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艺】“漆都”是怎样炼成的---福州

 

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特色的汉族传统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



福州脱胎漆器


CCTV《天趣人意---福州漆艺纪录片》
【 一、福州脱胎漆器 】
简介: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特色的汉族传统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清宣统二年(1910年)以来,参加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意大利觉兰多博览会、德国柏林卫生展览会、英国伦敦博览会和在美国芝加哥、日本东京,以及菲律宾、比利时、巴拿马等地举行的国际博览会,多次荣获特等金牌奖、头等金牌奖和最优奖等多种荣誉,曾被誉为“珍贵黑宝石”和“东方珍品”。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于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脱胎漆器是继承中国古代汉族优秀漆文化发展起来的。它品类之多在全国漆器行业首屈一指,大的如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脱胎仿古铜大狮等,小的如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共有18类1200多个花色品种。


福州脱胎漆器鼻祖 · 沈绍安
(一)“脱胎漆器”历史源流

说到脱胎漆器在福建省福州市的发展历史,人们总要把它同"沈绍安"的名字连在一起,至今福州工艺美术界都以"沈绍安"三字作为脱胎漆器的正宗代表。福州脱胎漆器的首创者就是清代乾隆年间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市)漆艺人沈绍安(1767年-1835年)。

福州“脱胎漆器”是沈绍安通过对旧匾额的分析,了解了失传已久的汉代“夹纻”技法的基本材料成分,经过不断尝试,将“夹纻”技法还原,并在手法、材料上有所创新的一种新型漆工艺,它的原理与传统的“夹纻”技术息息相关。


清乾隆金漆夹纻旃檀佛像
“夹纻”制作技术

“夹纻”制作技术,源于战国,兴于西汉,魏晋时期走向成熟。寺庙大佛,多用“夹贮”法塑造,首先竖立木柱支架,竹篦绷扎、细麻、稻草、泥土及漆灰糊封,涂上漆泥,塑出骨肉、糙漆、磨光、漆彩漆、贴金饰,开光点睛,完成後,把像内木架等重物酌量拆除,减轻重量,以供当年庙会出巡时需要。③“夹纻器型技术”是佛教造像的重要方式,—直延续了近千年,在唐晚期两度灭佛以后,绝大多数漆艺佛像都被毁坏殆尽,佛教造像的夹纻技术也逐渐衰败,直至失传。目前,中国大陆各博物馆,已经找不到一件明代以前的夹纻造像实物。世界上现存的唐宋时期的“夹贮造像”,是被日本正仓院收藏的8世纪前后制作的实物——“唐代八部神像”。


白马寺干漆夹纻佛像




元朝 干漆夹纻 表面镀金 像高:81cm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收藏


沈绍安早年为油漆匠,在福州杨桥路双抛桥附近开设"沈绍安"老铺,以油漆加工为业,并且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牌之类小商品。当时福州为八闽首府,手工业比较发达,虽然说漆器行业在各种手工业中的地位首屈一指,但是竞争十分激烈,生意并不好做。再说,福州从南宋开始有了漆器,到了清初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陈旧的工艺影响了漆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店中生意清淡,沈绍安不时到官家深宅或宫观寺庙去做油漆活儿。有一次在一座古寺做工时,他发现寺庙大门的匾额木头已经朽烂了,但是用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受到启发,回家后仿照旧匾,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后在模型外面裱上夏布,涂上青漆,等漆干了之后脱去土模,再行髹漆加工上色,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
(二)沈氏脱胎漆器的发展

沈绍安于1915年创办漆器品牌“兰记”和店铺


沈绍安兰记商标


沈绍安 · 脱胎菊瓣形朱漆盖碗


沈绍安首创的脱胎漆器技法,开创了我国漆艺文化的新面貌,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沈绍安进贡朝廷的脱胎菊瓣形朱漆盖碗,通高10厘米、口径10.8厘米,壁薄如纸,厚不及一毫米。乾隆帝见后龙颜大悦,亲自在盖内、碗心题刻隶书填金诗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茗合陶句,露掇其英。"乾隆帝的诗,生动地描述了沈绍安脱胎漆器的特点,足见当时沈绍安首创的脱胎漆器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件漆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内。


