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难的是配合他人

 

提问:夫妻俩碰个杯,谁的杯子应该落更低?...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前几天看《欢乐喜剧人》,岳云鹏人气爆棚,一出场就是各种山呼。我也是冲着小岳岳去看的这个节目。

孙越经常被小岳岳调侃,这是相声里的惯用手腕。我记得一个段子,小岳岳问:“相声的四样基本功说学逗唱都有什么?”孙越懵比了。小岳岳指着孙越对观众说:快拍,这模样就叫“傻”,你看看他那个傻样。

我很喜欢小岳岳这种贱兮兮的路线,特逗。和文松完全不是一个路数。从来不觉得喜剧节目里男装女或者女装男是什么有趣的梗。

节目表演完了,小岳岳和孙越走到郭德纲旁边,唠两句心得感想什么的,再从旁边下台。我注意到,自陈心路的环节,孙越从来一语不发。他就那么平平静静地站那儿。下台的过程中,小岳岳一路弯腰和观众击掌,再次掀起了一阵小小的热潮,而孙越还是那么平平静静地走去了后台。

仿佛现场所有山呼的喝彩都和他没关系——也许,确实是没关系。很多观众应该和我一样,都是冲着岳云鹏去的。以至于我平时根本就没注意到“孙越”这么个人!

偶然发现这个细节后,我对孙越肃然起敬。

他们演过一个《不忘初心》的节目,于谦在里面说,多少喜剧演员败在逗哏、捧哏这个问题上。当时只当一句政治正确的说教,回头想想这里面学问很深,渗透着很难得的修养。

俩人默契的配合、台下多少次切磋排练,共同奉献了一台优质的节目,但观众们的注意力往往就在逗哏身上,唯有如此,才是逗哏和捧哏共同的成功。我不知相声界薪资内幕,但按常理,一台演出下来,小岳岳应该挣的也更多。

面子和实在的收益,都被逗哏占去了大半,多不公平哪?凭什么啊?——放明星身上,我们会说“谁让他腕儿不够大”,或者“观众喜欢谁就是谁”,“实力说了算”。若同样的事情放我们自己身上,恐怕一般人没几个能咽的下:谁的实力大还不一定呢!凭什么!
二.
《步步惊心》刚出来那会儿,我也去追剧了,后来对吴奇隆陷入了狂热的迷恋中——可是他刚出镜的时候我一没认出他是谁,二也没觉得他帅。完全没有男主光环的一个形象。

后来才知道他是小虎队的——关于小虎队我只能认出来苏有朋啦。

这种狂热让我把那段时间能找到的,和吴奇隆或者《步步惊心》有关的所有综艺节目都挖出来看了一遍——这种事在我个人史上还是头一回。

在一期节目里,主持人邀请了吴奇隆、刘诗诗、林更新聊天。从头到尾都是吴奇隆和刘诗诗的心得感想体会,林更新一直坐着,像个观众。节目结束的时候镜头扫过去,他微笑着做出挥手告别的动作——这是他在整个节目中最有存在感的镜头了。

当时就有点觉得节目组欺负人,既然不打算让人家说话,为什么请人家过来?凑数么?

虽然林更新在《步步惊心》中的表现确实生涩而别扭,让我频频出戏,但林更新对着镜头做挥手动作的时候,一瞬间还是有点心疼他那时的感受。整个访谈过程中,镜头偶尔扫到他,他都是在专注地听,面带笑容。

如果说在戏里,林更新被定位为一个配角,没什么好和主角争风头的,那么在这个节目里,他妥妥的就是个“垫背”,就是为了衬托吴奇隆和刘诗诗的精彩而来——哦不,这个任务是观众的。他为什么坐在那里?也许仅仅是多了把椅子,或者场地闲在那儿有点空吧。

不管他心里是否满意这样的设定,或者是鼓励自己说“新人能多多露脸就不错”,他还是把这个派给他的角认真完成了。摊明星身上,这事儿不难。从跟班混成腕儿,一路上都是这样的摸爬滚打。摊我们凡人身上,就不容易了。

