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坛 张悦群: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材料作文议论说理展开思路的教学探讨导读“材料议论文怎样展开思路?”“材料议论文重点...



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材料作文议论说理展开思路的教学探讨
 导 读

“材料议论文怎样展开思路?”“材料议论文重点写什么?”面对江苏、辽宁、福建三省等校高三老师的咨询与邀请,笔者经过一番思考与备课,给他们开设了几次高三年级材料作文“葫芦结构其变通”的议论说理训练课。每次两课连上,第一课让学生掌握“葫芦结构”;第二课让学生将“葫芦结构”变为“椭圆结构”与“竹笋结构”;课后再让他们把“葫芦结构”变为“方块结构”。几所学校均反应,这种方法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可是,作文一贯难教难学,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呢?笔者不揣固陋,试作具体解说,敬请行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葫芦结构”的内在机理

“葫芦结构”由“引材”“联今”“立旨”“远征”“做法”“收口”六个部分组成。“引材”,是指开篇引述材料、概述材料或点击材料;“联今”,是在“引材”后面联系或列举当今的现实问题;“立旨”,是在“联今”后亮出观点;“远征”,是在“立旨”后面运用距离远一点的――古代或外国的――论据论证中心;“做法”,是在“远征”后面针对第二块的现实问题提出的具体做法;“收口”,即结尾总结,或照应标题,或呼应材料。从思维的开合方面看,开头的“材料”与结尾的“收口”为“合”,第三部分“立旨”为“收”。这样形成上部小、下部大的葫芦形,所以笔者称这种展开论证的结构为“葫芦结构”。

开篇“引材”,其中自然渗透文章的基本观点,有时也可以明确提出观点。这还有助于提醒学生引用原材料,进而杜绝脱离材料而另砌炉灶的毛病。

第二部分“联今”,让学生联系现实话题,列举与解剖现实问题。这不仅可以纠正高中生议论文远离现实的不良现象,培养他们“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作文观;而且能让学生在针砭时弊之中“激扬文字”,便于写出充满激情与富有文采的文章来。当然,联系现实话题,或呈现与解剖现实问题,常常容易顺势写出应该“怎么做”的内容。此时笔者指导学生控制情绪,让他们知道现在行文开篇不久,论证“做法”为时尚早。暂且不论,为第五部分论述具体“做法”伏下一笔为佳。

第三部分“立旨”,既是对上文的收缩,又是对下文的引领。行文至此,已初步形成“合-开-合”的样式,也可以说一篇微作文已经成功。但文章需要800字,还要往下写的。另外,如此“立旨”能使读者进一步明了文章的观点。没有这个部分,如果开头引述材料又没有明确文章中心,就容易造成“中心不明”的现象。

第四部分“远征”,属于旁征博引。远离现实话题,拓开说理时空,把读者的视线引到另一个领域。从另一个领域论证中心论点,既给人以跨时空的美感,又显示作者观点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也表明文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五部分“做法”,既是对第二部分“联今”所呈现的问题提出的具体做法,更是文章思路“意断脉连”的表现。前面“联今”联系现实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这里解决问题与总结问题。让人觉得作者功力非凡,前文联系现实“欲言又止”,原来意在为后文论证“做法”作伏笔。

结尾“收口”,即卒章显志,是一般文章的最后一段。不过,笔者鼓励学生以创作不同的结尾,比如形象的描述,属于“以景结情”。不仅增加议论文的文采,而且有一点“意境深远”的色彩。

二、“葫芦结构”的教学意义

多年来,材料作文在“淡化审题”的趋势下,一般考生审题立意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但轮到行文议论(绝大多数学生不写记叙文),则是问题百出。思路打不开,文章展不开;分析不全面,议论不深刻;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学生总是匆匆行文,草草成篇,根本不知析薪破理与经纬文章。更有甚者,面对文题笔杆咬烂,头发捋断,也难以敷衍成文。或东拉西扯,或宿构抄袭。即使稍好一点的学生,也是“为作文而作文”,论证远离现实,说理纸上谈兵。绝大多数议论文平平如也,高考作文大面积“驱中”现象由此产生。个中原因,固然与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有关,但主要还在于他们不善于展开论证与打开文章思路。

