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渐离:刺秦殉道,俯仰无愧,无怨无悔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的故事家喻户晓,历来这位刺客的侠义精神被人们所赞扬、传颂。可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的故事家喻户晓,历来这位刺客的侠义精神被人们所赞扬、传颂。可是,同样是刺杀秦始皇,甚至在时间上都没有相隔太远,高渐离刺秦王的故事却鲜有人提起。以我之见,高渐离的刺秦显得更为艰难,也更让人敬佩。


公元前227年,易水河畔,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在水急风寒的易水河畔为荆轲送行。高渐离击起了筑乐,荆轲和着曲调唱起歌来,歌声凄厉悲怆,所有人听了都泪流满面。在这个时候,史书用尽了笔墨来刻画荆轲,对高渐离只是提名带过,“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这个时候的高渐离,不过是荆轲众多好友中的一个,不过是一个隐于市野的乐师。

这场计划长久投资巨大的刺秦行动,最后以失败告终。秦王恼羞成怒,加快了灭燕步伐,即便是燕王为免国破将太子丹的人头奉上,依旧挡不住秦兵的铁骑。燕国覆灭后,秦始皇依旧对太子丹及荆轲门客和朋友采取赶尽杀绝的态度,高渐离开始了逃亡之路。

他隐姓埋名,在一家小酒馆谋了个酒保的差事,寻求复仇机会。因酒堂之上常传来击筑声,身为乐师的他总是无法抑制自己,便常常评论人家演奏的优劣。于是,酒馆主人将他唤出,请他当堂击筑,早就不愿继续憋屈度日的他索性痛快答应,将无处发泄的亡国之痛,满腔愤怒都融合在悠扬的乐声之中,令听众潸然泪下。之后,他被召入咸阳宫,不料被人点破真实身份,然秦王怜惜他的才华,便免其死罪,只是安全起见,将他双目熏瞎。

高渐离在等待机会,他先是扮演好乐师的角色,等着秦始皇放松警惕,在这期间,他将铅块灌入筑中,以此当作刺杀始皇帝的武器。终于在某日,秦始皇就在他的身侧,近得几乎可以听到呼吸声,于是这个乐师拼尽全力,狠狠一击——遗憾的是,他和荆轲一样,失手了,而为此,他也同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如果说不是生在乱世,高渐离这样的人应该只是一个活在世间悠然的乐师,在微风和煦的日子里于三五好友出门踏青,或在寂静无人的皎洁月色里研究新的曲子……也许史书上会因此多出另一位风流名士。可是命运偏要他经历亡友之痛,灭国之殇。若不苟活,便舍生取义,在逃离刚开始的那一刻,他就下定决心,余生的唯一目标便是复仇。

历史已经过去很久了,很多事情已经无从追究。荆轲刺秦,那本来应该万无一失的计划后来为什么会失败,那位赴死的刺客内心真实的想法又是什么,谁也无法猜得出。但是关于高渐离,他不是荆轲,没有太子丹为他出谋划策,也没有樊於期的人头,更没有可以取悦秦始皇的城池地图,他的面前是泱泱帝国,他的背后空无一人,以一人之力,去对抗一国之力,无异于以卵击石。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旧能够忍住内心的煎熬,以超脱常人的耐力等待着,伺机而发。他的筑里一天天灌入铅,变得沉重,他的心里一天天接近复仇,变得轻快。在国家昌盛的时候,他只是一名乐师,但当国家衰亡,他便不再只是乐师,他是政治家,他是刺客,他也是战士!玉石俱焚不足惜,他要俯仰无愧。



后世也有人说,荆轲和高渐离的刺秦是一种愚蠢之举。秦始皇虽然暴虐,却在客观上统一了中国,符合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而这两位刺客则是在阻挡历史进步的车轮,并不值得敬佩。

我们已经习惯了从宏大的历史角度去看待过去的人和事,殊不知历史不是史书上的一段段文字,历史是由无数活生生的人组成的,他们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你能够回到那个时代和他们交谈,说不定会和他们当中的一些成为朋友。

对于高渐离而言,反抗的希望太过渺茫,但他并没有选择屈居人下,畏缩不前。故国、故人的逝去所造成的悲痛又何尝是能轻易淡化的?刺客的行为并不是愚蠢之举,而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

昔人已去,是非都仅凭后人说。我们活在不同的时代,也许很难站在千年之前高渐离的立场上去看问题,我们也很难像他一样,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成全对故国和对亲友的忠诚。现在的世界太过复杂,也许我们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慢慢回归到赤子之心吧。
藏忆

~给你的生活加点料~

Mirror-image2016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古人镜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