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伊朗吗 八里台本周放映《推销员》

 

你,了解伊朗吗?提起伊朗,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前几天男足的中伊大战,反美斗士内贾德,伊朗核问题,还是《逃离...





你,了解伊朗吗?

提起伊朗,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前几天男足的中伊大战,反美斗士内贾德,伊朗核问题,还是《逃离德黑兰》,《我在伊朗长大》等西方视角下电影里那个被战争,宗教,暴政笼罩的国家?

2007年法国/美国电影《我在伊朗长大》剧照
伊朗,真的像西方电影所描绘的那样,闭塞,极端吗?2017年,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继《一次别离》之后凭借《推销员》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许,从摄影机的视角,我们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伊朗。

伊朗,其实和中国很像,相似的悠久历史,相似的历史上的庞大帝国,甚至,相似的电影审查制度。

伊朗的电影审查制度,和中国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多在国际上声誉极高的电影,在伊朗国内反而会因为重重审查,或被阉割,或无法上映。政府对政治,宗教,女性,历史等敏感题材的限制也严重阻碍了伊朗电影的发展。曾在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获过多项大奖的伊朗著名导演贾法·帕纳西就曾被政府以危害国家安全的罪名判处6年有期徒刑,以至于当他获柏林金熊奖(《出租车》)时,无法亲自去领奖。

2006年贾法·帕纳西导演电影《越位》剧照
伊朗本国的电影发展较晚,最早的伊朗国产电影可追溯到1930年。伊朗早期电影很大程度上受到好莱坞的影响,但随着新浪潮运动传入伊朗,伊朗涌现了一批带有本土特色的导演与电影,伊朗电影也逐渐进入其他国家观众的视野。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使得伊朗电影的发展中断了许多年,随之而来的严苛的电影审查也将伊朗电影局限于很少的几个类型中。在此背景下,很多伊朗导演另辟蹊径,拍摄了一批质量上乘的儿童片,如贾法·帕纳西的《白气球》,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以及中国观众比较熟悉的马基德·马基迪的《小鞋子》(又译《天堂的孩子》,豆瓣电影No.61)

1997年马基德·马基迪导演电影《小鞋子》剧照
进入新世纪后,伊朗电影继续蓬勃发展,并在多个国际电影节大放异彩,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由阿斯哈·法哈蒂执导的《一次别离》,最终斩获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柏林金熊奖,以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一次别离》在伊朗特定的政治宗教背景下,把受过高等教育的伊朗中产阶级与底层民众之间的隔阂,以及伊朗传统家庭中丈夫与妻子的隔阂,世俗与宗教的隔阂,描绘的淋漓尽致。冷静的镜头下面隐藏着导演对伊朗社会的思考。一方面,很多伊朗导演取材于伊朗社会的普通人,从中剖析着伊朗的社会构架,两性关系,政府与人民的关系等,使得更多其他国家的观众了解伊朗;而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批评有相当一部分伊朗导演为了个人名誉,不惜卖国求荣,故意抹黑伊朗国家和政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对于我们一般观众来说,伊朗电影是一个了解这个国家的好机会。

2011年阿斯哈·法哈蒂导演作品《一次别离》
在今年的《推销员》中,导演再次把镜头瞄准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妻——伊麦德和蕾娜上面。男主人是中学教师,下班后还和妻子一起参加话剧团的演出,日子过得很惬意,可以说有钱也有闲。夫妻俩因为自家房子成为危楼而临时搬到一栋小公寓里,有一天妻子被闯入的陌生人袭击受伤,从此精神受到很大刺激。愤怒的丈夫根据罪犯留下的证据一步步追查。然而,妻子的眼泪,同事的关切,邻居的目光,学生的提问,以及自己作为男人的自尊,也一步步地把他和他周围所有人拉向深渊。

等一下,这片子不是叫《推销员》吗?关推销员什么事?

1985年的美国/西德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推销员之死》
中文的翻译来自影片的波斯语片名,而法国则译为《Le Client》,意为顾客,两者侧重点略有不同。至于为什么这部电影叫《推销员》,这里就不得不提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世界经典话剧《推销员之死》,这部话剧也正是《推销员》中夫妻俩排练的话剧。剧中的男主角推销员威利一辈子兢兢业业,年老却被老板辞退。威利努力地维持着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梦想,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悲剧的结局。威利的死,象征着美国梦的幻灭,也是那一个时代的缩影。《推销员》中的男主人也许没有想到,生活居然这么轻而易举地,使得一个小布尔乔亚,沦为自己参演话剧中的推销员。

《推销员》剧照,这个造型是不是有点像吴秀波
4月8号晚6点半,学活420.等你来看!


    关注 南开大学电影协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