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红楼锅里煮

 

常常有读者问我:《红楼梦》应该怎么看?看什么?我总是回答:用眼睛看,看书。但是这次,我打算用舌头来品味了。...

且将红楼锅里煮
文、西岭雪
常常有读者问我:《红楼梦》应该怎么看?看什么?

我总是回答:用眼睛看,看书。

这不是一句抬杠的话,是大实话。哪怕一目十行,看书也是要用眼睛的,而且是自己的眼睛。

但可惜的是,现在的人往往不大会使用眼睛来看书,而改成用耳朵听。听别人怎么说,怎么想的,以此代替自己的见解,渐渐他了解到的就不再是一本书,而只是一个故事,一个秘密,甚至一个历史悬疑。

关于《红楼梦》的版本、作者、写作起源,历史上一直有诸多争端。惟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在《红楼梦》成书之际,就有包括脂砚斋在内的一些人,在一边看,一边抄,一边加以评点。因此,脂砚斋的评语,就成为了我们读懂红楼、研究红楼的一个重要依据。

而对于只是看书、并不想搞什么学术研究的读者来说,脂砚斋则只是一个标志——就是说,带有脂批的红楼版本,才是相对较早、较贴近原著的版本。而其中又属甲戌本最早,庚辰本最全。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原笔,而是程伟元、高鹗的续貂,所以120回本又统称作“程高本”。程与高不仅仅是续补了红楼后四十回,还对前八十回进行了多处校改,使得很多段落背离原意。研究红楼的人,一定会首先研究脂批本,而普通读者买到和看到的,则大多是120回程高本。这就是很多读者问“为什么我看到的版本好像跟红学家们看到的不一样”的缘故。

所以,如果读者想得出自己更个性的理解,读红楼,首先要读脂批本,多读,熟读;在此基础上如果愿意再做进一步研究,再去参考红学诸家的议论、评述,但不必以仰视的态度,而完全可以当成一个读书会的朋友来倾听、思考、比较、接收,保持平常心,才能读好书。
我编剧的《红楼梦音乐传奇》

有人说,《红楼梦》之所以会如此迷人,是因为未完,给人无穷遐想。

我不是很赞同。

因为作为一个从九岁开始就捧着红楼一读再读的读者来说,我当时最关心的并不是结局(因为以前是把后四十回当成真结局来理解的),而是沉醉于大观园中的那种氛围,沉迷于十二钗的那种风采。

小时候患有自闭症的我,当时是把《红楼梦》当成自己一个隐秘的精神庇护所来崇拜着的。每当极度的厌世情绪袭来时,我就会缩在屋子一角,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化身大观园中一员,过着与现实不一样的人生。

而《红楼梦》所以会具有这样的魅力,就是因为其中每个人物的刻绘都太鲜明,太生动了,宛如同伴。我把红楼中每个人都想象成知己,不仅是钗、颦,亦有凤、纨,甚至芳官、龄官这样的小丫头,她们对于我好比真实的存在,我们会拌嘴再和好,然后相约了一起去斗草,捉迷藏。

这世上再没有第二本书能带给我这样强大的精神享受,给我这样的安慰与陪伴了。
奇就奇的是,四十年后,它的魅力依然不减。今时今日,我早已成熟得足以保护自己,但是《红楼梦》仍然博大精深到让我可以随时融入,自得其乐。那些钗、黛、凤、纨也仍然亲昵而陌生,等着我和她们进一步熟悉、接触。

甚至,当我在职场、人际上遇到某些纠葛时,会不由自主想到红楼中的人物,似乎所有的关系都可以在书中一一找到对应,并且有合理的解决方法。

因此我曾在主编的《爱人》杂志上开辟“职场红楼”专栏,用红楼人物比喻职场关系,给年轻的读者朋友以借鉴。

这后来成为每个月评刊得票最高的一个栏目,我也稀里糊涂地成了职场问题解答人。
我编剧的昆曲《宝黛红楼》剧照

但事实上,我并不认为我所解读的红楼人物就是对的,这只是一种借题发挥,是题外话。

近十年来,我除了写作与红楼相关的书,还把《红楼梦》搬上了舞台,改编为昆曲和音乐传奇;我甚至在生活中还原了一个大观园——西周私塾,每年召集一些对诗词有爱好的人,来到些山滴水之区,林泉楼榭之间,吟诗,联句,品茶,听曲,一边传承诗词格律,一边圆了自己的红楼梦。

所以,读书对我来说是游戏,是快乐,是把身心投入书中后的一种再生。读熟红楼,深入浅出,完全可以把它当作职场宝典、爱情信箱、人生导航……或者任何能给你启迪的良师益友。
但同时,我们必须记得,对《红楼梦》这本书来说,它始终就是一部小说。必须正视这一点,才不至让自己走火入魔。

只是,如果真想读懂它,就不只是原著本身,还要同时读一点清史,了解一下昆曲,再学习下格律诗的写作,顺带着对明清同时期小说、时代背景、审美情趣多做些了解,举凡园冶常识、家俱品味、饮食习惯都能涉及一些才好。

难吗?其实不难,都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那你何妨以它为词源,顺着这条线去涉猎百家,把《红楼梦》当作一部书海导航,不亦乐乎?
最近,因受邀参与央视一套的美食节目《中国味道》,作为文史达人,与红楼菜传人牛楚轩大厨成为搭档,共同还原红楼中的一道美味:豆腐皮包子。

当主持人张腾岳问我最喜欢红楼中哪个人物时,我回答:对于一个把原著看了数十遍,既探佚又续写的人来说,大观园里每个人物都是我的玩伴,我在他们身上活了无数次,早已不分彼此,视同家人。

这也是大实话。

四十年来读红楼,续红楼,演红楼,红楼情结早已渗入我的骨肉灵魂,不可分割。如果将我对红楼的所有记忆剔除,只怕我的人生都会变得不够完整。

而这次节目,又带给我新的创意,要尝试不仅用眼睛看,还要用舌头尝,品味不一样的红楼,写一本红楼食谱。
起初听说我要上一档美食节目时,朋友们爆笑了起来——我这一年365天至少有100天在吃方便面的“泡面姐”,生平不愿意为了一个“吃”字耗时耗神,灶台的边儿都不沾,竟要去电视上指点做菜?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如今,我竟然还要再次拔老虎牙,这一双手十指不沾阳春水,每日只知敲键盘,此时纸上谈兵,竟然打算写菜谱,不知又要跌碎多少人的眼镜,笑掉多少人的大牙?

好在,我有牛大厨。

我们分工合作,任务清晰:饮金馔玉的活儿归他,画饼充饥的事儿归我。且将文字锅中煮,粒粒珠玑桌上珍。

让我们合作一席色香味韵的红楼盛宴,以飨我亲爱的读者,所有的红迷雪粉,以及素不相识的吃货朋友们。

用舌头来品味红楼,你们可期待么?


    关注 西岭雪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