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希望文库)》:第5章 莱茵河畔(2)

 

------第5章 莱茵河畔(2)------



贝多芬就出生在这样一种空气中常常飘荡着乐音,生活中常常洋溢着乐感的氛围里,他无时不感觉到音乐的存在,无时不受到音乐的熏陶。在他出生的那幢位于莱因卡斯的三层楼房里,就曾住过他那位当过宫廷乐队队长的祖父,住过圆号演奏家西姆劳克,住过很有音乐教养的萨洛蒙一家。要知道,这家人中出了一个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的约翰·彼得·萨洛蒙,还是他把海顿带往伦敦去闯天下的呢!有了这样的人文环境,加上那不算太差的家世,人们有理由期望贝多芬在音乐艺术上大有作为,而贝多芬也的确没有白白浪费这笔财富。我们要顺着贝多芬的家世,着重说说他的父亲。因为贝多芬是由他父亲牵引,走入音乐殿堂的,但这种牵引是那样的残酷。贝多芬的父亲约翰在年轻时是颇有一些音乐才华的,但同时又是个不可救药的酒鬼。他那点音乐才华多半让那一杯又一杯的烈性酒给淹没掉了。不仅如此,酗酒常导致他行为失控,因而屡遭旁人白眼,连他那宫廷乐师的位置都朝不保夕。对此,约翰并非没有省悟过,他甚至下过痛改前非的决心。然而,那嗜酒如命的恶习毁了他,使他永远找不到自尊,永远不敢抬起头来正视自己的前途、命运。他自暴自弃,对生活、家庭和事业都感到绝望。小贝多芬的出生给他带来了一线希望。这希望不是一个新的生命使他看到生活的欢乐和光明,从而改过自新,昂首做人,而是诱发出他另外的一个野心:把这孩子培养成举世无双的音乐家,而自己则可以享受伟大音乐家之父的无尚荣光。多么诱人的前景!约翰沉浸在自己营造的梦幻中。伟大音乐家的父亲,这感觉太奇妙了。从产生这一念头的那一天起,约翰就在时时刻刻地等待,等待有一天把儿子领到钢琴面前,去实现他造就一代天才的伟大梦想。这一天终于到了来。倒不是小贝多芬流露出多少对音乐的爱好,多半是做父亲的等得不耐烦了。

一天,约翰把孩子抱到了钢琴前的一个小凳上,满有信心地给他讲起了黑白琴键。孩子倒也听得挺高兴。可是当约翰讲完让孩子把键名一一复述出来时,孩子却瞪大了眼无言以对。以下的结果是耸人听闻的:孩子被痛打了一顿,并被勒令在床上反省。这就是贝多芬音乐人生的起步,他的第一堂音乐课。那时,他才4岁。很难想象这一顿痛打在贝多芬那稚嫩的心灵留下了什么,是挫伤?屈辱?恐惧?还是仇恨?不管怎样,从那一天起,贝多芬就注定要伴着音乐度过一生——无论他是否喜爱,是否具有天赋,是否能在日后成为光宗耀祖的音乐大师。父亲的意志是不可抗拒的。而父亲自有他的道理。当母亲出于对儿子的疼爱而出面干涉时,请听他是怎么说的:“琳娜(玛格达琳娜的爱称),请你不要干涉你所不懂的事。如果想让孩子成才,就得早下手管。我不愿意让我走过的弯路再在他身上重演。如果我当初有一个明白事理的人来管教,我绝不会像今天这个样!我父亲作为教师是太慈悲太宽厚了。人必须要有钢铁一般的毅力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我这样做是对待像路易斯(指贝多芬)这样的犟孩子的正当方法。”这话听起来很不错,但一想到这方法的实施对象只是个4岁的孩子,一想到这方法的实施者不只是教师,而且是父亲,谁又不从中品味出几分苦涩,甚至是残酷呢?

艺术本当给人带来温馨,可对于幼小的贝多芬来说,它竟显得如此冷峻。从这以后,贝多芬便无可选择地背起了音乐这副沉重的十字架。在父亲的威逼下,他无休止地练琴,直到神经麻木,双手的运动根本不受大脑的控制。他失去了许多童年的欢乐,不能跟邻居的孩子们一块儿嬉戏,不能到乡间野外去尽情玩耍,只能日复一日地练习,练习,再练习。在那枯燥的音符里,他既听不出生活的喜悦,也看不到灿烂的前景。这时的音乐,就像一块石头在翻来覆去地磨砺着他那颗幼嫩的心,而父亲呢?他那个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一定要把这孩子培养成天才音乐家,然后带他云游四方,享誉天下。这信念使他更严厉、更苛刻地对待儿子的音乐课程,一不如意,便拳脚相加,这时的他,已不是父亲,不是教师,而成了暴君。

