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也只是牺牲品?《打工老板》五一15点CCTV6首播,解读“富士康现象”下的中国制造!

 

最近又一部颇具情怀的中国电影《打工老板》,傲骄地赢得美国、蒙特利尔、伊朗等十余电影节的追捧。它之所以能席卷全...





最近又一部颇具情怀的中国电影《打工老板》,傲骄地赢得美国、蒙特利尔、伊朗等十余电影节的追捧。它之所以能席卷全球影节,赢得世界关注,是因张唯导演用独特的视角,全新解读了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的“made in China”课题。继4月23日,《打工老板》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专场展映”单元亮相,导演张唯首度与中国观众和传媒正式互动后,该片又将于5月1日15:00在央视电影频道CCTV6首播,预期该片的播出必将引发各界对“富士康现象”下的中国制造,做出多维度的反思。





美伊等多国电影节聚焦《打工老板》解密“made in China”

第三十八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男主演奖,拉开了《打工老板》席卷全球影节的序幕。从美国第二十五届硅谷电影节,到美国第三十九届克利夫兰电影节,再到第三十三届伊朗国际电影节上的最佳剧情奖、第十四届达拉斯国际电影节、第十七届俄罗斯东西国际电影节、第三十五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第四十六届印度国际电影节、第八届班加罗尔国际电影节、第一届柏林华语电影节评委特别奖……张唯导演已经带着《打工老板》走过15个电影节,诚如这个有情怀的电影人所述:“电影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我带这部电影走遍了全世界”。那么,缘何《打工老板》会受到世界各国电影节的关注呢——答案就是导演的选题——“made in China”。



如果说,《中国合伙人》中的“成东青们”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带领美国人赚钱作为成功标准。那么,《打工老板》中的“林大林们”则梦想,在中国本土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实现中国制造产业升级。前者获得了掌声和鲜花,后者则是一声叹息。电影《打工老板》折射中国制造业30年浮沉,也深刻揭示越来越受世界关注的“made in China”课题。讲述深圳特区达林玩具厂的老板林大林(姚安濂饰),在国际竞争加剧、制造业利润骤降的情况下,接下美国某玩具品牌1亿加工大单,之后遭遇全球石油危机导致原材料成本上调、订单骤减、劳动力成本渐增、记者卧底(汤嬿饰)工厂,抨击工人被剥削等一系列事件,老板林大林意识到,工厂命运被牢牢地控制在拥有品牌的美国企业手里,以零利润换取订单是很多工厂赖以存活的救命草。制造业内严酷的价格厮杀,最终导致深圳原有1000家玩具厂仅存活100家。林大林昔日同行有的不堪债务重压跳楼,也有的被迫转战到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缅甸市场。林大林的处境真实折射出中国各制造业的困境、中国老板的困境、制造业工人的困境。因而,有影评人称,《打工老板》不是一部梦想式的电影,而是一部“made in China”的纪录片。

导演张唯探究中国制造业课题的视角,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际电影人的关注。蒙特利尔电影节主席Serge Losique,在影片点映后说:“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现实的电影,剧本是好的。这些天人人都在谈论中国廉价劳动力,以及他们如何影响整个世界。(中国制造业)老板是个牺牲品,就像为他工作的人也是牺牲品一样。”



不同于其它借海外影节获奖口碑逆向引导国内宣传的电影,《打工老板》低调地吸纳着各国电影人的关注与热议。而随着近期国内“老板别哭”舆论热的升温,《打工老板》对“made in China”的解读也开始受到国内影界的认可与推崇。



“老板别哭”舆论热后 《打工老板》重解“富士康现象”下的中国制造

《打工老板》不禁让观者想起去年最火的广告牌——老板别哭,和广为转发的“感谢你的老板”——“每个月还能拿到工资的员工都应感谢你的老板,尤其是这两年。你也许不知道,你上班玩手机的时候,你的老板正在焦虑;你也许不知道,你盼望发薪的时候,你的老板正在下一张借条上签名。中国现在的老板,80%以上面临着资金压力、经营困难、倒闭风险。海难覆船的时候,最倒霉的是船长,船员可以逃命,但船长却舍不得他那条船!他不要求你与这艘船共存亡,只请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

