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阅读理解,永远不会理解

 

。初中生未必具备成熟作家那样对长篇小说的拆卸能力,但对一篇文章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如果这篇文章改由你来执笔:你如何进行的内容的重组呢?...

文 | 颜语


微信搜索一堂作文课 关注七个老师


在中考作文当中,和作文有着相似地位的一道题叫做阅读理解。有人认为:语文就是阅读和作文两者构成的。这是有道理的,尽管一些基础知识、诗词赏析等有着独立性,但终究逃不脱阅读理解以及运用(写作)的范畴。但常识告诉我们:有些学生长期的阅读,始终没有向能力转化,读了一大堆,但效果不佳,虽然阅读了,但始终没能理解。什么情况下的阅读理解是无效的呢?

扫描式阅读常常是无效的,虽然对一部分来说,快读、跳读等扫描式阅读不妨碍什么,但对大部分初中生来说,细致阅读以检索有效信息,并在阅读理解这道题中得到满分,是不能过分牺牲速度的。你发现没有:当你快读之后,形成的印象十分模糊,遇到回答问题时就变得模棱两可,不敢下笔了。这样的阅读理解,是没有效果的,你要么重新再读,要么干脆放弃,答案也就信马由缰咯。

和扫描式阅读相反的,则是超细致的龟速慢读——每一句话都想上半天,阅读一篇下来,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这种阅读看似细致、注重细节,其实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容易陷入到文字的汪洋大海之中,不能自拔。等到你回答题目的时候,没准考试的时间已经到了,或者已经耽误了后面的作文题。这种龟速阅读不仅不适合考试,在平时的阅读当中,也不容易积累成就感,从而容易对阅读丧失兴趣。

既然快读不行,慢读不行,到底怎样的阅读才行呢?难道阅读只是速度的平衡练习吗?不是的。每个人的阅读速度固然有着一定差别,但衡量的标准以输入大脑的信息,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为关键,就这一指标而言,太快、太慢都不适合。

除了速度,还有更重要的,一是整体感知作者的构思情况,了解全文的结构,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作者从什么地方写起,以怎样的叙述方式,展开文章的叙述?作者沿着怎样的线索进行内容展开的?二是字词、句子的深层含义。其实,如果我们读的多了,就会发现:一个词语、一句话,放在特定的文章当中,常常有着特殊的深层含义,这也是许多阅读题考查的题型。但是,这里如果我们把握一点: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前的转化,我们就容易掌握作者的思想意图。比如一篇散文,语言常常是高度形象化的,作者写春风之美,这很感性,但内在的理解则可能反映作者愉快的心情,我们必须掌握由表及里,看透作者意图的能力。

对有些说明文,我们必须带着一些工具思维去看,比如常见的下定义、举例子、作诠释等说明方法,我们必须精确掌握它们的内涵,以及在说明文当中的运用。这样我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不仅会一目了然的看到作者行文的方法和动作,更能轻易的理解作者的意图。如果不能掌握这样的方法,就需要专项的方法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当然,说到底,阅读需要一种高度的综合把握能力,不能陷入一词一句的反复探究,以至于丧失了整体能力的提升。有的作家说,看别人的小说绘反复看,然后自己会在脑海中大拆大卸,重新组合。初中生未必具备成熟作家那样对长篇小说的拆卸能力,但对一篇文章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如果这篇文章改由你来执笔:你如何进行的内容的重组呢?



    关注 一堂作文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