终于有一天,儿子不堪这折磨,对他哭喊道:“我再不愿弹钢琴了,我将来——只愿——当个面包师。”这一声哭喊真非同小可,约翰感到震惊,感到愤怒,尔后心里忽然冒出一丝恐惧。他不由得陷入了沉思:这孩子出毛病了?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对的地方呢?他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孩子的前程吗?这时候,他隐隐约约地感到了某种不安,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教导这孩子了。孩子母亲的感觉和意见证实了这一点:他的确不再适合作孩子的音乐教师。于是,他便静下心来与妻子商议,该给孩子找一个好老师了。这在波恩,实在是一件不很困难的事情。从此,贝多芬的音乐生涯就出现了转机,这时候,他也才七八岁。可怜的父亲把培养儿子的任务托付给他人之后,那一点能够唤起良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就烟消云散了。他惟一能够寄情的就是酒。这样又过去许多年,当贝多芬的母亲去世后,全家的生活更陷入困境,而父亲除了酗酒之外,对家中之事全无照应,以至于连他自己都无法照应。一次,居然醉酒之后被警察局扣留,由贝多芬交罚金保出。此时此刻,贝多芬正全身心地投入他的音乐学习和创作,但是为了家庭,为了他那无辜的弟兄们,他不得不分出精力来处置他父亲这个名存实亡的家长。他给当地的选帝侯递交了一份申请,恳求以后只把父亲薪俸的一半支付给本人,另一半交给作为长子的他,以使他弟兄们的生活费用有着落。这申请得到批准,父亲被剥夺了家长之职,而贝多芬成了一家之主。那是在1789年,贝多芬19岁。

再往后,父亲对贝多芬的影响逐渐淡薄,以至于全无。但是,他在贝多芬年幼时走上音乐道路,甚至创作个性的形成,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粗暴与强迫,既对贝多芬幼小的心灵产生过极大的伤害,却又在贝多芬未谙世事,未及对生活作出选择甚至憧憬时,就将他与音乐捆绑在一起,像一条枷锁,不许有丝毫动弹。他的威严与施暴,既压制了贝多芬在童年时代应有的童心和童趣,却也提前给这未成年的孩子的性情注入了男性的力量和阳刚之气,这对他日后创作那种特有的英雄气概,不会没有作用。更重要的是,他出于一种希冀或野心认定自己的儿子有着音乐天赋,并发誓要将他造就成音乐天才,这实际上是给贝多芬的音乐事业定下一个很高的起点,尽管他对今后要发生的一切并不十分清楚。

贝多芬的出生地波恩位于德国莱茵河畔,前面说过,那是一座有很浓的文艺气息的小城,许多音乐名流都汇集在这里。但最令小贝多芬着迷的是郊外的自然风景,那里如诗如画的风光,宁静的林间小路,奔腾不息的大河,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他常常在这里流连忘返,把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到这深邃雄浑的大自然中,这令他着迷的大自然,成了他后来艺术创作的无尽的源泉。贝多芬成名后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爱田野、爱森林……全能的上帝呀,在森林中我快活极了,每株树都能传达你的声音,天哪,这是何等的神奇!”

贝多芬的母亲玛格达琳娜是贝多芬心中最敬重的人。在贝多芬很小的时候,家中的经济状况还算可以,但后来,由于性情暴躁的父亲酗酒如命,几乎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要不时地变卖家产。所以家境就渐渐衰落了。

此时,玛格达琳娜怜爱地看着小贝多芬说:“傻孩子,快回去吧!瞧,快下雨了。我出来的时候你爸爸正在生气呢,你怎么没有练琴就跑出来了呢?”

“妈妈,别提练琴了,我快被那些乐谱烦死了。爸爸总是要我没完没了地弹那些枯燥无味的东西,还说要使我像莫扎特那样,成为一个钢琴演奏家。”

“难道你不希望成为莫扎特吗?你爸爸也是为了你好啊!”

“我就是我,为什么要成为莫扎特呢!”贝多芬瞪大眼睛,倔强地说。

前面提到,贝多芬的父亲很早就发现他的这个孩子具有非凡的音乐天赋,为了家族的荣誉,他想把贝多芬培养成一个音乐神童,超过在十几年前就誉满全国的神童莫扎特。希望能在欧洲再创造一个奇迹。于是他在小贝多芬才四岁的时候,就强迫他坐在钢琴上不停地练琴,经常一弹就是好几个小时,这使得贝多芬几乎对音乐厌倦了。还好,由于他的母亲给予了鼓励和关怀,才使得他没有放弃音乐,但倔强的贝多芬还是有了逆反心理。他开始经常逃到郊外的森林里,独自对着大自然发呆。

童年的这种经历使得贝多芬孤僻而早熟,他经常沉默寡言,几乎没有同龄的游戏伙伴,但父亲坚持认为,他的儿子将来一定能成为世界名人,一定能给他带来荣誉和金钱。

这一天,贝多芬又独自一个人来到了河边,玛格达琳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他。玛格达琳娜摸着贝多芬的头说:“孩子,也许你是对的,这里的森林和河流也远比那些乐谱对你更有好处,可是我们还是要回家去。你瞧,雨点已经落下来了,走吧!”说完,她牵着不大情愿离开的贝多芬,往家走去。

这个倔强的小男孩后来终于意识到,童年的时候,他所痴迷的大自然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创作。著名的作家、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写道:“贝多芬从未忘记过莱茵河,庄严的大河仿佛一个极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

正是在这永恒而神秘的大自然中,他那种蓬勃的活力,激扬的气魄,那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生根了,这正是他童年中的幸运。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0685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传记名著小说 《贝多芬(希望文库)》

作者: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研究所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贝多芬(希望文库)”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0685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