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春拍】「無中生有」的詩性空間:莊普的低限主義

 

“「變化即存在」,在簡化思維的同時求同存異,從而使日常事物「化為修辭、標點,成為一首詩」。” Lot 610...

「變化即存在」,在簡化思維的同時求同存異,從而使日常事物「化為修辭、標點,成為一首詩」。




Lot 610

莊普 (b.1947)

一塊岩石

壓克力 畫布 | 1985年作 | 130 x 189.5 cm

Tsong Pu

A Piece of Rock

Acrylic on canvas | Painted in 1985

展出

1985年,「邂逅後的誘惑」,春之畫廊,台北,台灣。

HKD: 400,000 - 500,000

USD: 51,500 - 64,400

莊普於1947年生於上海,自幼便展露出極高的藝術天分,於1973年進入馬德里大學藝術學院就讀,在客居西班牙的8年間深受抽象表現主義影響,用作品表現出繪畫的物質性與自身的抽象思維,其創作曾於多國展出,並被北美地區美術館、國立臺灣博物館收藏。



▲ 莊普的「圖章」系列已經發展近二十多年,以近乎行為藝術的手法,表達莊普式的抽象主義風格

1981年回到臺灣後,莊普參與了伊通公園、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等當代重要藝術空間的創立,並多次舉辦個展,與前輩林壽宇一起,用以絕對純淨、低限為訴求,看似和劇烈變動、眾聲紛紜的時代格格不入的作品,開創了一股席捲全台的「低限風潮」,並繼而用其獨特的藝術構思與鮮明的個人特質成為臺灣抽象藝術、低限主義的重要代表。



▲ 林壽宇《第一個夏天1969》油彩 畫布 112×102cm 1969年作 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



▲ 莊普《黑與白》壓克力 線 畫布 130×193cm 1983年作

莊普的創作常以方印為基本單元,以「圖章」系列最具代表性,致力於在幾何硬邊或立體派的構圖中呈現出意念的運動與自律,他用突破傳統的素材進行個人詮釋,表現出迷幻的三度空間,從而以一種介乎於設計與圖繪之間的視覺遊戲和純粹的畫面呈現使觀者在心靈與材質的碰撞中達到舒展的精神狀態,完成一場心靈的自我探索。



▲ 莊普創作使用的顏料及印章:每個印章的面積都是1平方厘米

在創作中,莊普以印章代替畫筆,並逐漸在作品中加入鋁製品、紙張等不同材質,用帶有不同觸感的現成物相互疊合成微觀空間,正如其自己所言:「變化即存在」,在簡化思維的同時求同存異,從而使日常事物「化為修辭、標點,成為一首詩」。



▲ 莊普《掛著》 壓克力顏料、樹枝、麻繩、畫布 32x26x10 cm 1989年作

本件《一塊岩石》創作於1985年,為畫家難得一見的早期創作,畫家以滿布畫面的印章構成具有均衡節奏的視覺圖像,帶有點描派技法特徵又不同於波洛克式的隨意揮灑,而在分格、捺印、排列的過程中,透過形式語言本身尋求一種「以一生萬」能動性,無論是方印的序列推移,還是色彩的濃淡差異,都顯示出畫家自律而嚮往自由的精神境界。



▲ 莊普《一塊岩石》局部

莊普用創作不斷探索著藝術的各種可能,以生活的紋理構成別樣的迷離面貌,引起觀者心靈的迴響,他擺脫了慣有的空間處理,以禪宗般的製作過程使心靈與手、材質產生邂逅,在理性的制約下營造出一種來自生活的詩意;他在具有多維空間的畫布上,打破傳統美學構圖原則,以幾何方塊營造繁花世界,無中生有,在「無」中找到自我,於「有」中創造萬象。






長按右側二維碼
選擇識別,即可關注

中國嘉德香港微信


↙ 點擊閱讀原文 瀏覽本專場的電子圖錄


    关注 中國嘉德香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