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颂 记忆中的乡愁拼图

 

江冰:1982年毕业于原江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原中文系副主任,教授。现任职于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80后文学与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编者按:老南大人也许都还记得,1994年,中文系的江冰与历史系的邵鸿、哲学系的郑晓江号称南昌大学文史哲“三剑客”,他们高举“赣文化”的旗帜,发起“赣文化”研究,倡导建立“赣学”,编辑出版《赣文化研究》辑刊,在省内外形成一股声势浩大的“赣文化”研究热潮。

二十多年过去了,邵鸿老师任职于北京,江冰老师南下在广东,而晓江老师则已成故人。兰亭已矣,学士星散,不能不令人感慨,而“三剑客”传说也成为老南大人的美好回忆。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江冰老师的美文《乡愁似拼图》,既循“奇文共赏”之美义,兼怀“曲水流觞”之风雅。此文获全国“乡愁”多媒体散文征文大赛一等奖,尤可为江老师之贺焉!

记忆中的乡愁拼图
1
童年记忆里的故乡
福州,我长大的城市,我视为童年记忆故乡。

福州远郊马鞍军区大院,红砖宿舍楼,大门有兵哥站岗,田野有农伯耕地,山坡有军事战壕,山顶有雷达基地,楼后是野山环抱。春天摘桑果,夏天偷石榴,秋天扒杨桃,冬天打松果,前后楼养鸡,顺带种玉米。骑车冲大坡,猫身钻水道,石头战打破脑壳,学游水掉进池塘;男孩女孩界限分明,却在有月亮的夜晚,一块玩红军抓白军,女孩尖叫,男孩骄横,胜败终止于女孩全体逃进女厕所。

家家大门敞开,捉迷藏躲猫猫没有禁区,无邪的童年,就在马鞍大院,就在铜盘小学,就在福州城边。
作者在青山湖校区生物园前
2
小吃味道中的故乡


我对广州濑粉特别喜爱,第一次遭遇,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而我才来广州十年,为何如此?难道那小小一碗的濑粉中藏着童年,藏着家乡?藏着某种神秘的召唤吗?

细腻粉质的大米制品,加入海鲜和其他荤味,熬成一锅,可口鲜美。一回看电视节目介绍福州小吃锅边糊,突然醒悟童年记忆顽强,福州城的锅边糊与广州城的濑粉之间有某种相似性:米粉类、汤呈糊状、海鲜味道、滚烫入口。

而濑粉其实就是广州的米粉,这又让我回想南昌炒粉——当地早点加名菜。肉丝豆芽黄芽白菜梗加辣椒,铁锅大火快炒,师傅边炒边用锅铲下料进锅,锅铲一敲锅沿,佐料爽快进锅,哐哐哐!动作麻利,眼花缭乱;铁器相撞,声音悦耳。

南昌,我生活了十多年,炒粉炒螺丝是最深的印象。小吃里的故乡记忆,原来也是可以延续叠加,一如广州濑粉、福州锅边糊,南昌米粉。
中文系资料室
3
父母居住地即故乡


上世纪70年代,我的军人父亲从福州调往江西吉安。我从知青插队的福建转到吉安,翌年恢复高考,即离开到南昌生活。

父母居住的城市也就成了探亲的地方。一晃四十年,直至今年父亲去世,似乎都没有真正了解那座城市。我最后离去时写道:告别一座老城,告别一条小街,没有祖屋,没有亲戚。一个人的逝去或远离,只留下相识不久的邻居几声叹息。老城十年前就被重组,青年时代的回忆,徒留一盘炒米粉一坛瓦罐汤,难道食物记忆最顽强?走到小街尽头,默然佇立十秒,告诉自己,告别了——父亲居住的城市,几无牵挂,唯有怀念。

这个故乡其实是记忆淡薄的,但又是父母生活了半辈子的地方。
4
乡愁似一幅拼图


福州、吉安、南昌、深圳、广州,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的故乡地盘在叠加中扩大。

也许,这在当下中国已然成为一个广泛现象,尤其是哪些颇有游子气质的家族。没有故乡的游子,在城市里将愈演愈烈:祖籍地遥远了,出生地淡漠了,成长地换了若干城市场景。生存的四处漂泊——故乡于是有了第一第二第三。

其实,全看情感依恋,全看父母根系,倘若无有,倘若淡忘,故乡二字就可能被悄然抹去,就像儿时蜡笔涂画被白色覆盖,覆盖了,也就空白了。然而,大至地域小至生活空间对个人无可置疑的影响:毎个人都是那个地域那个空间里生长的一根青藤,一旦机缘相遇,一旦生命相连,哪怕短暂,即刻呈现差异性——那么鲜明,那么不可调和,背后依稀可见青藤生长的本土。那么质感,那么坚固!

全球化尽管惊涛骇浪,本土依然千年磐石,屹立不动。明乎于此,我心自安:有情感维系处即故乡,有记忆依恋处即乡愁。这是一幅色彩斑驳的乡愁拼图啊!





江冰:

1982年毕业于原江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原中文系副主任,教授。现任职于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80后文学与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冰教授长期致力于80后文学与新媒体文化研究。除了文学评论及文化研究之外,他还大力推广创意写作,并且以身示范,笔下的各类创作从不间断。
 

南昌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作者:江冰

南昌大学官方微信号:ncdxwx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南昌大学NCU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