沈绍安憘记薄料长颈瓶
沈绍安憘记金地薄料梅瓶
瓶内款


沈绍安金漆人物四尊


中华福州沈绍安恂记薄料山水人物漆盒


沈绍安兰记印锦龙纹印泥盒


梅瓶
沈正镐 · 沈绍安第五代玄孙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园
展览沈氏脱胎漆器










(三)“脱胎漆器”技艺族传家承

自沈绍安首创脱胎漆器起,其技艺代代族传家承,故又有福州"沈氏脱胎漆器"之称。1920年,沈绍安第五代孙沈正镐、沈正恂把泥金和泥银调到漆料当中去,在原有红、黑、朱、紫的髹漆技艺基础上,新研制出金银、天兰、苹果、葱绿、古铜等颜色,使漆器表达的方式和手段得到全新的改变,做出来的作品达到了华丽辉煌、灿烂夺目的效果。1898年,沈正镐、沈正恂选送脱胎漆器作品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并获得金牌,从此福州脱胎漆器在国际工艺美术界崭露头角。接着,沈正镐、沈正恂以及沈正愉、沈幼兰等沈氏脱胎漆器世家产品先后选送参加意大利、美国、柏林、伦敦等地的博览会展出,获得了各种奖牌,声誉大振。

1905,清廷授予沈绍安五代孙沈正镐"四等商勋,五品顶戴", 1910又晋升沈正镐、沈正恂为"一等商勋,四品顶戴"。1949年后,沈氏兰记漆器店改制为脱胎漆器公司,著名漆艺家李芝卿、高秀泉在设计、髹饰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作品荣获全国漆器造型设计一等奖,并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台湾厅用作主要装饰品。
沈幼兰
《盘根三足狮钮鼎炉》


(四)“脱胎漆器”核心技术

沈绍安发明的“脱胎漆器”与隋唐时期的“夹纻”佛像的做法均属同一类型,其核心技术就是漆器胎骨的成器方法。标准的西汉“夹纻”技术的具体做法,根据南京艺术学院有关师生对此十余年的研究得出初步结论是:(1)细泥塑形;(2)胶料隔膜;(3)麻布裱糊;(4)生漆定型;(5)细灰找平;(6)上涂成器。日本现代的“干漆造”的做法,类似于福州的脱胎漆器:先做塑像,再做分模,各片另裱,缝合髹涂,下灰上漆,终成胎骨。据史料记载:沈绍安回忆其“脱胎漆器”的发明,是由于看见城楼匾额剥落露出的麻布纤维而产生的启发所致。用麻布糊裱木质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历朝历代,莫不如足。山东曲阜“孔庙”建筑群,便是最直接最完整的实例。由于历代皇恩优渥,自宋代至近代不断维修,形成了历代建筑修缮技术的积淀,十分利于比较研究:几乎所有的廊柱、护栏、祭台、门窗,只要有剥落处,人们便能看见历代工匠糊裱的麻布。这说明,以麻布糊裱木质材料,对器物进行“胎骨封固”的处理,以防止木材因水份、有害物质的侵入,而产生腐败、变形,是中国木漆工艺一以贯之的重要原则。现在福州三坊七巷一带的老宅里,有些建筑上的木质构件因为风吹雨蚀,再加之年久失修,露出了一些麻布裱糊在木质上的迹像,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夹纻”技法的应用。

(五)“脱胎漆器”工艺特点

福州脱胎漆器的最大优点是: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福州脱胎漆器最大特点是:轻。

福州脱胎漆器所具有的这些优点、特点,是由其特殊的制作工艺、高超的髹漆技艺所决定的。作为脱胎技艺同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工艺非常复杂,制作和阴干等十分费时,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数月,成品还需密闭在阴室里很久。


董必武先生为脱胎漆器题词


郭沫若先生为脱胎漆器题词


(六)“脱胎漆器”制作方法

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与脱胎基本相同。

以花瓶制作为例,先预塑好泥胎或制作好木瓣胎模型;再用水裱上二层毛边纸;刷上脱离剂两道;髹上推光漆;然后成的分别髹上用生漆调细、中、粗灰数道;视器物的大小,用面粉调生漆裱上一次或二三次夏布或绸布;分别髹上用生漆调粗、中、细灰数道;用水冲去泥胎或脱去木瓣胎;用清水洗净胎内面,便成了脱胎漆器的"雏形"。每道工序都要阴干,每道髹漆在阴干后,都要用苏砖等干磨。"雏形"制成之后,还有好几道大工序。

