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講堂 No. 30】立體主義

 

藝術講堂,分享藝術小知識。...



点击上方蓝字 可以订阅哦!
也許在一萬幅畫中有一幅應該活在人們的讚美之中,一代一代相傳,直到消褪、黯淡得難以辨認,或是那畫布徹底腐朽。

——(美國作家)霍桑

【立體主義】
《亚威农少女》

畢加索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立體主義(Cubism)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運動和流派,又譯為立方主義,1908年始於法國。立體主義的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許多組合的碎片型態為藝術家們所要展現的目標。藝術家以許多的角度來描寫對象物,將其置於同一個畫面之中,以此來表達對象物最為完整的形象。
《曼陀鈴》

喬治·布拉克  倫敦泰特藝術博物館藏


立體主義由當時居住在法國巴黎蒙馬特區的喬治·布拉克與畢加索所建立。立體主義是富有理念的藝術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種幾何形體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組合所產生的美感。它否定了從一個視點觀察事物和表現事物的傳統方法,把三度空間的畫面歸結成平面的、兩度空間的畫面。明暗、光線、空氣、氛圍表現的趣味讓位於由直線、曲線所構成的輪廓、塊面堆積與交錯的趣味和情調。
《巴黎春天》

喬治·布拉克


1908年,西班牙畫家畢加索(1881—1973年)在巴黎展示的一幅作品《亞威農的少女》被認為是立體派的問世之作。在反傳統的意義上,立體派比野獸派可謂向現代美術更進了一步。畢加索一生所受的影響較多,其中塞尚的晚期作品和非洲的雕刻藝術對其形成立體主義的影響最大。塞尚把物體概括成結構和體積給了畢加索將自然物體概括成圓錐、三角、圓球、圓柱的啟示;非洲雕刻使得畢加索找到了反自然特徵的靈感,解決了在單個形象中如何並存幾個不同視點的難題。在作品《亞威農的少女》中,畢加索用不同的透視方位和不同的光源打破傳統的空間表現的法則,用飽滿的構圖將五個女人體擠壓在表不同視點的空間里,給人以種全新的空間感受。油畫《格爾尼卡》表達的是畢加索對1937年德國對西班牙人民犯下的的罪行的憤怒。油畫中大量使用了蘊含痛苦和恐懼意義的淺青、淺灰色調,畫面人物仍採用了立體派的表現手法,將人物悲慘、絕望的各種神態和形象加以誇張變形並進行透疊,人物的質感猶如岩石般凝重。《格爾尼卡》充滿了了一種緊張的張力,簡明的黑白色調渲染了畫面的悲壯情調,強烈地震撼了觀眾。
《杯子、報紙和酒瓶  》

胡安·格里斯 1913年


在畢加索一生中,始終高漲着澎湃的創作熱情,他總是嘗試用各種不同的藝術手段進行表現,油畫、雕刻、拼貼、陶瓷等手法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畢加索的創作生涯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藍色時期、玫瑰色時期(又稱為粉紅色時期)、立體主義時期和新古典時期,其中立體主義時期的成就對現代美術的影響最大。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耀元工作室

一起分享傳統文化的点滴


    关注 耀元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