笔者以“葫芦结构”为切入点,以打开思路为突破口,意在通过现场上课与当场收获来改变议论文教学效率低迷的现状。“葫芦结构”中“引材”“联今”“立旨”“远征”“做法”“收口”等环节及其组织机理,几乎涉及材料作文之议论文所必需的内容与方法。换句话说,学生如能娴熟地运用“葫芦结构”进行写作,就能掌握材料作文之议论文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就“引材”而言,有些学生写材料作文的议论文,总容易脱离材料另砌炉灶。记叙文当然可能通过写人或叙事表现材料内涵,议论文却不能通篇不触及材料;而经过“葫芦结构”训练的学生,自然不会写出一篇与材料毫不相干的议论文来的。

“立旨”“收口”是常识,无须赘言;而“联今”“远征”“做法”实在是议论文非常重要的论证内容。其中的“远征”,能体现论证内容的丰富性,能纠正内容单薄与缺少文化内涵的缺钙现象;“做法”,能体现基本观点的行为动作,能纠正只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的“半吊子”论证现象。尤其是“联今”,是议论文的灵魂,即现实针对性,能纠正“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的不良动机,能体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精神。

笔者第一节课经过三则题目拟立提纲的训练,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按照“引材―联今―立旨―远征―做法―收口”的思路,口述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的构思了。从课堂上的积极反馈可以发现,学生再也不会思维找不到出口,行文理不出头绪了。也有学生由于认知经验口述提纲与思路略有变化,或省略了一个部分,如“远证”;或倒序了一处,如把“立旨”提到前面,在“材料”之后。但远比原来“看到题目,无从下手”好得多。

三、“葫芦结构”的多重变通

根据从易到难的学习规律,笔者先在课堂上与学生把“葫芦结构”变为“椭圆结构”。在训练了三道按“葫芦结构”拟立提纲的作文题之后,问道:“如果把‘立旨’提到‘联今’前面来,是不是‘葫芦结构’啦?”学生回答:“不是。”“那是什么结构呢?”在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时,推出“椭圆结构”,再让学生按照“椭圆结构”改造前面几道作文题“葫芦结构”的思路。如此进行区别性训练,不仅加深了“葫芦结构”的印象,而且顺势学习了“椭圆结构”。



这样,学生对“葫芦结构”与“椭圆结构”了解得非常清楚:前者“引材―联今―立旨―远征―做法―收口”,两头与中间收缩,前部与后部展开,活像葫芦;后者“引材+立旨―联今―远征―做法―收口”,两头收缩,中间展开,酷似椭圆。形象的图形,清晰的结构,学生记得清楚,学得有效。

课后作业,笔者还让学生将“葫芦结构”变为“竹笋结构”与“方块结构”。



“竹笋结构”,即逐层深入的结构。把“立旨”放到文章最后,从“引材”概述开始,同样接着以“联今”呈现现实话题,再以“远征”对照上文,然后以“做法”照应前面的“联今”,最后进而水到渠成地推出“立旨”。且将“立旨”与“收口”合并,或以“立旨”代替“收口”。如此形成“引材→远征→联今→做法→立旨”,就像竹笋一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入。当然,开篇也可以再作变化,比如把“联今”放在最前面,以待下文解决。解决方法之一就是“引材”,既“点击”材料,又借此分析“联今”所呈现的现实问题。这就形成“联今→引材→远征→做法→立旨”这条思路,也是“竹笋结构”。



“方块结构”,就是人们常说的并列结构。而从“葫芦结构”到“方块结构”,变通幅度较大,其中包括增加与删除、合并(压缩)与分解等再加工方式。一般来说“引材”“立旨”“收口”不在其中,因为它们不好分解为并列的几块。“做法”是可以分解的,但与“联今”结合起来为好。单单将“联今”(含“做法”)分为并列的几块固然可行,但不能体现“旁征博引”的议论特点;单单将“远征”分解为并列的几块也固然可行,但一篇议论文远离实际是不妥当的。不妨将“远征”与“联今”并列,进行“说古道今”,其主体结构为“远征(一)―联今(一)―远征(二)-联今(二)”。