1、脱胎漆器工艺流程图


贴布·粗灰·中灰·细灰


上漆


2、脱胎工艺分步骤展示


翻模


裱布


将内部石膏膜敲掉


绘制


抛光


脱胎漆器工序汇总图
(七)“脱胎漆器”髹饰技法

福州脱胎漆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色彩瑰丽,光亮如镜",人们对它产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髹饰上的丰富多彩。其传统髹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嵌螺甸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变涂、仿青铜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漆器的表面装饰琳琅满目。

福州脱胎漆器在我国传统的朱、黑等漆色基础上以"真金碾泥为色",即以真金、真银碾成金粉、银粉作调和料,解决了一般漆色干后变为黝黑、难与其他鲜艳颜料调和的困难,增加了蓝、绿、褐等多种鲜艳的漆色,且漆色经久不变;有的装饰还用上了刻银丝、刻金丝、螺钿、镶嵌等,使脱胎漆器更加精美。


黄时中先生


黄时中 脱胎漆器茶道具


(八)“脱胎漆器”宫廷珍品

在历史上,福州脱胎漆器曾被收藏为宫廷珍品,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列为珍贵的国家礼品赠送外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而且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髹饰之光”、“人间国宝”等词句来形容福州脱胎漆器的精美。

(九)“脱胎漆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在原来沈绍安兰记、德记的基础上成立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和第二脱胎漆器厂,还创办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和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推动漆器行业的发展与繁荣,使福州脱胎漆器不仅在生产规模上大大超过过去,而且在艺术风格上更加多样化。具体来说,在坯地上,除了绸布脱胎坯和木坯外,还有钙塑和合成树胶坯等多种;在表面装饰技法上,除了推光、描金、晕金、漆画、锦纹、嵌银彩、嵌螺甸、仿古铜外,还有赤宝沙、宝石闪光、仿彩窑变、磨漆画等多种。


1958年,新中国第一辆轿车“东风”正在紧张研制中,为了体现“中国造”,工程师们被要求使用中国传统技艺装饰车辆。


李芝卿所作的仿紫铜狮子,当时它们摆放在人民大会堂的北大厅


1959年,人民大会堂,餐后,周恩来总理与各国友人欢笑着走近一对一人高的“铜狮子”总理微笑着说:“你们相不相信我能抬起这只铜狮子?”诧异的目光齐刷刷朝总理投来。话音刚落,总理伸手,铜狮底座微微翘起,众人瞠目。“这不是铜狮子,这是福州的脱胎漆器!”总理得意地笑道。

(十)“脱胎漆器”当下市场经济冲击

目前,由于,福州第一、第二脱胎漆器厂已相继倒闭,福建工艺美术研究所被解散,从业人员纷纷改行,原有艺人所剩无几,"印锦"、"台花"等脱胎漆器髹饰的技法也已失传,福州脱胎漆器髹饰,这一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需要善加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一)“脱胎漆器”社会现状 

由于脱胎漆器的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和时间、都与所用的原材料有关,所以一些小作坊就用简单的木胚、甚至于使用塑料,然后刷上油漆就作为脱胎漆器出售。严重影响社会上部分人对脱胎漆器的评价,并且降低了脱胎漆器应有的价格。

正宗的脱胎漆器应该使用夏布(亚麻)加上多次的加工做成,最终的成品相当的轻,并且坚固、耐用、精致,但是如果用夏布制作非常费时,而且成本更高。市场上的木质以及塑料的脱胎漆器十分廉价,两者相比高品质的脱胎漆器的价格根本和制作成本不成正比,所以导致制作脱胎漆器的人络绎的转行从事别的工作,致使脱胎漆器的工艺落寞。

所以拯救脱胎漆器必须从精品入手,宣传正宗的工艺,让一些劣质脱胎漆器自动离开市场,正宗脱胎漆器才能重新复苏。
【 二、福州漆画 】


福州脱胎漆器艺术的发展没有停留在漆器本身,通过艺人们的努力,它还衍生出一个新的画种--漆画。1964年,从美术院校毕业的一些美术工作者把漆器装饰工艺技法用于绘画,创作出了一批漆画作品,首次以独立画种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受到首都美术界和群众的瞩目,从此福建漆画从实用美术进入观赏艺术领域。原来漆画是附着在漆器的器皿上,近几十年来,通过画家的努力,把漆器的一些装饰技法运用在平面上,来做成独幅画,这就形成了漆画。漆画使用大漆和其它一些特殊材料,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是其它画种所不能替代的。适用于建筑,是现代壁画的理想形式。


