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关注网络强势语言模因传播力的学理阐释

 

NEWS全媒体采访与写作新闻与宣传工作者的工具、影视制作者的私...



                     
NEWS全媒体采访与写作



新闻与宣传工作者的工具、影视制作者的私人家教、新闻教育者的参考书、文化传播研究者的课题素材、文案策划者的助手、写作爱好者的后花园、摄影爱好者的移动课堂、新闻学子的专业圣经。



 网络强势语言模因传播力的学理阐释
本文刊于《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2期

作者

曹进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靳琰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正文


关键概念界定
(一)强势模因

模因是“储存于大脑(或其它对象)之中,并通过模仿而被传递的、执行各种行为的指令……任何一个事物,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得以传播,那么,它就是一个模因。”(布莱克摩尔,2001:74)网络是语言模因模仿、复制和传播的重要场域。模因充当了复制因子的角色,因为模因具备了遗传、变异和选择三个条件。模因要成为强势模因,需要被广泛复制、传播,在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三个生命标准方面有较高的值。

(二)强势模因

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传播力”指“一个媒体的传播能力与传播效果。”本研究在道金斯、布莱克摩尔、海拉恩、何自然等人的理论基础之上将“传播力”界定为:网络语言模因的传播力度、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凡是复制的保真度高、被复制的机会多、传播的范围广、存活的时间长、传播效果明显的模因就是强势模因,这类模因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强势模因具有高保真性,即语言单位在传播过程中一般不发生意义和形式上的变化;复制率高指语言单位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要用到的,适用范围广;生存时间长指语言或话语单位一旦产生就会长期被人们记忆和使用,不会在短时间里消亡。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了语料库统计分析、参与观察与内容分析方法来开展研究。研究者深入网络语言传播的不同通讯场域,使用了各种社会性媒体和网络通信方式,获取了第一手的实证材料,深入了解了各种新的语言符号的生产、扩散与传播的规律与特点。

(二)语料来源与分类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主要包括官方网站、门户网站、虚拟社区、搜索引擎、博客、微博、微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BBS、贴吧、QQ、跟帖、网上即时评论、网络购物对话等。

目前,国内外对网络语言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本研究在曹进(2012:59-63)对网络语言分类的基础之上,根据语料库中网络语言的使用频次、网络语言的结构特征、构词特征、句法特征、语法特征、形态特征、语义特征、语用特征、语篇特征、非语言符号特征、传播特征以及修辞特征将网络语言分为11大类,64小类,展示了网络语言全貌,包括缩写类、语码混用类、谐音类、词义转换类、新造字/词类、外语词汇类、表情符号类、社会时政类、网络语法类、修辞类、其它类(火星文等)。这种分类涉及词、句、语篇、结构、语义、语用以及修辞层面,比较科学全面。研究人员根据网络语言的表现,将2009年语料库中的“时政类”网络语言名称修订为“社会语用类”,原因是“社会语用类”比“时政类”涵盖的面更广,内容更具体,涉及到了每条语汇的社会语境和具体产生与使用背景,“时政类”成为“社会语用类”的一个次目类。

(三)语料库建设与规模

本语料库基于运行于Linux系统中的PHP+MYSQL架构,采用基于后端数据库的动态网站模式。语料库可以检索、统计每一大(小)类的词条数、使用频次,根据词条检索大类或小类类目以及该词条的释义。(曹进,赵鸿章,王灏,2015:107-111)入库语料采集完成后,众多网络语言语料利用百度搜索引擎进行自动搜索,获取每一条语料当前在网络上的总使用频次。(图1)

(四)网络语言语料库数据统计

要深刻把握网络语言的产生、传播甚至消亡的规律,语料库工具与语料库数据具有重要意义。Hunston(2006:157-166)认为:“语言变异(language variation)是语言在不同情境下产生的差异。语料库为这种差异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网络语言涵盖了几乎所有语言差异场域,如地域差异、性别差异、社会群体差异、时间差异、语域差异、变异参数等方面。本研究搭建的网络语言语料库弥补了现有标准语料库工具的缺憾,实现了对网络语言语料准确、真实的采集与统计。本语料库始建于2009年。2009年网络语言被分为10大类,收录网络语言4438条,辅以Google模拟软件进行网络语言使用频次搜索统计。


图1 网络语言语料库各模块功能图示


图2 网络语言分类大类图示(2009年)


