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那些让我们面容模糊的时光

 

本书的作者郝明义是台湾知名出版人,在内地,他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近几年大热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译者;此外,...



本书的作者郝明义是台湾知名出版人,在内地,他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近几年大热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译者;此外,他的《越读者》一书也颇受好评,但我更偏爱的,却是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在豆瓣上评分不过7.4分的《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

单从星座和佛经这一混搭的书名,就不难瞥见作者心路历程中的纠结和混杂,但恰恰是这些,引发了我的共鸣。

最近流行一个词,叫做“斜杠青年”,大概是说具有多重身份的跨界人士,比如何炅(主持人/高校教师/阿里高管),比如郭敬明(作家/导演/公司老板/艺人)。再比如胡海泉(歌手/文化公司老总/刚刚通过的基金从业人员)等等。

类比这个说法,郝明义也算是资深的斜杠青年一枚,主要的三重身份(出版人/企业领导者/佛教徒),和频繁跨界的人士相比,不算太多,但仅仅以斜杠中的最后一个身份流连红尘世间,其间甘苦就不难想见。

同为对宗教和哲学等领域有浓厚兴趣之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甚至觉得,这种特质,更类似于一种诅咒。曾几何时,会艳羡那些更多靠触摸和感知实实在在体悟生活的人。见招拆招,细密周到。不和任何既定的格局过不去,也不去质问太多钻牛角尖的问题,人生即便有些艰辛,似乎也终究会平顺下来。

多年以后,终于释然,个人有个人的造化。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但每个人都会赋予自己的人生某种意义,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让自己心安理得己,也就是所谓的“道”吧。

有人的“道”在浩瀚的鸿蒙宇宙中,有人的“道”在幽静山林的天籁间,有人的“道”在子女降临人世的响亮啼哭时。并无绝对的高下,和而不同就好,不必相互诟病。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和而不同”并不那么容易实现,太多人,可能也包括我们自己,常常试图说服别人以佐证自己生活方式的合理性。一个简单的比方,在多元文化融合多年的中国,节假日时去寺院参拜一下,心绪不平时抄抄佛经,其实也算是寻常事体。但当你真的追随某种信仰并使生活发生一些变化时,或者说以其为“体”而非“用”的时候。周围的人还是会投射过来种种讶异的眼光,其中的潜台词大概是:“烧烧香拜拜佛,附庸下风雅/求个家人平安就好了,你小子还玩真的啊?”

这些冲突,身为企业管理者的郝明义自然感同身受的。皈依佛门的十年间,他自嘲为“黑户佛教徒“。不轻易的和别人谈自己的信仰,更绝不在衣饰、外观上留下任何和佛教徒产生联想的痕迹。原因很简单,以对日夜思维无常的佛家思想作为个人遵从的准则,Boss和同僚可能觉得你是不够可控的因素而排挤你,身边的伴侣难免会质疑你缺乏相伴生生世世的痴情而倍感焦虑,周遭的朋友也可能因为你心中的隐秘世界而渐渐和你疏离,代价实在不菲。

成为“黑户佛教徒”的十年间,牡羊座的郝明义给自己套上了四条绳索:“宁缓不急,宁小不大,宁公不私,宁待不求”,在一段时间内,这四条绳索确实在平和心境方面发挥了价值。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国企的几年近似“隐形人“的时光,任凭周遭的朋友如何风生水起,轰轰烈烈,完全不为所动。在人生中,这段停下来的时光很重要,至少让我更清楚为何而出发。但偏于“真空”,而错失“妙有”,也有些矫枉过正,因此,只能是一个过程,而不应成为常态。

十年磨一剑后,郝明义以金刚经中的“精进波罗蜜“为指引,重新出发。这些看上去颇为玄妙的奥义在很多人看来,似乎不过是一个文化人矫揉造作的说辞罢了。但凡是有过类似历程的人,却很容易被他的表达所感染。
最近几十年的商业江湖中,特劳特的“定位”思想大概算是最重要的几个发现之一,各种企业组织给自己贴上足以卡位,让人印象深刻的标签,以求主业清晰,产生品牌联想,比如农夫山泉之于天然水,比如加多宝之于凉茶。而在自媒体时代,期待让大家迅速留下印象的人们,也效仿企业忙不迭的给自己贴上种种标签,放在微信微博的签名中,比如“80后”、“连续创业者”、“咖啡控”等等,希望短暂的邂逅交流,更多人能在内心中扫下自己的二维码,放在记忆深处。

