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师,你也能|六次蝉联这项赛事全国一等奖!这样的成绩,赞赞赞!

 

向他们学习,做优秀的浙师人!...

1066所高校、14400支队伍
徐和平、李彦龙、倪浩组成的参赛队
从中脱颖而出,
捧回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一等奖奖杯,
而这,也是浙师学子组成的团队六次获得一等奖!

Q1:每两年举办一次,12年中6次获奖!意味着什么?



竞赛始于1994年,每两年举办一次,采取半封闭形式,每届全国一等奖的获奖比例仅为参赛队数的2%左右,这意味着浙师团队是连续六届获得该奖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往年的风采~
2007年,首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
2009年,第二次荣获该奖;
2011年,第三次蝉联全国一等奖;
2013年,全国唯一连续四次获得一等奖的师范大学;
2015年,连续第五届获一等奖,并创造历史最好成绩
2017年,我校已连续六届蝉联,在全国师范类院校中屈指可数!


▲ 历年获奖证书

Q2:作为师范类院校参赛、还蝉联六届一等奖,那么“6”?



“平时,我们有非常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来自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的倪浩说,在带着设计成果参加国赛复测前,他们需要通过校内作品设计与制作、省内测评、综合测评等。而校内的电子协会、智能车社团也成了培育他们的沃土。

▲浙江赛区比赛合影

Q3:“电子设计竞赛有其独特的魅力,赛题新颖、有挑战性。”——这次比赛和往届有什么不同呢?



这一届的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让人眼前一亮,与当下热点紧密结合,题型设置中有“互联网+”等电子新业态因素。对参赛选手的实践创新精神和基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太复杂,表示看不懂?
他们用一个公式来给你解释:
滚球控制系统=小球+平板+若干电路


控制小球在固定位置或者是按照一定轨道做简单运动。对小球位置的检测、跟踪、以及定位这些技术都可以被运用到工业、农业、航天等实际工程中。
wait!“他们”到底是谁?
小编给大家送波福利,还不快来围观!
徐和平

From: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141班

执行力最强,idea很多,是队伍中的“创意源泉”

主要工作是负责机械木板、小球的搭建与试行。在比赛过程中,被锐利铝型器材割伤手指,事后回忆起这一段“痛苦”过程,他却幽默地表示:“拿奖的喜悦早就把痛苦给淹没了。”

倪浩

From: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152班年龄最小,却担负起“队长”一职,许多杂事都由他协调处理

主要负责:编写代码,调试作品,还有与各种复杂的算法、数据打交道。遇到过无数棘手的问题,但背后的支撑却源于热爱,编写程序对于他来说,是最大的快乐。“放弃那一刻,就再也找不到开始的理由”倪浩坦言。


李彦龙

From: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141班

他是个“慢性子”,也是最细心的“雕塑者”

主要是负责电路和硬件。画草图能画好几个小时,同时,在比赛过程中,最精细的任务往往都是交给他完成,复杂的电路设计往往都经由他手。

说了那么多,我们还是要来学习一下:
这样的团队,是如何炼成的?
【争分夺秒,“四天三夜”出精品】


在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五楼的实验室里,三人需要在四天三夜中制作一套“滚球控制系统”。队员们花了半天的时间大致构思方案,然后就开始不断地搭结构、优化方案。



“这套系统听起来简单,但其实很复杂。” 来自工职学院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的倪浩说,滚球控制系统主体部分是由底层驱动控制的一块平板。队员们通过底层的机械结构控制平板,让板上的小球作三角形、圆形、五角星形轨迹运动。“小球运动时一定要经过某些定点,最终要停在某个圆内,而这个圆的半径与小球的差不多。”


在实验室奋战的日子里,队员们每天凌晨3、4点睡觉,早上7点起床,争分夺秒地对系统进行优化。“我一般吃饭只要5分钟。”倪浩笑着说。
【基础扎实、技术硬,难“啃”的东西都不怕】
“滚球控制系统对精密性要求很高,我们的机械结构大改了5、6次,平板也换了很多次,更不用说小球了。”不同材质的小球质量、摩擦系数不同,运动的效果也不同。队员们先排除了材质不够均匀的木球,又试验了不锈钢球和各色弹珠球。“质量太大的球很难‘刹’住,我们试了几十次,最后找到了一款弹珠球。”倪浩说。
▲小球画圆路径演示


在编写控制系统的程序时,倪浩调试了二十余种算法。“研究算法需要调动数学、物理知识,不仅要知道它是怎么运行的,还得将它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比赛时间紧,临阵磨枪是来不及的,倪浩在赛前就已经了解了大多数的算法。“队友说一个算法,我能立马在脑子里浮现出它的结构特性。”最终,倪浩“灵光一现”,将两种算法组合在一起,找到了性能最佳的方案。

【独木难成林,团队协作很重要】
倪浩坦言,在熬夜之外,电子设计竞赛更多考验的是团队的技术水平。在团队中,徐和平负责搭建机械结构,李彦龙负责电路和硬件,而倪浩负责写代码。



大一时,三位同学就加入了学校的电子协会、智能车社团。“做智能车不仅锻炼写程序的能力,也让我对算法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倪浩说,“它和电子设计一样精细,打一个垂直的安装孔不能有一点误差,要想让车跑得快,还得打磨软化轮胎,我们的细心和耐心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



在队员们眼中,电子设计竞赛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们遇到的赛题都很新颖,是网上找不到的,很有挑战性。”倪浩说,自己和队友们都喜欢迎难而上。“当最终实验成果出来,系统开始运行,小球画的圆很标准、走的直线很直,这就是最有成就感的事了。”

记者 | 何巧妮

摄影 | 马均、部分由本人提供

编辑 | 凌佳乐


    关注 浙江师范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