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你会不会带着霍乱离开?

 

霍乱时期的爱情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王菲的《流言》中有句歌词“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简直...

霍乱时期的爱情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
王菲的《流言》中有句歌词“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简直是对《霍乱时代的爱情》的最佳注解。

趁着下雨天忙里偷闲看完了这本书,如果说看完《百年孤独》是彻骨的寒和肆意的孤独,那么看完这本书,唯一的感觉就是被掏空了,好像你在看完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之后,自己也苍老了几十岁。隔着过往,你能看到你在时光彼岸,变成一个又一个的你,然后无数个你静静地看着你自己走向另一端,不动声响。你知道你终究有一天也会变老,像费尔米娜一样,变成了一个头发花白、眼神不再明亮、逐渐习惯日复一日平淡生活的人,但是你却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像她一样幸运,染上一场霍乱般的爱情,自始至终,带着它死去。

马尔克斯是个伟大的作家。永远都是平实的文字,背后却是汹涌澎湃的浪潮。每一个人都会被卷入其中,挣扎,然后忘记呼吸,直至窒息在没有翻涌的平静中。他爱她。尽管半个世纪之后的她,已经不是他记忆里那个有着明亮目光的姑娘,尽管她抬起头来看他的时候,再没有记忆里暖暖阳光洒在身上,尽管当他吻上的唇,已经能感觉到颤抖的暮气,他依旧爱她。这爱,跨越半个世纪的长河,跨越他半个世纪的浪子生涯,跨越他在每个女人身上对她所寄托的思念,终于从燃烧心头血般的灼和痛,化作了温润人心的暖。他不再问为什么,他不再害怕,不再恐惧,甚至不再担心死亡,他变得安静而又炽热。炽热到让两个行将就木的生命绽放出夺目的光芒,不是烈阳,而是晚间的霞,美得惊人。

费尔米娜是幸福的。她一生中遭遇的两个男人,一个给了她断续多半个世纪的爱,一个给了她世俗中体面的安静。很多人终其渴望的不过是其中一种而已。但她又是痛苦的。她在最炽热的时候,被世俗推向神坛,做了几十年体面祭品。而最后她竟也一度习惯了这样的安静。但是幸好,最后的最后,她依旧找到了让她生命延续下去的力量,找到了富有激情的自我。即便那时的她,已经年华不在,已经暮色苍苍,但幸好还不晚。毕竟比起在日复一日的沉湎回忆中死去,有爱有激情有希望简直就是再好不过了。

真好。这样的爱情真是让人动容。有人说,爱情就像鬼。可能的确是。因为你即便遇到了,那可能也会因为恐惧、害怕、捉摸不定而没有办法坚持下去。有几个人能够像阿里萨那样,持续几十年一如既往。尽管他并不是专一的男人,他滥交、花心,他的心房像旅馆的房间一样多,但即便这样,费尔米娜也依旧是他房间里最高贵的姑娘。在几十年后,他所经历的女人都像泡沫一样,衰老破灭,他依旧只爱那个她。即便,那个她,他的公主,在年华的流逝中也成为了没有了朝气的女人。那又怎样,她是她啊。

故事可能就是故事吧。据说马尔克斯写这本书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八十几岁的老人,在儿女双全各有家庭的几十年里,一直保持着一年一次“偷情"的状态,而有一天他们见面时因为抢劫而双双被害。马尔克斯当时已经是年过半百的老人,我猜,他当时肯定想起了他年轻时喜欢的姑娘,想起一些他以为已经淹没在记忆深处的细节,然后写下了这本书。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人怎么刻画爱情。而今,马尔克斯也不在这个世界了。不知道他终前,有没有遗憾,没有带着他的霍乱离开。

爱情和死亡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两大主题。而他们揭示的,都是人性最深处的孤独。爱欲也罢,生死也好,只有在与孤独相契时才能迸发出悲壮的色彩。以前一直动容瑞德对斯嘉丽的爱,其实又怎么不是求而不得的孤独,是随风无处寄托的飘;而斯丝克里夫对凯瑟琳的爱,则是在失去爱人的孤独中化作了山庄上空呼啸不止的烈风。倘若不经历蚀骨的孤独,是不是所有的美好都恍若失了根基。现代人都说要爱情,可是大家却越来越害怕爱情背后的孤单。一害怕就质疑,一恐惧就撒手。想来这才是爱情之所以柏拉图的原因吧。

嗯。就这样吧。等我七老八十,如果有机会,我一定告诉你这个故事。
投稿方式:
①喜爱的书籍,原创的文字
②文字、音频均可
发送至我们的邮箱
2660102496@qq.com
注明【投稿】
往期以书会友:
北京站 | 北京站第二期
 珠海站 | 南昌站 | 上海站 | 深圳站
南京站 | 成都站 | 杭州站 | 西安站
广州站


    关注 一个人的书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