王和举先生


王和举漆画作品《鼓浪屿》


郑崇尧先生


郑崇尧漆画作品


【摘要】:全国美展漆画获奖作品代表了我国现代漆画的最高水平和时代特点,福建漆画底蕴深厚,特色突出,是全国美展获奖总数最多、级别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画派之一。基于福建漆画家的创作实践,通过梳理分析历届全国美展漆画获奖作品,认为漆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主要表现在:创作理念从保守走向开放、创作题材从狭窄走向广阔多元、创作风格从仿效走向个性创造、创作媒材从固守走向兼容、创作技艺从“沿袭古法”走向“无法而法”、创作群体从工艺师走向艺术家等方面。
郑力为先生


郑力为漆画作品《拉网》
关键词:全国美展;漆画艺术;漆工艺;漆画家;传承;创新

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是我国影响最广、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综合性美术展览,代表着我国美术作品的最高水平。1964年,漆画作品以“其他”类别首次参加全国美展,到1984年,漆画才以独立画种身份正式登上全国美展的舞台。福建作为中国现代漆画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福建漆画以大漆研磨为语言特色,传承漆艺之精华,是中国漆画的典型代表,亦是最独具审美情致的漆画地方画派[1]。在全国美展漆画获奖作品方面,福建漆画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是获奖总数最多、级别最高的省份,特别是在第七、九、十届全国美展上,陈立德、苏国伟、汤志义等三人各斩获一枚金牌,充分展现了福建漆画的独特魅力。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漆画艺术经历着怎样的发展变化,福建漆画家为漆画的创新与转型进行了哪些探索,漆画艺术又如何在新时期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传统媒介面临如何进行当代性转换,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福建漆画家的创作实践,通过梳理分析历届全国美展漆画获奖作品,从创作理念、创作题材、创作风格、创作媒材、创作技艺及创作群体等六个方面来审视漆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陈立德漆画作品《皓月红烛》
一、创作理念:从保守走向开放

中国现代漆画,作为传统髹漆工艺与现代绘画相结合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经历了一个艰辛探索和解体重构的发展过程。现代漆画诞生之初,仍从属于传统漆艺装饰范畴,还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脱离器物而独立存在的纯画种艺术形态。20世纪60年代初,越南磨漆画在北京展览,越南漆画一开始发展就由画家直接介入漆画创作,对我国漆画创作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内一批有志之士开始探求具有独立身份的漆画样式,1964年福建王和举和白秋祥创作的《盐场》、梁汝初和陈秋芳创作的《海上放幻灯》等漆画作品首次亮相于全国美展,这批富有开创性的漆画作品依稀可见由漆器髹饰向绘画转变的影子,王和举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师从中国现代漆画先驱福建诏安人沈福文先生。1984年漆画成为独立画种后,漆画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漆器髹饰样式的束缚,大胆吸收、借鉴其它画种的长处,出现了漆画和装饰画、版画、中国画、油画、镶嵌画等画种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态势[2]。如福建的陈立德、陈金华、汤志义等代表作者,凭借着深厚的绘画功底和驾驭能力,在不同的画种中纵横捭阖,让不同画种的艺术特点、技法和材料媒介相互融合渗透,特别是将油画艺术语言融入漆画创作,呈现出不同寻常的艺术美感,其中陈立德的漆画作品《皓月红烛》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陈金华的漆画作品《远音》获得第八届全国美展最高奖,汤志义的漆画作品《渔舟飘至》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的金奖。尤其是陈金华,他的漆画作品《盛世祥和》和《大地飞歌》继八届获最高奖之后分别获得第九届及十届全国美展银奖,这成果与他从事别的画种的创作理念分不开。陈立德70年代就开始从事油画创作,并取得不小的成果。汤志义的油画作品也入选过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比起其他大画种,现代漆画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在一个文化多元、日新月异、开放包容的社会形态下,漆画艺术作为独立的画种,和其他画种一样也存在着互相融合的现象,不能脱离其他艺术形态而独立存在。如果一味拘泥于过去,“固步自封”、“孤芳自赏”只会走向边缘化,敢于“破”、“立”,融会贯通才是漆画艺术发展应有的姿态。乔十光先生曾指出:“漆画不是传统的屏风、挂屏陈列在现代的美术馆,而是自觉利用漆的材料和技术,表达现代人的生活和感情。不仅仅是实用性的‘器’到欣赏性的‘画’,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根本变化。[3]”对待漆画艺术,不仅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向其他画种学习,包括本土的、外来的、东方的、西方的、古老的、现代的等,更要有突破当代文化解读方式与当代艺术创作概念的勇气,在融合中求舍,在传承中扬弃,构建具有时代精神、民族气派和审美标准的创作理念和模式。