根据网络语言的发展及其具体表现,2014年新版语料库中增加了“修辞类”语料。本网络语言语料库设计收录10000条语料,截止2015年10月30日,收录各类语料共计9000条,辅以百度搜索进行网络语言使用频次搜索统计。


图3 网络语言分类大类图示(2015年)


理论背景


1 8 9 0 年, 塔尔德( 1 8 9 5 / 2 0 0 8 : 5 0 ) 提出: “ 模仿即社会( S o c i e t y i simitation)。”1976年,英国行为生态学家道金斯(1976/1981:268)将希腊语词根“Mimeme”缩略为“Meme”(模因),作为文化基因的最小单位,构建了模因论的基本框架。其核心观点是,模因通过模仿的方式进行自我复制,为了实现自我复制并进而实现传播,其复制特性应具备三个明显特征:长寿性(longevity)、多产性(fecundity)和复制的保真度(copying-fidelity)。

首先,模因复制模式留存时间越长久,复制的数量就越多;其次,如果模因复制能力强大,传播的速度就快;第三,语言模因的保真度很高。简言之,模因就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信息模式,这种信息模式的寄生性会影响人的意识和改变人的行为进行复制,从而通过模仿、复制等方式来繁衍和传播该信息模式。

在《模因机器》中,布莱克摩尔(1999/2001:369-370)进一步完善了“模因论”理论架构,认为两个因素决定模因的成功与否:(1)人类作为模仿者和选择者的本性与(2)模因自身的特性。她肯定了“模因群”的存在,即模因复合体(memeplexes)。她宣称互联网是模因复制、拷贝、传播的一种“模因复制器”。一旦模因诞生,它们就开始了趋向于更大的保真度、更高的多产性和更长的寿命的进化过程。传播学认为,受众依据选择性定律接受、理解、贮存信息,即“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赛佛林,坦卡德:125-128),模因论的“选择性模仿”则丰富了大众传播的三层含义,模因论由此具备了重要的传播学意义。Distin探索的核心问题是模因的复制、变异和选择问题。

Distin(2005:55-64)提出:“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复制同一个信息,或不同的人同时复制同一个信息,最终的复制体可能都会不同,模因的变异也就在所难免。”她认为模因的成功选择包括模因环境、物质环境、基因环境、人类心理与模因内容等五个因素。20世纪90年代,Heylighen(1998)认为模因为了被复制,必须按照(1)同化;(2)保持;(3)表达以及(4)传播等四个环节才能传递下去。Heylighen(1996)认为“互联网为模因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媒介”,传播有效性的高速增长,直接影响了模因复制的活力,从网络作为邮件的载体到万维网作为交互链接的文件存储库,这种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活力。

中国学者何自然认为在语言模因作用下,新词语得到复制,创造新词语的创意也同样得到复制,形成了人和语言的互动模式,从中可以窥探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何自然(2003:207)特别指出:“互联网的语言模因特色还不只是这种通过复制创造新词语,而且每一次的个人创新将通过仿制方式传递。模仿者们不仅借用别人的仿制成品,而且还仿制他人的创意。”他(2005:63)总结了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结合不同的境,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实现了更广泛的传播。

网络语言因其传播渠道的便捷性、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存储环境的便利性、传播工具的易用性以及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实现了迪斯汀所说的成功模因的五因素环境,所以更容易被受众模仿、复制和传播。任何网民接触到网络语言,先有了思想的接受和模仿,而后借助网络媒介模仿性地介入传播活动,从好奇转向参与、从目的转向过程、从单一转向复杂。塔尔德和克拉克(1969/2005:150-151)认为模仿一如声波“在一个完美的弹性介质里刹那间传播开来”,而网络恰好就给网民提供了这样一个“弹性介质”。网络作为弹性介质导致网络语汇模因与模因复合体异常活跃,充满了强大的传播生命力。模因作为一种文化复制子,也遵循“适者生存”生物进化规律,那些经过竞争、选择、淘汰保留下来的网络言语方式就是最终生存下来的、高质量的强势模因。图1、图2和表1数据呈现了网络语言中的强势模因。
表1 网络语言个案汇总表(百度搜索结果,2015年10月30日)


(说明:本表中的强势模因按照百度搜索使用频次总和的百分比排序)