“老板是个牺牲品”也正是蒙特利尔电影节主席观影后的感慨。张唯导演非常坦诚地表示,影片虽不来源于他的故事,但有其生活经验在里面。故而,不乏有人看了片名就质疑,这是倾向于老板立场的视角。然而,事实并不尽然。观众将在《打工老板》前后两段,体味惊人的观影感受大逆转,也正是该片魅力之一。



《打工老板》前60分钟,传递出清晰的普世价值,达林玩具厂工人的生存窘境,辛苦劳作却收入微薄、订单重压下不断加班、生产环境恶劣、薪酬没有保障、由讨薪引发的媒体“卧底”、由暗访引发社会争议、美国合作方火速发布无责与讨伐的声明、精明的律师蜂拥而至……导演张唯展现的鲜活人物群像,会让很多观众联想起广受争议的“富士康风波”。

而在影片后半段,张唯导演很巧妙地将观众带到普世价值观之上的又一新视角,从对工人命运的悲悯与义愤,到对林大林迫使工人加班等引发劳工矛盾系列行为的反思。正如影片中“卧底”记者随着采访深入所发生的思想转变——在美国1亿大单的劳工合作中,“谁剥削了谁?谁养活了谁?”;深圳原有1000家玩具厂何以仅存活100家;林大林是该坚守“中国制造”,还是该像同行那样转战到“缅甸制造”?“中国制造”出路在哪里……影片没有任何说教和引导的痕迹,却很巧妙地将观众视角,从关注个体的普世价值,带入到对中国制造业“打工老板”的反思。



导演张唯强调:“关注工人个体的命运是正常的,这是普世价值的思维定式。但我想说的是,在我眼中,像林大林这样的企业家也是普通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中那种“生而为人之艰难”的情结,一直郁于《打工老板》中,这也是该片能引起欧美影人共鸣的原因之一。导演张唯说:“现实的逻辑最能让人信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每一细节,每一动作都是令人信服的,让人觉得那就是那个国家的生活。不论从民族情感,还是从文化审美上,我都偏向这种写实和纪录的表现方式。”也正是张唯导演写实和纪录的质朴,打动了国外影人。

张唯导演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提供了多维度思考

像《打工老板》这样,在映前就因“立场”而引发多方关注与讨论的影片并不多见。在蒙特利尔电影节参展时期,也曾受到很多境外媒体质疑,电影在谴责西方经济制度,为中国的“血汗工厂”开脱。导演张唯对此也并不避讳,他回应如此质疑的境外媒体:“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理解。在西方人印象中,中国工人的工作生活苦不堪言。我们现在必须摆脱西方人这种固有的印象。我在影片中,将老板、工人、媒体记者、外商、政府官员、律师等众多人物形象一一真实再现,希望观众能够从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客观思考,发现‘中国制造’的真相。”



电影中,曾“卧底”达林玩具厂,揭露工人生存窘迫的记者,最后在新闻发布会上,向试图撇清责任的美国合作发问:“我想这知道,这个过程是谁剥削了谁,又是谁养活了谁。你们的利润是多少?”美方没有回答,但这个问题并非无解,一如《打工老板》颇具深意的片名,以“打工”做为中国制造业老板的修饰定语,组成一个颇具黑色幽默的名字,中国制造业的老板其实是为国外订货商打工,“打工老板”其实是“made in China”的特色产物。



虽然“富士康现象”下的中国制造有很多问题无法通过一部电影来解答,但至少,在国际社会热议中国转型的浪潮声中,张唯导演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维度”思考的视角。而林大林感慨的那句:“中国制造,我还想着中国创造。”或许是导演张唯想要道出的心声。


    关注 营销前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