从这个角度来说,斩断四条绳索,继续积极入世的郝明义寻找到了自己的平衡,但也似乎就此变得面容模糊起来,既不如未接触佛法前一往无前的出版人纯粹,也比不上有四条绳索环绕时的笃定修行人淡定。但这样的面容模糊,对于有着出世情怀却依然行走在世间的个体,其实未必是坏事。

中国的文化中,人们往往会为自己经营一个良好形象而不辞劳苦,这也是儒家的“立言”、”立德“、”立功“的一种传承。但盖棺论定简单,真实的人生却要复杂太多。翻翻故纸堆,即使是千年前小有名气的士人,也无非在史书中留下类似性情平顺,为人端方的寥寥几笔。那些有血有肉的生命,那些或纠结或释然的心情,真的就能够被几行小字囊括吗。名人尚且如此,湮没在历史风尘中的普罗大众更不待言。

与为了便于摆拍而刻意的给自己贴上种种标签相比,我更愿意坦然承认,至少在目前,我还没有足够的智慧把这些看似矛盾的身份融为一体。在画风完全不同的几个圈子中,与合作的伙伴探索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共同就读商科的同学重温校园的美好,会同喜爱阅读的书友们一起天马行空,向修持精进者请教他们的心得。每一种身份,我都还和卓越相去甚远,但至少还在真诚和用心的扮演。缺少了“不疯魔、不成活”的执着和在特定领域怒刷存在感的清晰,可能让我注定没办法获得如刚刚故去的格鲁夫老爷子笔下的那种“偏执狂式”的成功,但生命终究因此多了几分包容和喜悦,少了一些纠结和戾气,这也算是面容模糊那些时光的一些馈赠吧。

内心深深知道,对于一些以结交人脉为初衷的点头之交,如果贴了几个标签后仍然觉得看不太清楚你的时候,就只能相忘于江湖,对此,我并不在意。幸运的是,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几位不离不弃的朋友,能够包容我的惫懒、怪诞和含混,有时还会拐入这个同样面目不清的小号中,倾听我的喋喋不休,在此多多感谢,有你们同行,是我的幸运。

书摘

这么多年来,我为了驯伏那只莽动的牡羊,一直关注于“云何降伏其心”。“念起即觉,觉已不随”就是反复用来“降伏其心”。等我要行动了,觉得少了一把屠龙刀而到处寻觅的时候,却彻底忘了在“云何降伏其心?”之前,还有一句:“应云何住?”

《金刚经》的“云何降伏其心?”是教我们使用倚天剑,“应云何住?”就是教我们使用屠龙刀。

“应云何住?”就是问,应该如何生其心。而答案,早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中,就有了。

我光顾着用倚天剑的口诀,却忘了《金刚经》换个口诀就是屠龙刀。

尽管如此,回首这一段路,我相信时间并没有白花。

我体会到真正要节制牡羊的冲动,不在浇熄他的热情,而是去除他的“侥幸”之心。

真正要让牡羊起步,不在给他多少刺激,而是让他体会到,“宁待不求”招数用老了,会成为“空待不求”。

因此,一个获得自由的牡羊,应该是宜缓宜急,宜大宜小,宜公宜私,宜待宜求。这也许不是他一时能做到的,但会是他努力的目标。

何况,在寻找屠龙刀的过程里,他已经找到了许多接下来可以交叉使用的工具。

我很高兴在二○○八年的十二月,全世界为金融海啸而肃杀弥漫之际,我自己有了一个告别,和一个开始。

毕竟,是《金刚经》告诉我可以重新出发,以及如何出发了。

《金刚经》是一部登峰造极的内功秘笈。但也因为太巅峰,太精要,所以很多人容易望之却步。

为了体会这部内功秘笈,不妨搭配《六祖坛经》。如果说《金刚经》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内功心要,《六祖坛经》就是《金刚经》的白话版、演义版。

读《六祖坛经》,我们可以有两个收获。

第一,可以像看小说一样地,透过六祖的遭遇和说明,使《金刚经》要传达的东西,比较容易理解与掌握。

第二,透过六祖本人,我们可以见到“佛性本自具有”的最真实写照。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却可以体悟并展现《金刚经》的极致,这个故事的本身就告诉我们,《金刚经》不是一部倚靠我们的文字能力,理解能力所能“读懂”的经。

《金刚经》需要体悟,需要实践。在体悟和实践中不断交互启发前进。

《六祖坛经》用一个像是小说的版本,说了《金刚经》。


    关注 简趣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