唐明修先生


唐明修漆画作品《曝日头》


二、创作题材:从狭窄走向广阔多元

在现代漆画发展的早期,漆画作品题材和内容都比较单一,大都局限在少数民族、花卉、建筑和革命题材上。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福建漆画创作者们在继承传统题材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画种的创作方法,大胆融入现代人的情感追求和审美风尚,题材内容广泛而丰富,涵盖人物、风景、花鸟、静物等多方面,兼顾具象、意象与抽象等形态,全方位地表现出漆画作为一门纯艺术的绘画形式应有的状态。福建漆画家深入生活捕捉题材,挖掘“漆趣”,在拓宽漆画表现领域上极具代表性,如人物题材方面,从王和举的《老子出关》、唐明修的《曝日头》、陈立德的《皓月红烛》、陈金华的《远音》《盛世祥和》、吴嘉诠的《回响》、汤志义的《渔舟飘至》,到苏国伟《花季》《艳冬》、郑频的《晨妆》、卫军《花儿开 灯儿亮》等,他们都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利用漆画独特的材料表现语言,紧追特定的时代生活,创作出漆画历史上的经典佳作,使全国漆画人物创作有了质的飞跃。其中,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漆画作品《皓月红烛》,表现的是一位历经沧桑的华侨老人与在故土孤寂守候的结发老妻晚年聚首时的情景,烛光中的两位老人沉缅在往事的追亿中,与静谥祥和相伴的还有窗外的一轮明月,给人以对人生、年轮岁月的感慨和联想。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令人感受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一丝欣慰,却又深含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凄凉与惆怅,其中深沉的悲喜剧情怀使得作品产生了极为感人的力量。漆画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画种,凭借其材料与技法的多样和灵活,油画、中国画等画种可以表现的题材内容,漆画都能淋漓尽致地加以表达,并突出体现了漆画语言的不可替代性。近些年来,福建汪天亮、唐明修、陈杰、陈金华、沈克农、汤志义、许剑武等漆画家以纯艺术的维度,在抽象性实验性题材上进行了富有开创意义的尝试,更加丰富了漆画题材的内涵,彰显时代性与民族性、本土性的特色,富有成效地尝试漆画创作观念的当代性转换。


汤志义先生


汤志义漆画作品《爱莲说》


三、创作风格——从仿效走向个性创造

所谓“风格”是漆画家张扬个性的最好的手段,是艺术成熟的标志。风格的形成与创作者所受的本土文化教育、艺术生活圈、社会发展状况等密切相关。现代漆画作为一个画种还比较年轻,但依附于器物表面髹饰的历史却十分悠久,有近三千年的时间。在发展初期,漆画为摆脱漆器工艺的束缚,曾一度仿效油画、素描及照片,这在漆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对于适应人们的审美习惯,推进漆画艺术的大众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4]。但如果漆画家习惯于摹仿就容易迷失自我,也不利于建立漆画艺术自身的语言体系和表达方式。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文化多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漆画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和多样化,使呆板的画面变得更加具有生命力,更能全方位地体现漆画这门独特画种的丰富表现力。如王和举以文史和装饰绘画功底作漆画,郑益坤以国画工笔白描作漆画,吴川以版画功底作漆画,唐明修以独特观念作画,许剑武长于工笔花鸟,郑频偏爱现代人物画,各具特色。漆画题材内容的革新、材料技法的拓展,也带来形式风格的多样化。作为中国现代漆画的主要发祥地,福建这片漆画热土孕育了众多带有独特风格的漆画作者,并涌现出诸如装饰风格表现、具象写实、主观变形、意象及抽象表现等几大创作风格,这些创作风格从绘画形式上丰富了漆画的视觉语言,同时引起观众的共鸣。如花鸟、静物题材的写实风格的漆画,有“气死猫”美誉的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获得者郑益坤的代表作《和平鸽》和《金鱼》堪称典范,而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获得者苏国伟的《花季》,这一具有强烈装饰表现风格的漆画作品,取材于惠安女,几个身着华丽服饰的花季少女采用“分割透叠”构图手法创作而成,人物身影和丰富多变的髹饰技法完美融合,把技术美、材质美和形式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独特的创作风格。现代漆画艺术创作不同于以前从属于工艺美术范畴的传统漆画,它更加关注精神文化品质,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自由地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每一幅优秀的漆画作品也都是时代特点的表征。因此,漆画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它要求创作者不仅要熟悉漆性,掌握漆的内在规律,还要具备扎实的绘画创作基本功,更要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把所要表达的精神和内涵完整地传递给观众,在长期实践和不断尝试中达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


