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散韵:情语或者诺言》:前言 1

 

------前言 1------



前言 1

以广州之名突然,在匆忙与繁杂的事务中,我就会被一股汹涌而至的情绪,确切地说是一种渴望,拽住了手脚、拽痛了神经,我要顷刻叫停其余的事情,跟着这股渴望拖拉着手脚往回走,走回那种叫做无用而无由的反省里:空灵无着的玄思、缥缈曼妙的冥想、痛切的追问、涌动的感伤、思接千仞万里的牵动,等等,回到这一切当中,我似乎才能从不堪负重的种种现实的催逼中,从功利索求的无聊和忙乱中,缓一缓劲,恢复一点元气。

我仿佛是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棒喝中,惊醒过来,回过神来,从营营扰扰的纠缠中,脱身,转向,向着那个有魂儿守着的自己奔跑。

也许,这就是我的挣脱,也同样是我的回归,并且越来越无可救药地耽于这种处境与书写的绝症,而这种返回,才让我得以逃脱被过度世俗的生存同化的危机。作为一种解救,我任由自己被这种不合时宜裹胁而去。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写下:“我们常常痛感生活中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为了人间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的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所以,为了激情与渴望,我宁愿承受,宁愿被玄思冥想挟持,宁愿为追问与反思耗散,任何一种方式都是生存,既然如此,就看对自己,尤其是对自己的愿望是否具有意义,是否离梦想走近了一点点,如此一来,所有的守候与付出都是值得的,是因我心飞扬,依然葆有活力、葆有冲劲,依然有着上路、出发,有着面对的热情与干劲。

是的,别无选择,临近快知天命之年,我深知这番表白对自己内心温慰的意义。

构想着写这么上下两部书名和内容都有关联的散文的时候,在纷繁的语汇里,这两对词组被我握住:相遇或者错过,情语或者诺言,我的心竟有一阵不能止歇的颤栗,一种温暖的哽咽从咽喉放射状地向身体各处蔓延,我甚至能掂量出那种温情与偏执的分量,整个编撰过程,也一直处于被这种情真意切所激动的状态中。

是的,那就以广州之名,再一次从我的广州开始。在做这样一个不无艰难的坚持时,我比以往更强烈地领受到了那种张力。

我开始想像着缘此或可引发或者激活的一切,如同想像着来自一种真诚的鼓励与关注的揪心及感动。是因从此啊,所有的感应都和我有关,和内心的波动应和着,无碍于形式的拘限,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我只属意于内心情丝的临风起舞、对月抒怀,如此,一切的遥不可及都如促膝面对。所以,在俗世里我宁愿活得不那么灵动、不那么精明、不那么得意,而在精神的世界里,护卫着天性的纯良不被浸染,老实厚道和难得糊涂,其实是一体两面的事情。

身虽困在方寸之地,心却往返生生世世。确信因缘果报,这是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大的自由啊!

我不得不感叹岁月流逝的过程里,冥冥中的规约或者机缘,先前无法寻回或者面对面表述的人与事,如同我对广州书写的关系,如今都有了顺理成章的端倪,造物的铺排真的有点无由分说,出现的或者消失的,相守的或者远逝的人与事,都有点无由分说,该来的竟然就来了,该走的猝不及防就走了。二十年前我出第一本书时,那时还是高中生的秀文是自己掏钱买书的读者,二十年后,突然在一个培训班的讲座后走近前来向我问好,不管相守同行还是相忘江湖,真的相信芝兰如故,真的相信缘分感应的如影随形。这世上和你有关的人与事,纵使万水千山也依然有关,而无关痛痒的,转瞬而逝灰飞烟灭总是必然的。我只需敬畏、只需真诚相待,就足够了,其他,我无能为力,我原谅自己的力有不逮,然而,我愿意倾力而为去珍惜、去侍奉,对人、对事,尤其是对我笔下的文字,莫不如此。所以,一切值得珍视而存留下来的,对我而言,写下,就是永恒。

就像因偶然投稿而结缘的《散文》杂志的雅静编辑,虽是偶尔的相遇相待,虽没谋面,但交流的话语却字字入心,她在邮件里写道:“我想正是因为你不入圈子,不屈从于种种规则,才最大地保持了自己的风格。我认识很多不入圈子的作者,他们的作品大多有沉淀,且有独特的气质。可惜的是,这种纯净的气息,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继续坚持下去吧,虽然苦,但是文学需要你们这样的坚守。”