表情符号模因、社会语用模因,缩略模因和谐音模因在语料库词条最多,利用百度搜索自动对语料使用频次进行搜索,位居十一大类网络语言的前四类,占比均在10%以上。数据分析表明,这四类网络语言使用频次最高,由其构成的模因往往成为强势模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模仿力和传播力。


研究结果分析
(一)表情类强势模因传播力分析

表情符号类模因共计1499条,百度检索使用次数高达53754886164次,占总语料使用总和的29.7%。

第一,表情符号模因导致听觉让位于视觉。众多的表情符号脱离了文字本体,超越了语言界限,摆脱了面对面表情交流的羁绊,成为虚拟空间最独特的流行符号。由“键构符”、“字符画”、输入法构成的表情模因“:-D”、“ ”等,在网络多媒体环境的激励下,演变出了无数静态或动态表情符号,甚至网民或技术机构还生产出“文字+表情”的超级符号,可见“不同媒体符号的编码原则或符号化方式能够互相转化,彼此沟通。”(孟华,2008:52) 网民创立种种表情符号,就是凭借视觉符号的发现、选择、组合和再生的实践,结合内心情感的视觉表达,抑或是通过视觉实现听觉的仿拟表达,最终实现人际传播的目标。

表情符号模因由于形象生动,意义简单,便于模仿,网民就会选择这些模因,进而保持并传播出去,加强了这类模因符号的传播力。它们便于模因宿主接受,实现了“同化”;便于记忆,实现了“保持”;利于表达心声,实现了“表达”功能;宿主随时都将其用于网络交际中,最终实现了“传播”。网络上广泛使用的表情符号与肢体符号,简化了人们交流的语言,也弥补了网民在网络交际中由于主体“缺场”的表情交流。

第二,表情符号模因创设独特语境。网民觉得不会、不必、不想或不宜用口头语或书面语的时候,态势语言就以它创设的独特语境表情达意。(李峻,2001)汉字“具有双重符号意义,既是一种作为传播工具的推理符号,又是一种表达意念的象征符号,而其本质上则是一种象征符号。”(詹绪佐,朱良志,1987)也就是说,它可以不怎么依赖语音,而由字形直接达到意义,实际上是一种程式化的了的图画系统。网络表情符号强化了网络的虚拟性,并和网络言语一道共同构建了一个虚拟谈话场域。

在这个虚拟空间中,网民借助表情符号,开展活跃的人际传播。表情符号模因的传播主要依赖于技术的进步,从第一个笑脸“:)”开始,计算机键盘的每一个键都被网民用来参与到了即时交流、电子邮件、手机短信中来。不仅方便快捷,也反映了网民渴望在冰冷的文字交流之时,能有辅助手段来消除“冰冷”、“轻视”、“怠慢”或“敌意”。但是,物极必反同样适用于网络语言模因,例如,原本增加网络人际交往热度的“呵呵”一度在网民交往中成为强势模因,但是,“呵呵”及其表情符号“O(∩_∩)O~”的滥用又使其从一个强势模因转化成一个令人厌恶的、敷衍人际交往的“弱势”模因。

第三,表情符号模因增强人际交往。由于表情符号模因是图符形式,能指清晰,所指意义不易引起误解,反复拷贝也不会变形走样,具有很好的“保真度”。随着键盘符号的推陈出新、不断重组,各种通讯方式的推波助澜,新的表情符号模因不断产生,网民作为模因宿主自觉不自觉地频繁使用,实现了模因的“多产性”。网络上非语言模因传播超过语言模因传播,表情符号模因的持续使用使得模因“长久性”明显凸现出来。

各类表情符号不断出现,先是面部表情符号,接着出现了肢体动作符号,以及文字加表情或文字加肢体符号。从“小小”的动漫设计到王卯卯的“Tuzki”(兔斯基),乃至微信表情库均成为富有生命力的强势模因在网上广为流传。例如,微信表情库提供的“韩磊和李梅梅”系列表情符号,因其生活化的“表情+肢体+汉语+英语的恶搞”的表达方式,在青年网民中广泛传播,形成了一系列强势模因复合体。
由于表情符号模因在网络交际中具有诙谐幽默、模仿便利、消除冷漠、委婉反讽等功能,容易成为强势模因,出现在几乎所有网络通讯方式中,例如,新闻评论、微博发帖、各类贴吧、私人邮件、虚拟社区、网购评价、网络游戏、餐饮评论、微信/QQ交流、博客跟帖或转帖、论坛/BBS发言、手机短信、旅行安排等网络空间。