郑益坤先生


郑益坤漆画作品《金鱼》系列


四、创作媒材:从固守走向兼容

材料是现代漆画的重要媒介,标志着漆画特有的文化身份。漆画的无限“可能性”正是基于它广泛的材料性而产生的,材料的改革和创新必然促进和带动现代漆画的发展,如漆画创作者们习惯用蛋壳、螺钿等镶嵌材料来表现江南水乡的墙面、石桥或是北方的雪景等,增强漆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漆画姓漆”,现代漆画的发展离不开天然大漆这一基础媒材。但使用大漆并不意味着只能用大漆,更不是只有单纯用大漆做的画才叫漆画。材料科学发展进步到今天,如果还是抱定只能使用某种材料,为漆艺创作用的材料纯正与否争论不休,那么漆艺术只能回到久远的沈绍安时代、李芝卿时代[5]。大漆有着其天然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缺憾。乔十光先生曾比喻作“戴着脚镣跳舞,一方面是要屈从漆的脚镣,一方面又要征服漆的脚镣。[6]”对漆的脚镣的征服,在于其兼容并蓄的品质,这也是大漆之所以为“大”的原因。当前,各个画种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架上绘画的主流地位正被装置艺术等新的艺术形式所影响并削弱。这种材料界限的模糊也带来了一个好处,即形成了多极空间的可能,各种材料之间相互混搭重组,进而形成新的视觉感受。漆画创作者们正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突破材料之间的局限,在新型材料、综合材料中探寻与漆结合,这些艺术媒材上的探索赋予每个漆画创作者新的美感体验。如在近年的全国漆画展上福建籍年轻的一批创作者将漆与麻、布、金属板等有机组合,不经过打磨,不追求画面最终的平、光、亮,而追求粗细结合,给人一种粗犷的、朴实的、现代的感觉,使得现代漆画面目一新,极具视觉冲击力。

五、创作技法:从“沿袭古法”走向“无法而法”

漆和漆工艺是漆画的语言元素,是漆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本质部分。现代漆画传承于传统髹漆工艺,历史久远,技法技巧丰富多样。乔十光先生在《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漆艺》一书中,就重点介绍了髹涂、描绘、镶嵌、刻填、磨绘、变涂、堆塑、雕漆等八种漆艺髹饰技法[7]。传统的漆工艺技术对于现代漆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要拿传统的技法来表现现代的漆画显然是不够的。如早期的漆画大都沿袭了李芝卿的经典技法体系,俗称“百样板”,但作为漆器的表现语言,李氏技法并不适合表现体积、空间等绘画概念,在移植到平面漆画后并没有获得很好的表现效果。任何技法都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随着理念不同、表现对象不同、画家的情感不同而变化,它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韩国、日本对大漆的研究和技术创新经验已经阐明,对漆和漆工艺的开发和利用还有很大的空间,研究和探索远没有达到极限[8]。蔡克振先生也认为:“画家应该对传统的底漆、描绘、雕填、贴箔、喷罩、研磨等工艺过程作仔细研究,并不断加以改造,使传统技法获得新生。[9]”“漆画有法,画无定法。”技法的创新是围绕着最终画面表现效果而展开的,是为提升漆画的艺术品质而服务的,要获得什么样的艺术效果需要创新出与其相适应的技法。在这方面,福建的陈文灿、陈立德、陈金华、吴嘉诠、陈立德、汤志义、沈克农、许剑武、佘国华、胡新地、姚凯、杨国舫、郑智精、吴春宝、饶碧凤等等均有很强的技法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尽可能地放弃某些习惯的思维定势和创作经验,在技法技巧上进入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创作状态,在艺术创作中自觉地把无意识的工艺语言转换成有意义的艺术语言,并将漆工艺的内涵引导到一个与传统工艺意识完全不同的精神层面,实现理想表现的美感重构。


