上》:“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牀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按古時禮制,簀只用于大夫,曾參未曾為大夫,不當用,所以臨終時要曾元為之更換。後因以稱人病重將死為“易簀”。宋文瑩《玉壺清話》卷三:“公生於洛中祖第正寢,至易簀,亦在其寢。”清周亮工《〈向遠林詩〉序》:“會戇叟出一編授餘,則遠林易簀時授之者。”

36孃孃:即“娘娘”。

37曲謹:謹小慎微。宋王安石《王深父墓誌銘》:“故不為小廉曲謹以投眾人耳目,而取捨、進退、去就必度於仁義。”《明史·奸臣傳·胡惟庸》:“惟庸亦自勵,嘗以曲謹當上意。”

38慊心:快意;滿意。清刁包《潛室劄記》卷下:“為蓋世豪傑易,為慊心聖賢難。”清薛福成《代李伯相答彭孝廉書》:“煙臺一役,議結滇案,暫以釋外憾而戢戎心,然此事錯誤在前,鄙人勉強了結,殊未慊心,過蒙揄奬,祇增慙恧。”

39附葬:合葬;陪葬。《漢書·哀帝紀》:“昔季武子成寑,杜氏之殯在西階下,請合葬而許之。附葬之禮,自周興焉。”《剪燈新話·翠翠傳》:“將軍不違其志,竟附葬於生之墳左,宛然東西兩丘也。”

40佳城:喻指墓地。《西京雜記》卷四:“滕公駕至東都門,馬鳴跼不肯前,以足跑地久之。滕公使士卒掘馬所跑地,入三尺所,得石槨。滕公以燭照之,有銘焉……曰:‘佳城鬱鬱,三千年見白日。籲嗟滕公居此室!’滕公曰:‘嗟乎天也!吾死其即安此乎?’死遂葬焉。”明徐霖《繡襦記·慈母感念》:“嘆老景誰奉肥甘,葬佳城誰舉靈輀?”

41風氣:指古代的一種占候之法。《三國志·吳志·吳範傳》:“(吳範)以治歷數,知風氣,聞於郡中……每有災祥,輒推數言狀,其術多效。”猶“風角”。古代占卜之法。以五音占四方之風而定吉凶。《後漢書·郎顗傳》:“父宗,字仲綏,學《京氏易》,善風角、星筭、六日七分。”李賢注:“風角謂候四方四隅之風,以占吉凶也。”



【簡析】

本碑乃潞王朱翊鏐次妃、“小潞王”朱常淓之母楊氏之父楊民信墓誌銘。不見原石,有拓存世。篆蓋、誌石皆方形,邊長73釐米。篆蓋“皇明潞藩王親肖蘭楊公墓誌銘”,13字4行,布局虛實結合,疏密有致,加之四周雕刻回字紋飾,十分精美。其字結體細長,收束較緊,給人莊重內斂,肅穆淳樸之感。誌石四周亦有回字紋飾。誌文連題32行,滿行32字,共計827字。正書,筆畫飽實,結體嚴謹,不事張揚,淳樸渾厚,挺拔堅勁,有柳、歐之韻。



墓主楊民信(1563~1618),字子孚,號肖瀾,河南衛輝人。此支楊氏原為軍戶出身,源自台州海門衛,後遷懷慶衛前千戶所,又隨調衛輝,落籍衛輝。其父趙時宜,曾任延津訓導。楊民信業儒,獲增生出身,科舉成就不高,亦未踏入仕途。後來,潞王因乏嗣而“欽選貴人”,楊民信次女被選中,四年後生子(即小潞王朱常淓),封為次妃。就在朱常淓得以冊封(十一月冊封)的前夕,楊民信辭世(九月去世),享年五十六歲。文中多記楊民信的高尚品性和種種善舉,尤以臨終前的叮囑最為感人,即“異日進府,勸孃孃謙和柔順,曲謹奉承,國主中年,宜善引導。久之,母可聖,子可賢。教二子留心經史,毋蹈庸夫俗子列。庶吾家聲不墜,吾縱九泉,亦慊心矣”,既有對次妃楊氏的規誡和期盼,又有對後代弘揚家聲的殷殷囑託。



關於此次冊封之事,《明神宗實錄》卷五百七十六有明確記載,即:“(萬曆四十六年十一月)遣太子太保泰甯侯陳良弼、擬授兵科給事中薛鳳翔冊封潞府潞王常淓。”此亦是按制而行。在有明一代,分藩制是皇族生存的主要形勢,其優劣眾說紛紜。衛輝的潞王在明代藩王中比較另類,他是當今皇帝的同母弟,又深受太后的寵愛,故在萬曆朝的實際地位很高,攫取的各種利益也最大。同時,潞王是南明王朝的末君,故在明末清初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對潞王及潞王府的研究是現在學界的熱點,從中可以窺知明代晚期的社會生態以及明朝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但時代發展,靈谷變遷,有關潞王及潞王府的實物及資料損失殆盡,很難觸摸到其原貌,那麼,新發現的這通墓誌就尤顯珍貴,它可以從姻親的角度了解潞王及潞王府的諸多信息,充實人們對明代藩王的認知,應該好好地加以研究和利用。



按,本碑的書丹、篆蓋者皆為延津縣名士,可能與墓主之父楊時宜曾任延津訓導有關。另,乾隆《汲縣志》卷之八《選舉·戚畹》:“楊時,潞簡王次妃父。”“楊時”之名,應是把楊時宜、楊民信混淆了,當為“楊民信”。
(潞王。網絡照片)









    关注 霍德柱地方文化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