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义(三)带孩子旅行,你想好了吗?

 

没有苟且,也没有诗和远方...

文/宗争


行走无疆,旅行会让人忘了眼前的苟且,追寻诗和远方,这是现代人仅存的浪漫阵地,暂时逃离俗世藩篱的秘道。

当年轻的父母们背上行囊,经过旷日持久的筹划,终于准备展开一场“说了很久,终于要走”的旅行的时候,他们总是会遇到这样一道选择题:
A. 带上身边的“小拖油瓶”,一家同行。

B. 把孩子丢给年迈的长辈照顾,自己潇洒。


选择前者,意味着继续将家庭的负累背在身上,旅行的意义将大打折扣;选择后者,则意味着在短暂地品尝了自由的欢愉之后,对孩子的相思之苦马上会占据上风。这道选择题自然没有标准答案,实际情形是,非A即B,任何一种选择都包含着一种深深的无奈。

我没有做过细致的统计,但就微信“朋友圈”一到寒暑假就铺天盖地的“列国周游show”来看,我身边的朋友们大都选择了A。他们发布出来的照片里,无不填充着三口或四口之家的温馨与惬意,无论是否能够完美地聚焦,他们的镜头更多地对准了任性甚至放肆的孩子,而早在数年之前,在镜头前搔首弄姿的主角,还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们像撒欢的小狗一样在滨海的银滩、在异域的街市、在人造的乐园中肆意地玩乐,他们偶尔回眸的一瞬,他们的笑脸、短小的身影或是身体的某一个局部(胖乎乎的小手或小脚丫),都成了寄托父母浪漫主义“怀乡病”的最佳注脚,被永恒地记录下来,或者毋宁说,这些凝固的瞬息已经成为了父母们苦苦追寻的远方的诗意,并将成为他们未来细细咀嚼的珍贵回忆。
诗和远方,都是成年人的字眼,孩子的世界里只有游戏。因为尚未失去,所以无所谓珍惜;因为并不操劳,所以无所谓休憩。他们的世界里只有或多或少的爱,并没有恨。所以他们无须逃避什么,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全都是新的。诗和远方是多么沉重的意义啊,孩子的世界里,没有苟且,没有诗,也没有远方。

聪明的父母们,当然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旅行的意义一再被降格,刺激和浪漫被最先删除,然后是异域感与惊奇感……带上孩子去旅行,只剩下一个功利主义的目的——增长见闻。这个目的顽固到无法割舍,也破坏了一切旅行之美。

2013年暑期,我与妻在欧洲游历,途径奥地利维也纳,便要去一睹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芳容。金色大厅并没有电视上炫彩夺目,走进去坐定,刹那间有回到“锦城艺术宫”的错觉,听众有八成都是携家带口的中国人,三个小时的演出,一个小时后就有半数听众昏昏欲睡了。在法国的卢浮宫,亦有不少领着孩子来游历的中国家长,当孩子兴致勃勃地询问各种艺术品的来由出处时,大多数家长只能支支吾吾地应付几句,孩子们的求知之火瞬间便被浇熄了。
对于中国的游客,欧洲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缺少中文的指引,没有中国的导览。面对汹涌而至的中国游客,或许准备的最好的就是各大品牌的免税店,高鼻深目的销售人员通常也能用几句简单的中文招揽顾客。

旅行的意义无需苦思,这是个因人而异的话题。若要欢愉,便令孩子尽兴;若要知识与见闻,便要自己做好功课;若要文明与教化,则要入乡随俗,以身作则。
当我们踌躇于眼前的苟且,意欲追寻诗和远方的时候,或许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已经做好了准备,是不是为身边的小家伙做好了准备!

往期回顾:

旅行的意义(一)

旅行的意义(二)


    关注 欧美自驾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