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红豆沙里,甜味人间

 

去年春天在关西旅行,最后一天在大阪逛市场,见到一爿卖豆类的小铺,各色各样的豆类盛满木格容器里,好看得很。...



去年春天在关西旅行,最后一天在大阪逛市场,见到一爿卖豆类的小铺,各色各样的豆类盛满木格容器里,好看得很。两位白发老人守着铺子,不与邻近店主争比声高,见他们谦和安静,我们正无以留念,于是就上前买一小包芸豆,二三十块钱。虽然包装上附有文字说明,但老太太仍拉着我们讲解这豆要怎么处理,我们比画着表示听不懂日文,老太太愣了愣,想了想,还是继续讲了三五分钟,坚持讲解完才露出轻松的笑容,朝我们鞠了鞠躬,表示感谢惠顾。

河濑直美女士的新作《澄沙之味》里的老演员树木希林,语调和动作都慢慢地,表情温柔,甚至有时透露些慌张来,都让我想起大阪市场上那位见面只有三五分钟的老太太来。——当然,更主要的是因为这部影片本身是从红豆来讲到人生的。在看这部电影前,我觉得那位日本老太太只是对人很讲礼数;可看完这部电影后,更觉得她原来也是在对食物表示尊重,倘若顾客不好好料理,那会是一种糟蹋。好像是个简单的道理,但是河濑把它拍得尤其认真动人。
《澄沙之味》里三个主要角色,都是被命运困居的人:树木希林扮演一位76岁的麻风病人德江,从少女时代就被隔离在政府安置的特别社区里;巨星永濑正敏扮演一位壮年的铜锣烧店店长,曾因斗殴伤人而坐牢欠款,老板替他结清赔偿金后,他只能以整日卖铜锣烧偿还;树木希林的外孙女内田伽罗扮演的是一位高中女生,像笼中之雀一样受困于家庭与学校里。这三个人物相会于一间小小的铜锣烧店,像一个临时的家庭。

大量的特写出现在这部电影里:演员的面孔、红豆与铜锣烧以及自然界的细节,有一种触手可及的温柔。有时甚至会觉得关怀之意过于满而将溢出,但好在河濑女士的分寸感仍在,那种善意颇难令人拒绝。而当你关切起这几个角色的人生,关切起他们做的铜锣烧的味道来,你或许就更能接受故事里透露的主题:关于自由、如何倾听灵魂的低语、如何拥抱这个世界。
制作红豆沙的段落,是《澄沙之味》里最好看的。河濑直美将对待食物与对待人生的态度对应起来。在树木希林出现在店里之前,这间铜锣烧店的豆沙都是批发来的桶装“店铺专用”豆沙,树木惊呼:“豆沙是铜锣烧的灵魂啊!一定要亲手制作!”于是浸泡、水煮、过滤、熬制、搅拌,不断地等待,不厌其烦地拍了一大段落,无非是讲一种尊重。因为红豆是在田地里生长的,经历了阳光、雨水和风,然后被收获、一路运输才到达了厨房里。影片是把它比作每一个人,这么辛苦地生活着,理应得到尊重,而首先要自己给自己自由。

不自由的灵魂像什么呢?像遇见树木希林之前的永濑正敏尝试做的豆沙——不是焦糊就是板结。于是他干脆放弃了。而树木希林则教会他要不断翻炒和搅拌,用心照料。

要学会关注与倾听,重新找回铜锣烧,也是自我的灵魂来。

这么说起来,这部电影多少有些说教啊!尤其是结尾处树木希林对永濑正敏的录音留言,更显得直白了。人生或许需要一些启发,但并不需要一字一句地教导。但是,河濑女士好在画面感是极好的,樱花盛放、阳光洒落,能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活力;铜锣烧在铁锅上微微膨胀、红豆沙被小勺舀起,食物传递出喜悦来。这些影像里渗出来的美感,抵充了那些说教。
也许过些时候,我们不会再记得电影里对白说了什么,但会记得树木希林教永濑正敏做豆沙时那种专注的场景,记得那些食物的特写。我也会记得电影的最后,永濑正敏终于走出困住自己的店面,来到人们游玩的公园里大声叫卖起来。

虽然看上去这个结尾有那么一点做作,但也挺好,因为我们都知道,在人生中有时哪怕做一点点小小的改变都是那么的困难。就像树木老太太告诉那些每天埋怨上学无聊的中学生们,“偶尔逃一次课也无所谓的嘛”。这当然不是一种教唆,只是一种人生的比喻。因为被囚禁过,所以她知道人生当中没有什么比自由更重要的。

关于食物与人性-日本影视剧推荐


文:卫西谛

编辑:小苹果 & 特别的特
THE END
点击图片阅读相关文章

Mc Hotdog:30岁有30岁的嘻哈方式

民国茜影 | 神秘励志社和热闹的新生活


茶人·茶道 | 柴门里的文人茶集

莎士比亚的中国百年  南京大学也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0”和“1”的碎片时代
沉淀一种悦读生活
-
城市 | 文化 | 生活
以理想主义的方式生活
联系邮箱:modernedge@sina.com


    关注 后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永濑正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