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女多情 【孟姜女】千古一哭

 

孟姜女的故事,我还是从爷爷那里听来的。爷爷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读过两年私塾,认得些字,农闲时喜欢找些发黄的线装书来读。爷爷的孟姜女故事是从哪里来的,不得而知.........



千古一哭
《常德晚报》记者 汪肯堂
建制沿革

津市古为荆楚之地,东濒洞庭,西连武陵,南临沅江,古称“南北皇华驿道”,由于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过往舟筏商旅傍津设市,津市由此得名。清咸丰、同治年间,津市为澧州所隶四镇之一,是时已是“舳舻蚁集,商贾云臻,连阁千重,炊烟万户”,形成初具规模的水运枢纽、流通商埠的城市格局,迨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与长沙、湘潭、衡阳、常德、洪江并称“商务繁盛之区”。1938年,津市始称津市镇,归澧县管辖。1949年7月23日,津市和平解放,8月建市,1953年为省直辖,以后数度易制,1988年2月又改为省辖市建制。津市市现辖4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集中区,总面积558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
▲津市市北区全景图


孟姜女的故事,我还是从爷爷那里听来的。爷爷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读过两年私塾,认得些字,农闲时喜欢找些发黄的线装书来读。爷爷的孟姜女故事是从哪里来的,不得而知。爷爷不是说书人,不会“且听下回分解”,也不会绘声绘色地煽情,他只是直白地把某个故事告诉你。

爷爷说的孟姜女故事很简单。他说:秦始皇的时候人民很苦,都去修万里长城了,累死病死了的都埋在长城底下,孟姜女的丈夫也修城去了,三年未归,她就去找,找到修城的地方也没有找到。她就哭,哭得很伤心,很凄惨,这时长城轰地一下倒了,露出很多白骨。

我的印象中爷爷只说了这么多,就算是还说了些什么我也不记得了。就这么简单的故事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突出的有两点,一是秦始皇的残暴,不把人的命当回事;二是孟姜女的痴情,哭丈夫是真心实意的哭,能把长城哭倒,很不简单。不像我们村里有些妇女,哭丈夫经常哭走题。


▲嘉山姜女庙里的孟姜女娘娘雕像
说实在的,后来几十年读书工作,与文字书籍打交道,我没有认真读过孟姜女。人家说起孟姜女,或在诗文里遇到孟姜女,我都是用从爷爷那里听来的孟姜女佐证。

几年前,一次出差,途经津市,路旁一块赫大的路牌引起了我的注意:嘉山,孟姜女故里。孟姜女故里在嘉山?惊奇之余我决定找机会到嘉山看看。

嘉山离津市城区只有7.5公里,离常德市城区也只有几十公里。上周,我从常德出发,一个多小时就把车开到了山顶。嘉山为武陵山余脉,山不高,147米。远望嘉山,犹如一头巨牛,卧于西洞庭湖畔。故山之东北有牛背冈之称。站在山顶孟姜女望夫台处极目远眺,虽不见当年八百里洞庭的烟波浩淼,却也是万顷平畴,绿色氤氲。


▲站在嘉山上眺望津市城区附近的孟姜洲。(摄影 潘敬林)
相传嘉山南麓为孟姜女的出生地,山上有许多孟姜女的遗存。主要的遗存当数孟姜祠。孟姜祠又名贞烈祠,明代李如圭等倡议修建。李如圭非等闲之辈。李如圭澧州人氏,明嘉靖工、户两部尚书,那可是正部级实职。正德年间,李如圭还在监察都御史任上居家养病时就曾动念建祠,以表彰孟姜女。嘉靖辛卯(1531年)秋,他在延绥赈灾后回澧州。途中他得知陕西西安府同官县等地也有孟姜女的遗存,回澧州后即与知州汪倬商量修建贞节祠。在工程即将完工时,湖广巡抚林大辂来到澧州,林又布置汪倬增修,并在祠中塑像。竣工后李如圭写了《贞节祠记》。