类似这样的知解和善待,还有来自L师长的激赏和鼓励,他让我确信如何去欣赏并且坚守自己的追求与梦想。一生或长或短,前行的路忽隐忽现,就是因为这不多的一二知音,这可遇不可求的伯乐,我想晦暗的时日才有阳光降临,所以,我愿意尝试着去仿习古时候士为知己的一切做法,为这三二值得一生相守一生回报的有缘人,而勉力前行,相信就此就有了动力、有了足以抗衡恶俗尘世侵扰的心智和能量了。

多年后,我有了一个参与省级文学评奖的机会,并且很荣幸地得到了久候而至的认定,比起我的作品入列全球华语年度散文排行榜、入选年度散文精选,或者是被推荐参评全国鲁迅文学奖等等,似乎来得更为可触可握可感,毕竟是由我所生活居停的区域的机构,由我天天不停歇地写作的对口的主管机构颁给我的,并且是在多年没有机缘参评的边缘化的情况下得到的认同与鼓励。所以,我在获奖感言里由衷写道:

文学的思考使我们从生存的功利与冷漠中解脱出来;

文学的写作使我们从粗陋卑俗的生存竞夺中解脱出来;

支持与鼓励使我们的追求与努力从忽略中解脱出来,得到温暖的关注与认同的声援。

散文写作与现实疏离而独守清流、崇尚归省,是向深思与追问靠拢的自我拯救,所有的坚守与支撑,都源自这种拯救的力量:花开花落两由之,岂有豪情似旧时。

比起获奖,比起是否得到更大的评价与肯定,我似乎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文学定力、自己的写作状态,红尘万物毕竟都是身外物,而一颗心能引领自己的笔走向何方,才是自我修为的正果。

我自况个人的状态,尤其是精神取向,其实和现时的时世是没多大关系的,我只是作为一个专业者在边缘打量与注视着这个世界,我只是以固有的方式在自己心仪的场域里守望着那种宁静纷披的漂流。喧嚣躁动功利竞夺的生活于我既庸常无聊,也不过是流光碎影。

我宁愿居停在语言及思考里,而不要被庸常无聊生活里那些浮泛无奈的应对,把内心里的美好与温暖一点点地蚕食,让语言中的生命质感,无论是痛是爱,成为抵挡冷漠无常的时间流逝的最后一道堤坝,让生命过往消逝的冲击来得稍微缓慢一些。毕竟,就这么一晃再晃,时间的钟摆已到了知天命之年了。

面对着这种无可抗拒,对时间的召唤还是有意义的,无论酸甜苦辣怎样侵蚀过我们的记忆。我的书写其实就是试图把时间喊住,等它回过头来时再细细地凝望和打量,从此,相伴它的过往与将来都会是一个奇妙的事情,无法摆脱只能置身其中,或者我就伸出手与它相握,然后再随着它一齐往前走去。

因为记忆本身,让我感到了生命的厚重。有些事沉淀在日子里,才回味出味道。有的事记下来,就留下了一面来自过去的镜子,可对照出今日往昔的自己与很多的人与事。

社会赋予人的使命到底是要迷失于名利的光环底下,还是要迈出质疑的脚步,向自己的灵魂靠近。我们要做的也许既要体悟自然,也要看清自己,然后与自己坦诚相待。

不能忘了情怀的生命之根,不能忘了文化的血脉之缘。

无论忽略还是重视,这都是永远摆脱不了的生命情结。

自我显然是有局限的,所以书写其实就是自我的解救之旅。仍然欣慰并且领受着某种垂顾的是,我的写作激情竟然丰沛,竟然还有着破闸而出的冲动,面对着这种恩赐的美好的事情,我唯有珍惜和倍加守护。我视之为这是一种被自己强烈的愿望和如同血管里流淌的血一般的坚强意志所掌握的状态。

不管势风如何变迁,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思考、需要坚守,需要一批“为此准备”的人,在思想领域与精神空间更需澄清、建构以及拓展的现时现势,显得尤为如此,而我愿意并渴望成为这样的其中一个人,在迷茫和困境中发出思考与理性的声音,进行更为“真诚”、更有“功底”的写作,能做到这点,或者说能走近这一点,比起世俗的所谓升官发财的“成功”或者是过上“挥金如土”的所谓“好日子”,更有意义,更让我孜孜以求。

写于2011年秋露霜降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2478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人文社科小说 《广州散韵:情语或者诺言》

作者:梁凤莲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广州散韵:情语或者诺言”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2478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