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王国里,我们个个都是自封的大王。
三.
在考研结束、等着开学的那几个月里,我天天打羽毛球,把汤姆斯杯等羽毛球重大赛事的一些视频也挖出来看了一遍。林丹当然厉害,看着很爽很刺激,看多了以后,我的立场慢慢就转移到鲍春来身上了。

等九月开学后,我就很少再关注羽毛球赛事,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看视频。但鲍春来有句话一直很深地留在我脑海里。在一个访谈节目中,他说:“在国家队,我的位置就在这里,我把我应该打的球打好,就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大意)如果林丹是单打老大的话,鲍春来就是老二,那个问题非常含蓄,但指的就是这方面。

鲍春来赢过林丹,但这似乎并不重要。我翻看过很多鲍春来和林丹对决的视频,总希望鲍春来能赢。因为自己狠狠失败过,才能特别体谅失败者的感受。

但鲍春来并不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鲍春来的名气甚至都比不上林丹的CP李宗伟。在集体比赛项目中,他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无论如何,光环都不是他的。

很多年后,人们谈起林丹,也还是会津津乐道这个“超级丹”的种种,但鲍春来的名字很快就会被遗忘。

有很多类似的段子,比如世界第一高峰我们都知道,但第二高峰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因而用来鼓励我们要争得第一,仿佛“第一”才是价值唯一的体现。这种看似很能激发奋斗意志的段子,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有问题
四.
我开始注意到这些并不是处于光环正中心的人物,都是拜考研失利所赐。有些道理,不被狠狠教训一遍,终归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的。

以前常听到一种批判国民性的说法,说中国人不擅长团队合作,总喜欢窝里斗云云。每次看到这种话,我都自以为是地觉得,不,我不要这样,我要成为一个很能与别人合作的人。

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两个人各自有想法,都有合理性,听谁的?任务遇到了挫折,谁背锅?任务成功了,谁是头功?这些问题没有一样不在拷问着我内心深处那个骄傲自负的我执:我说的明明有道理,当然听我的;如果当时按我的想法来就不会这样;我的贡献最大当然我是头功。

在知乎日报里,读到过一个有趣的数据。当我们让一个团队里各个成员来给自己的贡献度打分的时候,最后所有人的分数总和是大于100%的,人数越多,超过的比例越高。——这是一个发生在外国的测试,所以人性有些方面真的是普世的:我们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对团队的贡献。换句话说,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自己想的比我们实际更重要。

甚至,我们宁可承认自己的能力仍有缺陷和不足,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能力不如我们身边这个寻常普通的拍档。一旦涉及我们和另一个人的比较,自尊心的高度下调一分一毫都像是原则问题,必须寸土不让。

在酒桌上有个礼仪,说是碰杯的时候,如果对方级别、地位比自己高,酒杯应该放得更低。在级别、地位、辈分一目了然的情况下,这没什么好说的,即使内心不服,也不得不逢场应付。然而如果是两个平辈之间呢,比如孙越和岳云鹏举杯,谁的杯子应该落得更低?

在家庭中,夫妻俩碰杯,谁的杯子落更低?工资更低的或不挣工资的?个头更矮的?学历更低的?原生家庭更穷的?

但愿这个问题不会引来N多纷争。然而如果是息事宁人的“咱家里谁能拗过你啊,当然你最大了”,也不会让另一个人觉得舒服。
五.
佛说,人的很多痛苦,都源自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高。能够配合别人,首先是要放平心态,做事就是做事,不是为了显得自己有能耐;出力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好,不是要争功得奖挨夸。潜意识里如果放不下“比过别人”的念头,做事情就会磕磕碰碰,任何团队中都会裂痕四起。做了事,出了力,最好戛然而止,不再横生枝蔓去求取关注,不过问公平不公平——就像孙越、林更新和鲍春来那样,就是难得的修养。

当然,我相信,他们也许都有过烦恼和不平,但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慢慢调伏了烦恼,顺平了心绪,才能心平气和地在自己的位置上继续发光出力。在他们的生活中,主角、配角的分工一目了然,而凡人的日常琐碎里,实在是很难分出伯仲。到底谁比谁更重要?