有学生在变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越轨现象,如缺少某个部分或颠倒某处位次。笔者不仅不批评,反而予以鼓励与引导:“只要符合语境,怎么变通都行”“不要一味拘泥某某结构”。这是什么回事?道理很简单,无论什么“结构”只是学习打开思路的载体,不是固定的框框。开始学习时没有“葫芦结构”不行,开始变通时没有“椭圆结构”“竹笋结构”“方块结构”也不行,而熟练掌握后就不需要任何“结构”了,至多是“准葫芦结构”“准椭圆结构”“准竹笋结构”“准方块结构”而已。

附:一则材料作文题的四种“结构”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没必要攀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风有风的自由,云有云的温柔,没必要模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你认为快乐的,就去寻找;你认为值得的,就去守候;你认为幸福的,就去珍惜。没有不被评说的事,没有不被猜测的人。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葫芦结构”坚守自我,幸福人生

1.引材:人生怎样才幸福?不妨看看山、水、风、云的丰姿。

2.联今:现在人们大都浮躁,忘记了自己的本真,盲目攀比,一味模仿。

3.立旨:―坚守自我的个性与本真,生活方能更幸福。

4.远征:庄子坚守自我,顺性而为,率性而作,不在乎斥鴳讥笑,所以纵横于自己理想的世界中。

5.做法:世人应当坚守自我,远离浮躁,杜绝攀比与模仿。

6.收口:紧守自我,坚守自己的个性与本真,方能获取幸福人生。

“椭圆结构”坚守自我,幸福人生

1.引材+立旨:人生怎样才幸福?不妨看看山、水、风、云的丰姿。坚守自我的个性与本真,生活方能更幸福。

2.联今:现在人们大都浮躁,忘记了自己的本真,盲目攀比,一味模仿。

3.远征:可是,庄子坚守自我,顺性而为,率性而作,不在乎斥鴳讥笑,所以纵横于自己理想的世界中

5.做法:世人应当坚守自我,远离浮躁,杜绝攀比与模仿。

6.收口:紧守自我,坚守自己的个性与本真,方能获取幸福人生。

“竹笋结构”坚守自我,幸福人生

1.引材:人生怎样才幸福?不妨看看山、水、风、云的丰姿。

2.联今:现在人们大都浮躁,忘记了自己的本真,盲目攀比,一味模仿。

4.远征:庄子坚守自我,顺性而为,率性而作,不在乎斥鴳讥笑,所以纵横于自己理想的世界中。

5.做法:世人应当坚守自我,远离浮躁,杜绝攀比与模仿。

6.立旨:紧守自我,坚守自己的个性与本真,方能获取幸福人生。

“方块结构”坚守自我,幸福人生

1.材料+立旨:人生怎样才幸福?不妨看看山、水、风、云的丰姿。坚守自我的个性与本真,生活方能更幸福。

2.远征(一):陶弘景坚守自我,率性而为,不受官场诱惑,所以处于“山中宰相”的幸福中。

3.联今(一):南京有人肆意砍伐千株老梧桐,挖掘原有的城市大道,失去百年古城风采。

4.远征(二):吉卜赛人虽10世纪为生活所迫开始外移,但坚守自我,不受世俗影响,所以处于千年不变的热情、奔放与洒脱中。

5.联今(二):―扬州坚守自我,保持“休闲”特点,不受经济诱惑,引进与发展大型工业,弘扬“三把刀”传统,建成世界“最佳人居”城市。

6.做法+收口:世人应当坚守自我,远离浮躁,杜绝攀比与模仿。紧守自我,坚守自己的个性与本真,方能获取幸福的人生。

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全国人大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15年第7期。


    关注 中小学写作教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