(二)社会语用类网络语言模因传播力解析

百度检索社会语用类语料使用次数高达28054921175次,占总语料使用总和的15.5%。虽然语料库收录了2716条社会语用类语料,但其使用频次不如表情类符号高,这说明通过网络规制、技术过滤和网民言行自律,某些热词模因虽然被使用过,但使用频率下降,成为弱势模因,直至被逐渐淘汰。

第一,意义变异强化语用强势模因的传播力。社会语用类模因往往借用自然语言的外壳,词语的发音、形态都没有变化,但是其内涵,也就是模因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意义变异是这类模因具有的最大特点。网民关注、媒体助力、网络传播往往使一个普通语汇成为一个强势社会语用模因,传播力大大增强。

第二,社会语用模因成为网民抒发心境的工具。“青少年群体的网络舆论表达意愿更强烈,尤其是10-19岁网民网上发言积极性最高,有50.2%的比例;其次是20-29岁的网民群体,有46.6%的比例。”(中国互联网中心,2015:40)网民利用自媒体,制造了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了网民对现实的心态与看法,成为青年网民关注生活环境、生存状态、创作戏谑式的语言游戏。

2015年网络流行语主要来源于娱乐话题和热点新闻,“网络流行语”模因娱乐化趋势明显。从类型上看,利用“吐槽”、“神吐槽”、“网络涂鸦”、“标题党”、“键盘党”生产的语言模因受到热捧,这类模因既成为网络语言模因的集散地,也成为传播青年网民内心纠结的放大器。

周悦(2015)分析认为,在2015年新出现的前十名网络流行语中,以吐槽语言为主,表达负面情绪较多。(表2)许多吐槽流行语普遍应用于当下的热点事件,将一些话题引为负面。“也是醉了”、“什么鬼”、“约吗”等频繁出现在各种网络通讯场域中。而且,“一些网络热词并不是2015年的新词,2014年出现,2015年依然流行:‘颜值’‘逗比’‘约吗’‘我想静静’‘小鲜肉’‘单身狗’等,并在不同的语境中被赋予新的含义。”(周悦,2015)可见,网络流行语模因伴随着一些热门话题迅速传播,传播力增强,成为强势模因。以论坛为主的“网络自造词”比例最高(21%),代表性的娱乐话题也成为网络流行语的主要来源(20%),由新闻事件讨论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只占13%。(周悦,2015)
表2 2015年高热度网络流行语




第三,社会语用模因作为强势模因追求认同感。该类模因的使用是一种“语言大生产”活动,网民避免“异质”追求“同质”最大化,以获得所在知识群体、年龄群体或认知群体的认可。网络社会的交流既是物理的“隐匿”,又是“意识”可见的综合活动,网民与他者互动,有意无意就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而使用网络语言,以获得“社区”的认可,使用网络语言就成为证明自身存在的表征。网络语言的相互传递、模仿使许多符号成为强势模因。社会语用模因成为网民抒发情感的重要媒介,这样的心态如果引导管理得当,会舒缓民意;管理不当,则会激起网络民意的更大反弹,不良语用模因的大面积传播甚至有可能诱发网民的“应激”行为,从而出现不良网络言语行为直至引发社会行为的结果。

社会语用强势模因多出现在新闻跟帖、微博发帖、网络贴吧、虚拟社区、微信/QQ吐槽、博客跟帖、论坛/BBS发言以及手机短信等场域。网民往往采用通过人肉搜索、围观、吐槽、网络涂鸦、灌水来实现情绪的宣泄,一旦某些网络语汇引起网民共鸣,社会语用类语汇就会成为强势模因,迅速传播。但诸如“然并卵”、“活久见”这样的语言模因由于其形式怪诞、语义含混,会在网络上红极一时,成为“瞬时”强势模因,但其在保真度、多产性、长寿性方面不占优势,传播力下降,成为弱势模因,被网民遗忘和抛弃。这一点也得到了《2014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证实,网络时代表达事件的词语多、表达新概念的词语也多,是这一时期新词语的特点,这也是相当一部分新词语很快隐退的原因之一。(吴晶,2015)

