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神武|八仙过海闹罗汉

 





鲁菜,是起源于山东的齐鲁风味,是中国汉族四大菜系之一,相对于淮扬、川、粤等影响型菜系而言,它是唯一的自发型菜系,是历史最悠久、技法最丰富、难度最高、最见功力的菜系。而在鲁菜中,一个极具特点、并在鲁菜乃至全国内占有精彩的一席之地的流派,便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府菜。无忧今天要说的,便是在孔府菜“孔府喜寿宴”中的首菜,手游里的“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闹罗汉

八仙过海闹罗汉是一道汉族名菜,属于孔府菜。原料多样,汤汁浓鲜,色泽美观,形如八仙与罗汉。作为孔府喜寿宴第一道菜,选用鱼翅、海参、鲍鱼、鱼骨、鱼肚、虾、芦笋、火腿为“八仙”。将鸡脯肉剁成泥,在碗底做成罗汉钱状,称为“罗汉”。制成后放在圆瓷罐里,摆成八方,中间放罗汉鸡,上撒火腿片、姜片及氽好的青菜叶,再将烧开的鸡汤浇上即成。

关于孔府菜
孔府,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世袭家族。两千余年,历百余代,常有帝王加封。在孔府日常生活中,孔府历代主人遵循先祖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遗训,对饮食要求精益求精,日常生活极其豪奢,此外还常迎迓圣驾,接待各级祭孔官员,因此孔府饮食酒宴频繁而讲究。再加上历代掌灶名厨对孔府菜不断丰富和发展,使其烹饪技艺达到了高超水平,创造力丰富多彩,并具有浓厚乡土风味的名馔佳肴,使之成为独树一帜的“公馆菜”。从汉初到清末,历代的许多皇帝都亲临曲阜孔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皇帝就去过七次。至于达宫显贵,文人雅士前往朝拜者更为众多。

历史典故
相传,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太千秋”,也就是第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之母的大寿之期,孔府内进行祝寿活动长达二十天。每天从早到晚,频频设宴,共摆下了四百六十九桌各类不同规格的宴席。“太太千秋”之日,内厨专门制作了一桌异常丰盛的寿宴。为了羸得老太太的欢心,主灶的厨师独运匠心,制作了一款与祝寿活动相吻合的菜品,作为第一道热菜上席。此菜精选八种海鲜山珍原料,按八个方位平摆于特制的汤盅内,在八种原料相交的中心处,用鸡泥制作了一个犹如“罗汉钱”开状的鸡肉饼,摆在上面,然后冲入孔府特有的“三套汤”即成。此菜不仅用料高档、品味清鲜,而且原料拼摆井然有序,色调和悦。

是日寿宴设在戏楼前面。老太太一边看戏,一边品尝着美味佳肴。当侍宴者把厨房制作好的第一味菜肴献之桌上的时候,恰巧戏台上的锣鼓敲响了。一时间,鞭炮锣鼓齐鸣,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老太太见上来的菜肴与以往不同,心下已有三分喜欢,就顺便向侍宴者询菜名。侍者答曰:“八仙过海”。陪坐一旁的“衍圣公”,觉得菜名虽有雅意,却仍和当时的气氛有点不合。但见中间有一圆形肉饼,就问:“此饼何名?”答曰:“罗汉鸡饼”。衍圣公听后便道,此菜正该叫作“八仙过海闹罗汉”。这菜名一改,老太太愈加高兴,把厨师大大称赞一番。“八仙过海闹罗汉”一菜也因此流传开来。

鲁菜以其雍容华贵而又中正大气得以流传至今,而孔府菜则更是其中之最。作为孔府喜寿宴首菜的“八仙过海闹罗汉”也是深得鲁菜精髓,华贵而不失大气。这正如我们中华文化一般,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沉淀,饱经打磨,最终呈现出其华贵大气的一面,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相关推荐:

舌尖上的神武 爱吃有什么错?


舌尖上的神武 幸福的长寿面



    关注 神武手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