“放低心态,配合他人”——心里那道坎,像呼出一口气似的,说跨过去就跨过去了。真跨过去了,看开了,放下了,自己身上一块肉都不会掉,倒是心头一束阳光啪地打了进来,敞亮了。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六.
和“配合”很接近的另一个词,是“迎合”。和主动的“配合”相比,“迎合”就显得特别刻意,虚情假意又别有所图。不迎合还好,多少还能沾得一点“耿直实诚”的边,一迎合起来,马上拒人千里,永远让人提神戒备。

“配合”打根底里是一种真诚,是静水流深的平静,是百川到海的澄明空阔。配合,是一种对自我和他人的双重接纳。说得再深一点,是一种爱。不仅是对他人、对集体、对任务的爱,也是对自己的爱。因为爱自己,所以不给自己设藩篱和障碍,不自找烦恼和纠缠。

而迎合,则是曲意逢迎,投其所好,骨子里是虚伪和假装。总是迎合别人的人,自己也不会痛快。被迎合的人,要么是迷醉在掌声喝彩中,等曲终人散、人走茶凉的时候,曾经享受过的风光都应验了那句“出来混,早晚要还的”;要么是尾随唱和者众,却身陷沙海般孤寂。何苦来的?

再说了,团队中能迎合上司,讨巧卖乖,在家里呢?孩子迎合父母,则必然损失快乐无忧的童年;夫妻中一方迎合另一方,总感觉背后有更多的压抑和委屈,夫妻感情的小船风雨飘摇。
七.
回想起我小时候,到上大学,有关“配合”的教育是很少的。这个词总是出现在诸如“有关部门多方配合”、“感谢您的配合”等等套话里。很少让人真切地思考、实践如何去配合他人。在家里,作为孩子当然要听父母的;在学校,作为学生当然要听老师的。在地位有高下之别的时候,根本谈不上“配合”的修养——我们只需要“服从”。

同学之间,处得来即为朋友;处不来就离远点,彼此看不惯就当陌路好了,倒也天下太平。可是等到了宿舍里,到了更复杂的团队中,到了必须和看不惯的人相处,或者是成年后和父母相处、和伴侣相处的过程中,若没有主动配合他人的念头,总要平地激起太多纠纷。

所以几年的求学生涯里,我和室友闹过不少矛盾。本科第一个宿舍的室友里自然有人中极品,后来闹得是鸡飞狗跳,就差没扭打起来。读研的时候也碰到了一个女中豪杰,全寝室人对她陷入忍无可忍,重新再忍的死循环,也还是我站出来和她有了正面冲突。╮(╯▽╰)╭

有赖学佛的机缘,让我思悟、反省了这块我执的症结。读研的时候虽然也和那个室友撕破了脸,散伙酒上却终还能一笑泯恩仇。我倍感欣慰的是,我能主动提起这茬,并道歉说是我自己脾气太爆了,而她也十分感慨,总说是她不懂事,做得过分。

我并不觉得那是喝酒的缘故,而是,感恩佛法的教育,我试着提醒自己多多去放下——干的活多、扫得地多,又是多大事呢?

看得再开点,谁有义务围着咱转哪?
八.
有次去龙泉寺,很多信众问法师,吃素了以后和家人有矛盾冲突的问题。法师说了一句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

一个学佛的人,应该是一个最通融的人,一个令家庭、团队和谐起来的一个人,一个不给别人添烦恼的人。

有时我遇到些不知怎样应对的场景,想想这句话,心里就有谱了。对于不信佛的人来说,把这句话里的“学佛”换成“有修养”,也就说得通了。

而“给别人添麻烦”的这个“别人”里,其实也应该包括自己。

做一个优秀、杰出、有能力的人,很难,更难的是诚心配合他人。最难的是配合距离自己最近密的家人。

何妨劝自己,先去这样努力试试看?
—————————————————————
—————————————————————
我叫葱葱酱,
一个大龄文艺女青年
一只在人海里挣扎生活的小人物
聊聊天,做做饭
偶尔唱歌,偶尔抱怨
很高兴,我的声音,有你的听见。
长按二维码,让我们来一起唱歌跳舞吧。
为什么不呢~


    关注 葱葱酱的叨叨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