沈克龙先生


沈克龙漆画作品《观自在·大乘》


六、创作群体:从工艺师走向艺术家

中国现代漆画虽衍于传统漆艺,但并不是自发的产物,而是一代代漆画人参与耕耘的结果,漆画创作群体自身的转型发展对漆画完成“脱胎”之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一辈的漆画家大都是身怀绝技的老艺人,他们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漆艺技术精湛娴熟,早期作品中蕴含着较为浓厚的漆器工艺、年画、版画及民间传统艺术味道,特别是漆画中的装饰画形式处理,迎合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需要,成为创作风格的主流。如郑力为,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又在福州脱胎漆器厂工作多年,有很好的漆艺功底,后在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任教,作品善于发挥漆的特长,富有装饰性,其代表作《拉网》、《下海》分别获得第六、七届全国美展银奖、铜奖;郑修钤,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后赴四川美院进修,早年师从李芝卿、沈福文先生,曾前往长沙马王堆修复和复制出土战国漆器,成功掌握了“针刻”技术,其作品《布达拉宫》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老一辈漆画家对漆画艺术创作的探索,奠定了漆画从器到画转变的现实基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漆画艺术创作传承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学校课堂教学取代了传统师徒式的经验传授模式,孕育了现代漆画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一代漆画家大都科班出身,有着良好的绘画基础,又熟悉和掌握髹漆技艺,在绘画技巧、创作风格、题材选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推动现代漆画从工艺美术阵营到艺术阵营的完美“蜕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如厦门的吴嘉诠,写实风格的人物画拓展了漆画表现写实人物的可能性,作品《回响》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欢乐颂》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汪天亮的作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具象又走到抽象,再到观念装置,表现了永不停步的探索精神,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唐明修创作技巧娴熟,善于革新,作品《曝日头》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 [10]当前,以汤志义、苏国伟、许剑武等人为代表的新一代漆画家正在崛起,他们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深受西方绘画思潮影响,既固守民族传统的根,又追求当代审美情趣;既注重表达生活与自然,又袒露自我主观情感。他们把漆画当作一门艺术而不再是工艺,作品极具表现力和创造力,展现了当代漆画家的艺术追求和特有姿态,昭示了漆画艺术新的发展征程。


汪天亮先生


汪天亮漆画作品


“漆画是画在漆先,艺在技前。”根植于漆艺土壤的现代漆画在发展的初期曾走过一小段带着工艺美术审美意味的时期,但是漆画是一门与油画、国画、水粉等同的绘画门类,是纯艺术,在保持漆特有的材质和技法美感之外,它必须更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表达。今日,有越来越多的美术院校科班毕业的师生进入漆画创作领域,这是漆画近年来取得长足发展的内因,因为漆媒材有许多其他绘画媒材所不能替代的优点,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所以越来越多其他画种的优秀画家参与进来;另外,中国的国力强盛势必需要一个真正与之匹配的强盛文化,在中国文化自身的语境下去创造自己的现当代艺术,而不是一味地以西方现当代艺术为评判标准,大漆因其承载了绵延数千年东方文明的精华,保持了东方文化具有的自信和特有的魅力,因此现代漆画在画种上可以成为代表现代中国的绘画门类之一,现代漆画融入了当代艺术的观念和当下人的审美情趣,自然而然它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呼唤。


俞峥


俞峥漆画作品《老福州》


三、漆都 · 福州

福州亦福地,正是脱胎漆器与漆画的摇篮。正如福州脱胎漆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当代漆画的领军漆艺家已然突出。现在的福州是漆器漆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当代漆画正将漆工艺引领至漆艺术与当代艺术。让我们期待漆都更加灿烂的未来,期望中国漆艺术的再升华!





福建省拓福美术馆由福建拓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015年1月成立的非营利性,公益性美术馆,位于福州市达道路68号,面积约2000平方米,内设办公室、典藏部、展览部、学术部、公教部,专业人士约20人,秉承“传承、引领”的理念,开展展览、收藏、学术研究、教育等业务。

台江馆地址:福州市台江区达道路68号亚细亚广场一层(广达路与学军路交叉口)

仓山馆地址:福州市仓山区连江南路5号拓福广场

电话:4009-968-365


    关注 福建省拓福美术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