孟姜女在沅澧民间本来就有很好的基础,加上官方的推动,自然就会更广泛流传。自明嘉靖到清朝,到民国,嘉山孟姜女贞烈祠香火不断。祠堂是累毁累修,最后一次毁于1954年的一场大火。

李如圭的功劳不只在于主持修建了孟姜祠,更重要的是他把当地的孟姜女的传说与陕西同官的传说合并起来,使故事更加合情合理。李如圭在《贞节祠记》里交待得很清楚。他首先动念建祠中止的原因是不知其寻夫的结果。到了陕西同官他才知道孟姜女到了长城,并且找到了范郎的骸骨。在负骸骨回走时,行至延安宜君,甚渴,不得茶,哭泣,地泉涌出,供其解渴,当地人名此为“哭泉”。孟姜女是走到同官时劳累而亡的。同官人表彰她的贞烈,凿石为祠,塑像,供人祭祀。

李如圭这样一合并推介,影响就大了。现代研究孟姜女的开山祖顾颉刚先生评价说:“湖南的孟姜女故事似乎到明代才露脸的,但很不可轻视。”同官人也信了李如圭的话,认定孟姜女是澧州人,死在同官。这一说还影响到了云南等地。

▲贞烈祠,后易名“孟姜女殿”
祠前有望夫台,那是孟姜女企盼丈夫回归的驻足之地;侧有镜石,环墙四周有绣竹,又名刺竹,破碎如丝,传为孟姜女针黹时念远所为,南坡还有一眼小井,历经千载水盈不涸,传为孟姜女井中沐浴时被藏在树上的范郎窥见而结为秦晋的那口井,所以名为澡井。


▲望夫台
学者们习惯将孟姜女哭长城、梁祝、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中国四大民间爱情神话传说。后两则的神话色彩很浓,梁祝也因“化蝶”情节带有些神话色彩,而孟姜女更多的像故事,至于哭倒长城也不像神话,而是一种民间表达。痛恨之极,无计可施,惟有哭倒,才解其恨。这是文学的夸张。湖南的民歌说孟姜女寻夫有“踢一脚来哭一声,万里城墙齐齐崩”的话更是老百姓的语言表达方式。可否这样理解,在文人们诗文里的深闺怨妇,在民间则是孟姜女。

鲍·李福清在其专著里指出:“一个故事情节在口头中能活多久?这是民间文学研究者十分关心的问题。运用西方文学资料却无法回答,因为在欧洲,一些比较古老的情节到了十九世纪就无法找到什么新材料了。但是孟姜女传说却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孟姜女故事能广泛地完整地流传这么多年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爷爷给我说孟姜女故事的语境已不记得了,但当时的农民比现在苦多了是肯定的。说实话,现在的农民已不太说孟姜女的故事了,时下的“孟姜女热”是政府主导的文化热而热起来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津市:泥沙冲出的一座城

津市古称兰津古渡。因古津市地处澧水九条支流汇合处,夹湘西古风,混九水泥沙,滔滔流泻到洞庭湖入口处,被苍翠秀隽的关山阻挡,冲击成一个巨大平川沙洲。澧水绕个弯,流入洞庭湖,与湘江、资江、沅水连成网络,又从湖北松滋县虎渡河北进长江入海。所以优越的水运条件使津市成为湘西北农副产品、手工业的集散中心,过往的船周商旅纷纷在这里设立埠市。津市是沙泥淤出的水洲,由若干个河洲组成。最大的洲有晒网洲、棋盘洲、落雁洲,洲与洲之间有小河相隔,人们便逐渐修桥来连接各河洲,把津市若干河洲连成一片。


▲兰津古渡口是涔水澹水汇入澧水之处,是津市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如今这个渡口已经被废弃多年,不远处的造船厂正在建造一艘新货船。
▲ 来源:《常德晚报》


    关注 津津乐道0736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