(三)网络语言缩略模因传播力透视

网络语言“简缩的方式、特点和性质大多迥异于现实世界的自然语言,主要是对交际语言符号进行了颠覆和重构……使其产生与原符号不同的表意功能。”(李军华,2007)缩略类符号有841条,百度检索使用次数高达25852349496次,占总语料使用总和的14.2%。由于缩略模因易于记忆、易于模仿、易于拷贝,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网络缩略语模因的生产既是语言模因的“缩略化”,也是语言模因的“再符号化”(俞理明,2005:31)过程。

第一,时空压缩产生缩略模因。缩略是语言浓缩的必要手段,也是人类交际活动的重要规律。缩略形式出现以后,因其能指单一,所指多向,意义多变,极易成为网民竞相模仿的模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乐意使用较少的、省力的、较熟悉的或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言语运作活动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在网络传播条件下,网民注重的是信息传递的效率,语言的经济则居于第一位。因此“白领”+“骨干”+“精英”变身成了“白骨精”,“青年教师”则成为“青椒”。可见“把必要信息压缩为语言符号,每一个单字的头一个字母抽出来‘浓缩’而成的缩略语是解决语词太长和节奏太急之间的矛盾的结果。”(陈原,2001:331)网民力图实现交际最大化,“快”字为先的心理渴望使缩略语在网络上大行其道,成为强势模因的重要来源。

第二,心理与技术语境造就缩略语。“语体、媒介、语境、主体”等四个因素导致网络缩略语大量产生。网络交际打破了时空拘囿,物理世界常见的交际规范、会话原则往往得不到遵守,求新、求快、求异的游戏心态必然会导致违背自然语言规范的语言变异现象,促使网络缩略语的泛化。网络语言符号的缩略不仅仅是符号缩略形式上的简单再现,更是网民使用网络技术符号的转换和再创造过程。网络语言符号结构形式简单,容易引起网民“注意”,并选择它们,而“‘选择’意味着一些复制因子受到了青睐,生存了下来并繁衍生息,而其它的则失败灭绝。”

第三,键盘逻辑引爆缩略语产生。网络人际传播追求快捷,键盘逻辑决定了网民对键盘符号的组合能力以及网民产出的语言能力,相应地,日常的言语行为特征容易被网络和键盘逻辑所简化。网上交流把语言传播搬到了网络虚拟空间,用文字的形式来“说话”,网络语言口语会话的特征要求人们在网上交流时,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地完成传播任务,这就对打字速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网民通过缩略方法创造新的符号,用新符号表述自己的新经验或新认识。新的符号进入网络传播领域时,就成为整个传播符号家族的新细胞,成为新语汇模因的载体被广泛使用。它破解原有的符号结构或形态,把汉语字、词或英文单词转换为汉语拼音缩略符号或英文单词缩略形式,以满足网民结合计算机键盘的使用习惯,因此,“See you”化身为“CU”,“Long time no see”则演变成“LTNS”。缩略语可以提升打字速度,进而提高传播的效率,所以网络缩略语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的排列组合或谐音汉语的缩略。缩略模因通过网络传播后,模因自身扩大了传播面,实现了量的增放,也生产出了新的意义,实现了质的增放。

由于缩略类模因其来源复杂,语境变化宽泛,变造类型繁杂,作为强势模因,常见于贴吧、虚拟社区、微信、微博、QQ、论坛/BBS、手机短信、跟帖和评论等网络传播场域。

(四)谐音类网络语言模因传播力解读

网络谐音语汇“是网民在网络上利用音同音近的谐音关系,新创,或借用既有词语替代原词的词语。”(周建民,杨扬,2012)谐音类网络语言有1244条,百度检索使用频次高达25491787741次,占总语料使用总和的14.2%。

第一,谐音语汇流行是话语对抗的自然变体。网民大量使用谐音语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网众在发表网上内容时应对‘关键词自动过滤’这种审查方式的常见手段。”众多谐音式网络语汇都在诙谐戏谑中隐喻着当下心境,折射出了网民一种“吐槽”心态,成为内心表达的强势模因。

