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看到了对方的一瓢水,殊不知人家是片海

 

做一片汪洋大海,这是给自己最好的勉励。...





上个周末,我参加了一个互联网行业的线下沙龙,有一些感触。其中有一个主讲者,约摸四十来岁上下,衣着普通,完全没有所谓的大佬气质,上台浅谈了下对时下正火的新零售概念的看法,谈不上有什么惊人之语,但演讲思路脉络清晰,谈到非常普通的企业管理软件行业,也是非常谦恭。同台的其他年轻的主讲者,要么故作高深姿态,要么大谈人性、科技革命历史这些大而泛的话题,显得很有吸引眼球。

会后,我主动上前和这位前辈沟通,不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他竟然是国内某著名企业软件的创业元老,要知道,那家软件公司在过去十年间,几乎拿下了百分之八十的市场份额,也成功的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作为元老级员工的这位看似普通的面前人,身价几何,可想而知了。

更让人钦佩的是,在本可以退休的年龄,他毅然出来,开始创业,也刚刚拿下知名投资机构的A轮融资。

我回到家,突然觉得,多亏自己会后主动去和这位前辈多聊了几句,否则,如果按照以前的习惯,可能就认为对方无非只是一个有多些经验的职场老手而已吧。

这种事情,我经历过数次,也让我不断地思考一个命题,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他人,避免错过和优秀的人结识。

1
缺乏耐心,收获的是低质量的人际关系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人际关系学里的错误说法认为,刚开始认识的三分钟,就决定了对这个人的终身印象。于是很多人就非常重视自己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甚至也拿别人的第一印象当成别人的固定印象。

这其实是一种思维偷懒。

要了解一个人,不仅需要多层次,而且需要长时间地去了解。这样你才能知道这个人的更立体地信息和更真实的形象。

现在这个社会很浮躁,大家好像都特别着急,典型的现象就是缺乏耐心的人喜欢标签化别人,比如形容某个同事,ta就是修电脑比较好。或者ta是一个很小资爱旅游的人。其实你不知道,那个你口中修电脑比较好的人,ta可能是一个某科技品牌发烧友,在圈子里是一个呼风唤雨的意见领袖。而你口中另一个“很小资爱旅游”的女同事,已经用笔名悄悄地出版了数本自助旅游的畅销书。

由于你缺乏对他人了解的耐心,这些背后的更多的事情你当然无从知道。

由于不知道这些事情,你跟别人的接触也会同样肤浅,停留在表面,为什么很多人在职场上积累了那么多所谓的人脉,却仍然什么用都没有,就因为你的人脉都停留在表面,你没有发掘出每一个人脉背后巨大的信息量。

不要轻易地给别人下论断,耐心点,去多挖掘那些你认识的人的更多的信息。

保持耐心,这是你提升对人的认知的最佳方式。
2
太容易低估别人,太容易高看自己


此处先来两个段子:

第一个段子是,如果让人们给自己的相貌打分,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在平均线以上。

第二个笑话是,你考98分,学霸考100分,你们之间的差距其实不是2分。因为你考98分是因为你只能考98分,学霸考100分是因为试卷满分只有100分。

看懂了吗?

第一个段子告诉我们的是,大多数人太容易高估自己。

第二个段子告诉我们的是,大多数人不能清晰地认清差距。

这是人的天生的弱点,我以前在职场上,看到一些同事写日常的工作报告,好像也就比我强一点点,表格无非是比我更规整一些,逻辑性好像比我略微严谨一些。

我错了,因为这仅仅只是日常的工作报告,当有一次,是一次特殊的更大范围的工作汇报的时候,我看到了我和对方明显的巨大的差距。从报告的分析深度,明显对方积累的行业认识非常深厚。从呈列的数据报表来看,数据分析功力也堪称一流。我只好自愧弗如,勉励自己快马加鞭,迎头追上。

这说明什么? 别人表现了三分功力,是因为那份任务只要求三分功力,而不代表对方只有三分功力,人家积蓄了满格的十分功力呢。

所以,看人想看准,千万不要仅从事情本身看,还要结合事情的背景看,你才能看得更全面。
3
让自己成为一片海,别成为别人眼中的一瓢水


有一种人,最为讨厌,就是一知半解,却喜欢到处招摇,冒充专家。这种人就是典型的一瓢水,是难以赢得人们真正的尊重。

而那些知道收放自如的人,一面默默潜自修炼,练就深厚内力,一面在各个场合点到为止,不做任何夸大的人,总时不时让他人惊叹。

哪种生存哲学更为高明?一眼得知。

虽然我们这个社会鼓励自我表达,但我们这个社会更缺乏的是真正的行家,而不是四处招摇的半瓶水人式。

我相信人们会在长远的时间线上,对一个人做出更客观地评价。

一个人最终赢得的声誉,是靠人传人的口碑逐渐营造起来的。

对于我们来说,要想越走越好,就要不断积累,无论是行业知识,还是职场口碑。

做一片汪洋大海,这是给自己最好的勉励。
—THE END—
桑叔

学点生活哲学,让自己别那么累


干货|职场|情感|家庭


    关注 面包阅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