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创伤,我们需要一种仪式感

 

面对生离死别的创伤,我们需要用多长的时间来抚平?...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瘦十斤  welcome to the zootopia


面对生离死别的创伤,我们需要用多长的时间来抚平?


每年到这个时候,感叹时光白驹过隙与当年惊险之余,好像也没有再多深的感受。当年亲身经历过的震感在一年又一年里慢慢减缓,当年触目惊心又感人至深的场景在一年又一年里慢慢模糊。

但我不愿这件事就此被遗忘,就像我也不愿这件事一直被提起。

幸运的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在那次天灾里受到切身的痛楚,于我们而言,那只是我们生命里经历不同寻常的一天。

我还记得那天事发当时,我在上英语课。
百无聊赖地听老师讲一个例句的时候,我看到悬挂在空中的电视机在晃。
一开始我以为我眼花了,但晃动越发厉害,连带着我的课桌、我同桌的课桌甚至是黑板都开始剧烈地晃动。
后来如何疏散的,我记不得了。我只记得随着鱼贯而出的人群,还没意识到多严重而觉得有些刺激和新奇的面孔。
我们在操场上等着爸妈来接,我记得那是我人生中等待很焦急的一次放学。
外婆来接的我,说家里都没什么事,还说重庆不会有什么事的。
后来晚上,我们一起看新闻,才知道原来出事严重的是汶川、都江堰那一带,才知道这次连重庆都能感受到如此强烈震感的地震震级有8.0。8.0是个什么程度,我不太清楚。
但用上超过八年的时间,灾后的创伤都不一定能抚平,这我清楚。


微博上,有位当年因为地震而失去当老师的妈妈的女儿在寻找当年逃过一劫的学生,希望能知道当年她妈妈最后一刻的真相,希望她妈妈是不受折磨地一口气离开人世。九年,只要有一秒钟想起这件事,就没有放下。
是啊,最爱的亲人生离死别这件事,要教人如何去真正放下?

在受挫受创的时候,我们都曾被安慰或被鼓励说要坚强、要振作,
可是站在无法感同身受的立场上,我们没有教人坚强的资格。

大至生离死别,小至失恋失败,在面对人生每一次伤害时,陪伴的行动比安慰的言语更有用。

一场撕心裂肺的哭泣,一次正面的情感宣泄,一场无声而有力的陪伴和支持,都是直面应对创伤有力的方式。

对,我的用词是应对,而不是克服、修复。
因为我知道没有那么容易就能跨过这道坎的,也没有那么轻松就能说放下就放下,说好就好。我也不对受害者寄以你一定要赶快好起来,振作起来好好生活的厚望,只希望在每次悲伤与思念来袭的时候你能好过一些,在黑暗的附近一定找得到光。



我也去小心翼翼地问了列表里成都的几位朋友有关她们当时的切身感受。

512的时候在都江堰上小学(都江堰重灾区但是地震后第二天就被送走了)

当时在上心理课 整个人就在打瞌睡 然后老师跑出去了 同学也跑出去了 我反射弧特长 以为看热闹我也跟着出去了 然后教学楼开始剧烈摇晃 当时大家都在操场 家长来接 我妈妈一直没有来 我急的抱着好朋友哭

那个时候我看到我妈的一瞬间 我觉得我好爱她 扑过去继续哭

都江堰受灾确实惨 房子真的是东倒西歪 街上都有尸体 到处都是受伤的人 第一次离死亡那么近 现在想想 都很震撼

有一次去建川博物馆 看着地震的那些 眼泪花儿都包起了

小学 在家 妈妈给我扎头发

震感挺严重的 但当时不知道是地震 是我爸爸在楼下喊了一声地震 全小区的人都冲出去了

房子都在摇 当时觉得挺好玩 后来还淡定地去上学 结果发现大家都在操场上

没有楼倒塌 只有一个乡下的房子倒了 有摇摇欲坠的平台都被拆掉了

当时我还在寝室 正好走到楼梯就开始摇了 吓死了快

那个管理员说地震了喊我们快点下去 我们就跑到操场了

摇的是真的厉害的 后来还一直余震

后来我就转学了 没有在家那边上学了 所以住板房这种事情就没法和你说了

学校复课都住的板房 当时没有人员伤亡 只是教学楼要加固

其中一个朋友说也谢谢我在这个时刻问了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对她来说很有意义,让她突然很想自己在家的妈妈,也让她回想起了家人对她的重要和与危机擦身而过的幸运

所以我说,我希望这个时刻我们永远不要遗忘,需要一个这样有仪式感的日子来纪念那些无辜的人,来记住那些抗震救灾的英雄们,来缅怀那些灾难面前的大义与大爱的时刻。

譬如那些在危急时刻紧紧护住学生的老师,那些日以继夜拯救更多幸存者的特警,那些在灾祸面前稚嫩而勇敢的学生。

今天这一天,我们可以好好地、更深地感受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与死神擦肩而过又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在这世上呼吸着即使感到痛苦也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今天这一天,直面地面对九年前的一切惊险、伤痛,思念该思念的人。
而过了这一天,把所有的创伤都小心地放在心里的一个抽屉里,继续活着,继续生活。

Requiescat in pace


    关注 孤岛动物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