第二,数字谐音是网语家族的重要成员。数字谐音是网络语言中应用最普遍、变化最多的一种形式,其传播力之大使数字谐音迅速成为强势模因。
表3 网络数字谐音字音义对照表


表3显示,由数字构成的谐音词语中,数字使用的频率并不平衡。数字在不同的语言社区和不同的方言社区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意义。新颖的表达方式在恰当的语境中使用,给人际交往增添了谐趣、幽默的色彩和活力。一些数字模因由于朗朗上口,与文字发音对应关系明确,利于模仿、记忆、表达、理解并复制,成为强势模因,广为传播。

第三,外语汉化谐音表达进入汉语网络语言。越来越多的外语谐音词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网络语言的一部分,并且逐渐普及到网下,渗透到网民的日常生活中。互联网的开放性、自由性和网民求新求异的想法使外语谐音词语能够被网民迅速接受,在网络上广为传播。能使用外语谐音的网民,一般是具有一定外语知识的年轻人,外语语言符号成为谐音模因家族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种外来词语谐音的运用,绝非原封不动地照搬,青年网民常常借助与外语词发音相近或相似的成分来谐音表义。

长此以往,这些变异的谐音模因实现了同化、保持、表达和传播,在网民中广泛运用,形成了新的约定俗成,在语言使用中具有“感染”效应,在“保真、多产、长寿”三方面均体现出其应用价值,从而体现出了谐音模因的强大生力。受网络传播的影响,网民既要选择,还要复制,又要创造,结果那些带有诙谐、幽默意味的谐音模因由于满足了网民求新求异的心理,产生了颇有谐趣的模因。网络语言的谐音表义主要体现于“形”的改变上,它选用最为简洁的“形”来最大程度地传递丰富的“义”。谐音符号利用语言符号的“多音”特点,让原本的语言符号呈现为数字、字母或音变符号,实现了数字替代文字,音变造就多向语义。由于网民喜爱这类模因,反复传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强势模因。

谐音模因是一种语言的杂糅现象,它既是对汉语二维空间的突破,也是因为互联网作为综合媒体,语言运作的空间弹性为表意文字的结构化提供了新的生产场域和话语传播场域。谐音模因往往出现在贴吧、虚拟社区、微信、微博、QQ的私聊和手机短信中。网民使用“粗口类”网络语言的主要场域是网络私人社交领域,对长辈、上级和下级使用粗俗网络语言的频次非常低。


结论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传播技术的更新,语言处于比任何历史时期都要敏感的动态变化之中,种种新的概念皆成为网民传播的模因,它们“相互竞争,以争取被人们采纳、接受,或是争取在不同语种之间相互转译”。(布莱克摩尔,1999/2001:183-185)任何一个网络流行语,同那些与之发生竞争关系的语汇相比,只要它能够在保真度、多产性、长寿性方面占优势,那么它必定在这种竞争关系中获胜,成为成功的模因。表情类模因、社会语用类模因、缩略类模因和谐音类模因是汉语网络语言的主要来源,因其传播面广,复制人数多,保真度高以及生命周期长而成为强势模因。不同的强势模因还往往会形成模因复合体,构建出超级传播符号,成为社会事件传播的助力器。视觉优先、语境创设与人际交往等因素使得表情符号在网上大行其道,成为强势模因,出现在所有网络通讯方式中;社会语用模因伴随着一些热门话题迅速传播,极易成为人人效仿的强势模因,传播力迅速增强;时空压缩、心理语境与键盘逻辑合谋引爆了缩略语大量产生;话语对抗、数字谐音与外语汉化则成为谐音类模因主要驱使力。这四类模因因具备多产性,保真性和长寿性,成为网络上常见的强势模因。在论坛、BBS、微信圈、微博圈和QQ群中等网络亚公共领域中,网民使用“不雅表达”、“粗口”、“詈骂语”频率明显降低,可见,网民对自己的言语行为已开始有所节制,这是目前网络流行语使用与6年前的核心区别。

                     
NEWS全媒体采访与写作


✎新闻与宣传工作者的工具、影视制作者的私人家教、新闻教育者的参考书、文化与传播研究者的课题素材、文案策划者的助手、写作爱好者的后花园、摄影摄像爱好者的移动课堂、新闻学子的专业圣经。


点击下方指纹二维码即可关注,订阅精彩内容。




版权声明

✎版权说明: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联系邮箱:1019018671@qq.com

✎免责声明:我们对文中观点表示中立,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文章及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版权声明:文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所有

咨询合作:QQ:1019018671@qq.com

来源:《国际新闻界》


    关注 NEWS全媒体采访与写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